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3-6歲/學齡前教育/列表

如何培養孩子的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

今天的內容,節選自世界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所著的《未受學科訓練的心智》(《THE UNSCHOOLED MIND》),雖然本書主要探討的是學校教育教學方面的內容,但是小編認為您將要看到的這段文字,對在家庭中如何培養孩子的文化素養和科學思維也深有啟發。

家長朋友們可以在家中把孩子當成文中提到的“學生”,同時自己借鑑文中教師的做法,將這些在教室中進行的活動在家庭教育中運用,並營造出能夠促進孩子學習的氛圍。

希望大家在此文中汲取到營養,讓自己和孩子共同受益。

培養低年級兒童的文化素養

文學

雖然還是有若干理由支援以機械式練習和以語音為主的學習方式將兒童帶到文學世界,但若只是一味地強調這種方法,恐怕在今天已經落伍了。太多兒童不知道為什麼要讀書,因為他們周圍的大人都不讀書。有些教學課程值得一提,例如“全語言”(whole language)教學法,一方面成功創造培養讀寫活動的學習環境,同時也幫助學生獲得將來能獨立讀寫所需的基本技能。

“全語言”教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讓兒童沉浸在文字篇章的美好世界中,使他們先成為積極的學習者,再變成有文學素養的人。

從開學那天起,學生們就看到周圍年紀大的人都在讀與寫,因而很快就能投入這個環境。他們自己講故事,讓其他學生將故事記錄下來,以混雜著圖片、自創的拼音與正確拼寫的文字的方式製作自己的故事,將自己的故事讀給別人聽,也聽別人講故事,或邊聽邊評論,或“讀”別的學生寫的故事。他們也許會一邊口述故事,一邊在電腦鍵盤上輸入自己的故事。教室的氛圍就像雜誌社或報社的編輯部,而不是由教師主導的傳統教室。

只有教師將這些教學法及其價值在自己的生活中具體呈現出來,這樣的課程才能有效。

因此,看到這些班級到處都是學生寫的作品和寫作半成品時,實在很鼓舞人心。這可能是過去四分之一世紀以來,美國國小教育有重大改變的一個好例子。雖然“全語言”教學還沒有到處普及,但現在它正在許多十年或二十年前絕想不到的地方實施。

這種小規模的教學法革命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教師們自己發現(或再度發現)了他們不僅會寫,而且是真心喜歡寫作。這種精神當然有感染作用,兒童隨即會對字母、文字和字義等發生強烈的興趣。在“讀”方面也有同樣的情況。兒童不是因為被人告訴他要閱讀而閱讀,更別說命令了。但是由於孩子們看到周圍的大人們都在閱讀並享受閱讀的樂趣,以及處於某些個人的目的,例如為了組裝一臺機器或看懂一則笑話而讀,孩子們開始閱讀。一些原本只限於有文學素養的家庭才有的幼年基本經驗,現在學校了的所有學生都能享有。

如何培養孩子的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

數學

良好的教室基調也是其他課程領域成功的關鍵。正如美國教育人士太過注重以發音為主的教學法而忽略了閱讀的理由,算數也被視為一系列必須背誦的數字。雖然這樣的教學會讓基本計算知識測驗的分數提高一些,但最終走向自我毀滅,因為學生不瞭解進行這些有關數字的活動意義何在。

和“全語言”教學相呼應的一個數學教學方式,就是讓數學成為國小整體氣氛的一部分。數學與數字運算成為同學間、師生間有意義的日常談話。從一開始,“全數學”(whole-math)教學環境下的兒童,就被鼓勵參與測量、計算與比較的遊戲,這些遊戲不僅僅是重複數字技能,而且還幫助學生完成有必要和有價值的活動。如廚房中進行的烹飪活動,就是一個上佳的情景,因為算術運算是為班上同學們準備食物和上菜過程中必要的一部分。看時間、出遊、為舞會買食物和禮物以及丈量布匹等,都是一些需要數字能力的活動。有趣的是,一旦投入這種十分實用的活動,許多兒童就會被(或再度被)數字與數字關係的世界所吸引。

科學

同樣的方法也可以用來促進學生以科學的方法思考,不過不像語文和算數,國小階段並沒有相應的科學課程。一般來說,科學課程通常要到國中或高中階段才有。這種不必要的延遲可能使學生錯失學習科學的良機。皮亞傑曾非常令人信服地揭示,人類心智的科學習性,在許多方面都和兒童的興趣與好奇心吻合,但挑戰是如何將這些相關的興趣轉化為真正可行的科學研究,例如,動物世界的分類、機器運作的方法或天體執行的路徑等。

這種針對幼年兒童的科學訓練或科學“預備”訓練,最關鍵的或許是認真培養思考的態度。年幼的孩子很自然會問:“為什麼我會有影子?我的影子為什麼會變長?為什麼有時候我的影子會有兩個?”同樣,這些孩子也會對植物的成長現象著迷不已,對生老病死、時空概念,以及槓桿、齒輪與電腦等裝置感到好奇。有科學精神的教師不僅鼓勵學生提出這一類問題,還會加強學生觀察、嘗試小實驗、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並指導他們將這些結果與當初激發此實驗的問題聯絡在一起。

一般來說,早期學科教育並不需要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向錯誤挑戰通常要等到孩子年齡稍長後再進行。事實上,應該一直等到兒童完全投入科學學說所討論的現象,並且把他們自己的直覺想法和概念盡情發揮時,再進行修正工作。

然而,有時還是可以介入兒童直覺的概念。例如,大多數兒童都相信毛衣含有熱源,這些熱可以傳遞到穿毛衣者的身上。我們可以幫助有這種觀念的兒童做一個小實驗。先分別測量毛衣與人的溫度。我們可以請兒童將溫度計放在毛衣中數天,觀察其溫度變化;可以將毛衣放在密封的袋子或者陽光下,再觀察其溫度的變化;可以將毛衣穿在身上一個小時,或者披在寵物身上,然後再觀察其溫度變化。在這種簡單操作的探究過程中,對物質和對熱的原始理論被首次聯絡到一起,再將這些想法與細心探究的結果比較,最後根據證據修改理論。可以肯定的說,學生絕不會僅僅因為一個與其想法有矛盾的證明而放棄原始的直覺,但通過這樣仔細檢驗自己直覺的預測而發展出來的心智習慣,會在日後的科學學習中發揮極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