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3-6歲/學齡前教育/列表

餐桌上教育的對與錯

晚上,媽媽帶著寶寶外出赴宴。桌子上的菜太好吃了,興奮的寶寶不停地搶吃自己喜歡的菜,甚至將最喜歡的那盤端到了自己面前——

場景A:

媽媽輕聲批評了他幾句,寶寶馬上安靜了下來,小心而拘謹地用餐。但媽媽卻好像收不住口似的,又開始歷數他以前所犯的錯誤:“你這孩子總是這麼不聽話!你說說,上午為什麼要和小朋友打架?在一起好好玩兒,不要調皮!還有,今天中午吃飯時,你又掉了一桌子的飯粒……”寶寶嘴裡塞著飯,不說一句話。過了好一會兒,眼淚才噼哩啪啦地掉了下來。其他客人都面露尷尬的神色,而媽媽還在不停地說著……

場景B

媽媽本想喝斥他一番,但想到還有其他人在場,就沒有這麼做,而是將他端過去的盤子挪了回來,並夾了些他喜歡吃的菜,放到他的碗裡。誰知寶寶並沒有理解媽媽的用意,沒一會又把盤子端了過來。媽媽急了,敲了敲桌子。寶寶抬頭看了看媽媽,還是沒有明白媽媽急什麼。媽媽終於忍不住了,不顧在座的朋友:“你怎麼那麼自私!養成習慣,會被人認為沒家教……”

場景C:媽媽立即糾正了他這種行為,態度堅決、表情和藹地在他耳邊說:“大家都在這裡吃飯,有叔叔、阿姨,也有其他小朋友,你不能這樣做,這是種不禮貌的行為!你想吃什麼菜,媽媽可以夾給你。”聽了媽媽的話,寶寶馬上把盤子放回了原處。媽媽為寶寶夾了些他愛吃的菜,放入他的食碟。回到家裡,媽媽特意給寶寶上了一課,這堂課的名字叫“孔融讓梨”,寶寶明白了:原來為別人著想,是一種美德呀。

場景A中的媽媽所秉承的教育理論是:孩子犯錯就要立即糾正,如若不然,孩子可能就會把自己所犯的錯誤忘到腦後。然而,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在進餐時,家長的喝斥與批評會強烈地影響到孩子情緒,進而影響胃液的分泌和消化功能,甚至在孩子心理上形成揮之不去的陰影。更令孩子感到難以接受的是,媽媽把陳芝麻、爛穀子的往事也揪出來——這種做法,會讓孩子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並可能造成孩子在社交場合的退縮,無法正常與人在餐桌上進行交流——而且,家長一次數落孩子這麼多過錯,他將無法分明輕重,不知媽媽究竟在批評自己什麼,陷入茫然,不知所從。

場景B中的媽媽,似乎已經意識到餐桌上不應指責孩子,特別是在這種還有其他人在的場合下,更應給孩子留“面子”,所以一直按捺不發,只是用肢體動作來暗示他。但是,幼兒的社會化發展才剛剛開始,一般還不能理解暗示性的肢體動作,孩子並不是故意裝聾作啞,只是需要在家長那裡得到明確的指點:他到底哪裡做錯了?媽媽不懂得這一點,後來的失控就更不明智了,不僅不能使孩子明白就裡,而且有可能傷害到孩子的自尊。

相比較而言,場景C中媽媽的做法是最可取的。她在寶寶犯錯時,馬上“態度堅決、表情和藹”地糾正寶寶的錯誤,但並沒有立即對寶寶進行指責、教導,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又使孩子明白了自己行為有錯誤;同時,還滿足了他對可口食物的需求,暫時安靜下來。而過後,媽媽在當天就以一個故事的形式讓孩子明白“禮讓”的概念,嘗試從觀念上改正他“搶菜”這一毛病。

當然,一個故事不可能根治,孩子的行為會時有反覆,但只要家長有耐心、方法得當,就一定能改正寶寶的這一毛病。

餐桌上教育的對與錯
點選進入精彩育兒頻道!

TAG標籤:批評 餐桌上 教育 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