母嬰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寶寶護理/母嬰資訊/列表

兒科內分泌專家:兒童矮小症,越早治療越好

兒童如何才能健康成長快樂長高?生長速度減慢該怎麼辦?聽聽兒科內分泌專家權威解答。

兒科內分泌專家:兒童矮小症,越早治療越好

近日由健康時報社主辦、廣東省醫學會兒科內分泌學組協辦的“2013中國兒童生長髮育健康傳播行動”全國巡講第12站走進廣州。此次活動旨在傳播正確的兒童生長髮育知識,引導患者合理就醫,推動全社會對矮小患兒的關注。來自省內兒科內分泌科領域權威專家: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樑立陽副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朱順葉副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燕虹副教授以及健康時報社總編趙安平先生就身材矮小相關話題進行了詳細探討:

本文指導專家: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科副主任、廣東省醫學會兒童內分泌代謝病學組副組長。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樑立陽副教授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副主任、廣東省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內分泌和遺傳代謝性疾病學組成員,廣東省袖珍人聯誼會醫學顧問朱順葉副教授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副主任,李燕虹副教授

如何判斷孩子得了矮小症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樑立陽教授介紹,目前臨床上用標準差法和身高百分位法來判斷身材矮小,即兒童身高低於同年齡、同性別、同地區、同種族正常兒童身高標準的第3百分位或低於兩個標準差,就可診斷為矮小症。也就是說,將100個同性別、同年齡的孩子由高到低排成隊,排在最後3名以下的即為矮身材

生長速度減慢往往是兒童疾病的早期訊號之一。每一個兒科醫生、家長及老師應重視準確給孩子測量身高體重,以便早期發現問題。正常兒童不同時期生長速度不同,一般足月出生時身長50釐米,小於47釐米則提示有宮內生長遲緩;生後第一年增長25釐米,第2年增長10釐米,第3年至青春期開始生長速度為每年平均5-7釐米,青春期每年增長8-12釐米,持續2-3年。2-12歲身高的估算公式為:年齡×7+70釐米,一般3歲以前每年生長小於7釐米,3歲到青春期以前每年生長小於5釐米,青春期以後每年生長小於6釐米時,就認為生長速度減慢。應及時就診,及早治療。

小兒生長不良和成人矮身材有很多的原因,包括生長激素缺乏症、甲狀腺功能低下(甲低)、性早熟,還有小於胎齡兒、特發性矮小、全身性疾病、體質性生長和青春期延遲等均可導致矮小,應找兒科內分泌專業醫生診治,不可盲目治療。樑立陽教授同時也強調,營養、運動和睡眠是最好的“長高藥”,如果要科學長高還需要適當的運動,運動能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使骨骼、肌肉、大腦發育得更好,尤其推薦跳繩運動。

矮小症發病率上升,孩子身心影響大

矮小症的發病率近年來有所增多。北京協和醫院1987年的調查資料顯示,北京市城區103753名中國小生中的矮小症發生率為0.19%,其中病理性矮小佔14.3%。而上海市2007年對城郊6-18歲70431名中國小生進行的調查顯示,矮小症發生率高達3.77%。

據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朱順葉教授介紹,根據抽樣調查,廣東省兒童矮小症發病率約為3.3%。

七個小矮人和白雪公主的幸福生活只能發生在童話故事裡,在現實生活中,身材矮小帶來的問題卻太多太多。

首先,矮小症患者身心發育受到很大影響。與正常兒童相比,雖然他們的智商屬於正常範圍,但大多有心理內向、情緒不穩的個性特徵,存在交往不良和社交退縮現象。上海市的調查顯示,90%以上的矮小症患兒都存在自卑、抑鬱等不同的心理障礙,有的孩子甚至因為身材矮小而不願上學。

此外,身材的缺陷也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升學、就業及婚姻。矮小症代表向媒體傾訴他們這個群體的煩惱:“我們很多人在上國小、中學、大學以及找工作的過程中,幾乎一開始都是被拒絕的”。朱順葉教授同時也提醒家長需要警惕市售增高產品的“陷阱”,遇到孩子身材矮小的問題,及時向臨床醫生求助。

0-3歲需要對孩子定期監測

兒童矮小症發病率雖然高,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家長並不瞭解相關知識、不重視孩子身材矮小的問題。超過半數家長不知道0-3歲就需要觀察兒童身高;1/3以上的家長沒有科學測量兒童身高的習慣;3成家長誤認為只要營養跟上了,身高就能追趕上;70%以上的家長對矮小症缺乏足夠的瞭解,不認為矮小可能是一種疾病,在發現孩子矮小後固守“晚發身”“二十三竄一竄”這樣的錯誤觀念盲目等待。

樑立陽教授建議家長每3個月給孩子量一次身高,如果在班級站隊總是排在前三名,或比同齡孩子個頭矮5-10釐米,家長就應該引起注意。家長在發現孩子矮小的第一時間,就應該帶孩子到正規醫院的兒科內分泌門診就醫,尋求專業醫生的干預。千萬不要病急亂投醫,或輕信廣告,耽誤了孩子的最佳治療時機,給孩子的一生造成悲劇。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生長速度高於正常值,也應警惕性早熟問題。

和骨骺線搶身高,治療要趁早

關於兒童生長遲緩如何正確規範治療,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燕虹教授說,“兒童生長遲緩臨床診斷比較複雜,需要綜合孕期狀況、分娩方式、家族史等,另外初步檢查包括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生長因子,骨齡的左手正位片、甲狀腺功能、如果是女孩需要做染色體檢查。初步確認後還需要進一步檢查比如GH激發試驗等。”李教授同時補充說,“臨床確診了兒童矮小症,就要儘早治療干預。兒童矮小症用藥劑量是和體重成正比的,且年齡越早效果越好。所以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花錢越少。一個體重15kg的患兒治療一年花費1萬-2萬元,一個40kg的矮小症患者一年則要花費3萬-6萬元,而且效果不如前者好。由於身體有追趕生長機制,生長激素替代治療可使矮小症患者最終身高獲得改善的最大效果是第一年,第二年則恢復正常生長速度,治療一般在骨骺接近閉合時停止。治療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用藥,切忌自行停藥。”。

國內患者接受矮小治療時間一般比較晚,70%的年齡段在10-13歲。而國外生長激素缺乏症矮小患者的治療平均時間為6歲。開始治療年齡偏大,生長期就短,達到遺傳身高的可能性較小;而及早治療可最大限度提高患兒的成年身高。一般來說,女孩的骨齡超過14歲,男孩的骨齡超過16歲,這時其骨骺線已接近閉合,基本沒有長高的機會了。因此,越早了解骨骺線閉合情況,越早干預,患者長高的可能性越大。只要治療及時,孩子一般是可以達到遺傳身高的。

“我們經常在臨床上經常碰到這樣的孩子,來就診時骨齡片顯示骨骺線已閉合。作為醫生,我們非常無奈。” 樑立陽教授也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