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3-6歲/學齡前教育/列表

家長如何學會和“青春期”這匹小狼相處?


家長如何學會和“青春期”這匹小狼共處?青春期這個概念,跟青少年的概念會混淆,這兩個概念的區別,我們不多說,下面我們來看看家長應該怎麼跟“青春期”這匹小狼共處?

對現代社會的兒童來說,轉變成大人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辛苦的過渡期,叫做青少年的時期,這一句話就提出兩個問題:

現代社會的發展使青少年期更困難

一個是現代社會

在過去,一個社會還沒那麼發達,比較原始的社會,其實並沒有青少年這個觀念,只有小孩跟大人,如果說一個小孩有效能力了,他理所當然要生小孩。

所以當14歲的朱麗葉以及16歲的羅米歐想要私奔的時候,其實沒有人對他們性生活感到反對的,羅米歐與朱麗葉被反對的是他們兩個家族是世仇,其實不是反對他們的戀情,因為在那個時候的羅馬時代,事實上並沒有人反對,那時並沒有青少年這個階段。

所以回過來講,青春期是一個隨著社會進步才慢慢延伸的一個階段,社會越進步,相對來說青少年所面對的問題就越困難。

原始社會,青少年要達到進入社會這個階段是容易的,可能社會越來越成熟了以後,一個人或一個青少年要成為社會人越來越困難,所以我們因此就把青少年的這個階段,特別提出來。

青少年期是學會離開的階段

在有關人的階段的理論中,最被熟悉的可能是弗洛伊德的口腔、肛門、潛伏期,性慾期等,或者是埃裡克森8個階段。

我要趁著這個機會跟大家提榮格的三個階段的說法,榮格把人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是母性階段,第二個是父性階段,第三個是自性階段。

第一個:母性的階段

小孩子在這個時候是被家裡完全的包容,母性的愛是它主要的來源,所以這時候他享受著無條件的愛。

在母性的階段當中,他是被包容的,在家這樣一個美好的容器裡面,他慢慢的成長,變化並不大。這個階段,父母親會覺得對他是那麼的熟悉。從嬰兒開始會歡聲,進一步會爬、走、跑等等,我們看到他上學也很高興的回來。雖然好像身體變化很大,但是他的心智我們是熟悉的。比如說嬰兒時期半夜會吵,隨時會醒過來,我們就知道他是一個敏感的小孩。

第二個:父性階段

後來到了青春期卻發現不一樣了,因為按照榮格的講法,進入了父性階段。

這個父性的愛,本身是有條件的。比如說你需要自己在社會出人頭地。你要好好讀大學,家人是會無條件支援你,這是中國比較習慣的講法。在我們中國人的世界裡面,其實恐怕是就算他不太想讀大學,我們都拿錢去求他讀。

榮格的講法的話,他的物件就是西方人。

這種情況之下,或早或晚,雖然中國人比西方人慢一點,終究有一天他還是必須要踏入社會的。

所以這愛是有條件的,目的是在離開、在切割。如果在母性階段,小孩子的事是被留下來,被包容的。到父性階段就是有條件的愛,鼓勵離開,是要切割的。

所以青少年這個階段,是學習離開。

第三個:自性階段

當然這個階段繼續延伸,青少年開始進入社會,開始戀愛、結婚擁有自己小孩,那才進入到榮格的第三個階段,也就是自性的階段。

到了中年,不管男性或是女性可能就開始想,做過兒女、做過父母,做過夫妻,我是誰?我到底要幹嗎?所以到了中年以後,榮格認為,人開始是屬於自性的階段。因為他開始追尋自我。

那這三個階段當中,每一個階段過渡到另外一個階段都是一個過渡期,這種過渡本身就是一個脫胎換骨的一個過程。

突然小孩子不再是你認識的那一位了。或者說,一個男性或者一個女性,在中年以前是很認真的做父母,在中年這個階段他也困惑,開始有新的追求,他似乎開始覺得生命不甘心只有這樣,有的東西很順利,有的很不順。會成為一種成長的危機。

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思考,事實上青春期會讓父母、老師頭疼,其實應該是說他們開始脫胎換骨,這種脫胎換骨裡面,他們的“我”開始出現了。

這一點我們會談多一點,這是心理學的講法。

青春期的身心變化和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我們現在回到生理學,青春期的孩子的身心變化,親子關係在這個時候又有多重要。

青春期的身心變化

我們先講身心的變化,過去強調的是荷爾蒙,性腺的改變,第二性徵,這些不多講,大家都已經有點聽得膩了。稍微提一下,大家就知道。

過去對大腦不夠理解,但是這些年來,核磁共振、掃描的發展,我們越來越清楚,其實青春期的時候,大腦也有出現一個很明顯的改變。

第一大腦的發育實際上比想象的還久,青春期這個階段大腦最主要的發展,反而是在像是減枝,把不必要的枝慢慢地去掉。

小孩子的大腦發展,像一個亂爬的樹,枝枝葉葉的長了一大堆,但是如果它的枝葉太多,以後結成果實的時候,可能就把營養分散了。

所以大腦這時候開始把不必要或者說次要的枝裁掉,或者有一些就變成尾色或停滯。主要的枝幹保留下來,不必要的枝幹就慢慢裁除掉。

這時候,大腦事實上產生很激烈的反映。在這個過程裡面,青少年衝動跟大腦情形是很有關係的。

青春期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如果對孩子來說,或者對以後長大的大人來說,家永遠都是他最基本的安全基地,也就是說,如果今天親子關係是讓他覺得是支援的,那麼他會以家做一個基地,開始往這個社會去探索,往外面去發展。

這是家的最主要的一個功能。

在兒童階段,媽媽、爸爸有不同的功能。

兒童階段媽媽是嬰兒的一個保護,但是爸爸是嬰兒開始爬離媽媽的時候的一個鼓勵,讓嬰兒不會那麼有罪惡感,將媽媽拋棄了。

所以爸爸從嬰兒存在以來就是重要的。

到下一階段,媽媽也許是嘮嘮叨叨的管生活中的瑣碎事情,但是在重要的事件的時候,爸爸要挺出來,說這是一個原則你不能超過。

比如說,到底幾點睡覺,如果媽媽說不定,那這個時候爸爸沒有站出來,小孩子就可以繼續霸道下去。

前面講這都是小孩階段,進入青春期的時候,爸爸對男孩子進入社會是很重要的角色,爸爸是一個使喚他的角色,爸爸對女孩子來說是他第一個異性的關係,自己爸爸媽媽共處的家對男孩子和女孩子來說,都是對外探索的一個基礎,一個安全基地。

青春期的二度分離個體化

在這個時候必須完成幾件事,一個是兒童在兒童階段,曾經跟媽媽共生過,後來慢慢的分離個體化,慢慢變成一個獨立的小孩,可以自己在外面上學或者幹其他的。

還有一個就是皮特布洛斯說的,他必須要重新的再一次認同跟分離。

皮特布洛斯這個分析師是比較被忽略的,他提出,在青少年其實有第二度的分離個體化,第一度就是前面說的脫離和媽媽共生的階段,第二次是跟朋輩共生。也就是說他認同這一群人,需要被這一群人接受。

慢慢被這樣一群人接受了以後,他開始可以有興趣,或者說有膽子去看這個世界。

這個時候你可能對孩子開始焦慮不安,因為他週末晚上跟人9點30要上線一起玩遊戲。

這個朋輩的關係對他來說是特別重要的。

這個時候反而比父母或是家庭的關係還要更重要,能在朋輩的裡面獲得尊重、被接納是他們在乎的,甚至也因此在這個時候會出現,別人穿什麼,我也要穿什麼,別人講什麼口頭禪我也要講,希望被朋輩所接受。

布洛斯的二度分離,是說先共生再分離個體化。

慢慢地有一天,如果你在旁邊聽到孩子在跟他的死黨們說,今天不能跟你去打籃球了,因為我跟我女朋友講好要怎麼怎麼樣了,這就表示他要脫離朋輩了,他找到了一個愛的物件。一個家庭以外的客體。這就表示他的青春期在慢慢結束了,這是布洛斯的講法。

青春期的自我認同的形成

青春期這方面其實有一個我們更熟悉的埃裡克森,埃裡克森跟布洛斯是高中同學,後來又一起在安娜·弗洛伊德手下一起照顧精神分析學校,也一起跟安娜·弗洛伊德學習分析。

埃裡克森就提出,青春期最重要是自我認同的形成。

這點的觀察是跟榮格剛剛講的一樣,也就是說母性的階段,或者說還沒進入青少年的階段,並沒有自我認同。

他的自我認同幾乎都是跟父母一致的,爸爸媽媽說的這個東西好吃,小孩子也會說這個東西好吃。他會內化到,爸爸說這個好,媽媽這個好,他會說這個東西,完全把爸爸媽媽的理念都內化他自己的理念,這是兒童的階段。

青少年這個時候就開始探索,看這個世界除了爸爸媽媽老師說的,還有沒有其他的說法,他開始在行動,是因為他有危機有懷疑,難道外面的世界真的不好玩嗎?

他也有很多困惑,所以他開始去探索。經過足夠的探索以後,終於他做了選擇,他說我要成為怎麼樣的一個人,這個時候青春期才結束。

布洛斯跟埃裡克森的想法不同,如果說埃裡克森講的是自我認同,那布洛斯講的就是關係。

布洛斯本身算是經典派精神分析,其實在這一點方面反而更像一個關係學派的,就是說,青少年這個階段,實際上被朋輩接受才是重要的,我們也想想也對。

埃裡克森講的是內心世界,自我認同怎麼形成的,他也強調自我認同有一個探索,這個探索,實際上就是布洛斯講的有朋輩,他自己不敢一個人去探索,得一群人去探索。

我們想想也對,青少年的時候我們去調皮搗蛋不是都去找狐群狗黨的,其實就是兩個人的理論結合起來理解就是了。

當青少年的父母是另外一種修行

我們現在講很容易,但是在父母的立場,就開始提心吊膽,因為小孩子以前是跟父母的,現在跟別的也不怎麼樣的,就是都不太懂的小孩,做父母的做老師的,當然就開始困惑,他們這樣選擇對嗎?他們這樣的方向對嗎?這個是所有的父母所會遭遇到的。

所以為什麼我說做兒童的父母也是修行,但是做青少年的父母是另外一種修行。

對兒童的父母來說,修行是你要放下自我,當青少年父母是一種修行,其實就是因為青少年這個階段,父母親本身要面臨的是完全不可知的未來。

當父母一直都是一種修行,小孩子還小的時候,比如說還是嬰兒的時候,我們要進入眼中只有小孩沒有我的階段,只有這樣一個完全失去“我”的能力才能夠做一個很好的父母,讓小孩子滿足它的全能感,這是嬰兒階段。

慢慢的我們對嬰兒有信心了,我們不會那麼焦慮了。我們已經慢慢變成夠好的父母,但是基本上小孩子還是我們生活的重心。

但是到了青少年階段,我們作為父母開始要學會,要祝福他們離開,跟他們分離,跟他們切割,要讓他們為自己的飛行而負責。

就像鳥兒離開草,這個飛行要靠它自己的翅膀,一開始跌跌撞撞,甚至會掉到底上,我們能夠怎麼辦?

我們只有守望著它,我們很著急,但是我們真的不能做什麼,我們能做的也許只是一個繼續的關心。

它的飛行,我們不能搶過來說,我幫你飛吧。不做比做其實還痛苦,這是對父母這個階段的一個折磨。

青少年期各方面的變化

我們如果再看這個讓我們操心的這個青少年,事實上可以看到,他有很多面的變化,都是我們不熟悉的。

情感方面

比如說在情感方面,他開始有幾個特點,開始有自我的隱私的要求,開始對身體有不一樣的感覺。

開始進入一個兩難,到底要接受你還是拒絕你呢,接受你很荒謬,讓你安排,也失去自我,拒絕你卻又面對死結,他的矛盾還有開始對愛情有憧憬。

所以在情感方面我們看到這四點,自我的隱私權的需要,身體的感覺。跟父母關係的兩難,跟對愛情的憧憬。

性愛方面

在身體方面,他開始有性的發展,他開始會有性行為。

不可避免的,他會手淫、自慰,他會不愛護自己,多種狀況都會出現,這是一個困難。

同樣的第三個就是他會有一種兩難,他要證明他是能力強的,但是他又害怕自己能力不足。在性方面,他想要炫耀但是他又擔心自己是不夠的。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看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對懷孕的困惑。

對他們來說,懷孕是害怕的,是恐懼的,但是又是好奇的,因為性生活對他們來說是有意思的。

很多細節可以觀察到,青少年可以講到周邊父母以外的大人的性生活。比如說國中的學生,對老師有沒有在談戀愛,包括老師跟某某老師走得好近,他們是不是在一起,充滿了好奇,但是就不會談破。

其實按道理來說,這個階段是一個矛盾,他們還是很困惑,父母怎麼回事,很難把性跟父母連在一起。

所以他可以跟朋輩講性講得頭頭是道。可你問他們你爸媽昨天到底會不會做愛,他也會說不會的,其實他心中會認為爸爸媽媽是無性的。

早戀問題的困擾

他們對性是矛盾的,但是對性愛其實充滿了好奇,不止是渴望有性,渴望有性交,其實他們更渴望是愛情。

所以這個階段對父母來說最困擾的就是早戀的問題。

埃裡克森八個階段,青少年的階段屬於第五階段。

一二三幾乎就是在講的口欲、肛門跟性三個階段,第四個階段埃裡克森特別強調,這個小孩,是勤奮的,還是沒有自信的。

國小的小孩,之所以會勤奮,因為在這個階段,他的努力會獲得包括老師的肯定、同學的讚賞,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讚賞。

但如果他在第四個階段也就是還沒有進入青少年階段,他是有信心的小孩子,自然也會對自己的未來更多想要努力嘗試,包括感情也是這樣,有他的努力、衝擊。

那如果國小不算勤奮,如果有機會去肯定自己,在國小的階段,他也會嘗試的。

所以有些時候早戀,對父母來說是真的很操心,我們不是擔心萬一跟哪個男孩子,或者跟哪個女孩子上床,這輩子就要跟人家結婚,我想父母擔心的不是這一個,父母所擔心的反而是說,第一個會不會造成學校的反感,第二個會不會影響功課,特別是影響功課這點,要特別提出來。

其實就像剛剛講埃裡克森,第四個階段決定了小孩子本身的一個勤勞,也就是國小階段。

如果這個小孩是跟別人競爭的,或者得到肯定的。其實大部分來說,早戀很少變成一個,他功課受到障礙的原因。

反過來講,如果一個小孩功課不錯,國中孩子高中開始戀愛,功課開始掉下來,我在想應該想的是一個邏輯的問題。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隨著小孩每升一級,到國中,或者從國中到高中,常常就是上的學校是越來越精英,越來越重點的學校。

事實上他要繼續維持過去那種領先是不容易的。所以當他可能國小成績不錯,進了一個也不錯的中學,那也因為不錯的中學所平均水平比國小還厲害。但這個時候要維持原來的成績,比如說分數或者名次,實際上是很困難的。

所以成績的成就感就沒有了,成績就沒有了以後他怎麼辦?

一個人是需要成就感來維持自己的生命的,所以成績的成就感沒有了以後,自然而然他就會想要獲得其他的成就感,然後戀愛只是一個他在朋輩當中獲得肯定的一個方式。

其實嚴格說來,應該說是大部分是學業遇到困難,不知道怎麼面對,如果學業沒有困難,其實我們常常看到好多例子,愛情是學業的一個助力,就是談戀愛更覺得自己有責任要把讀書讀好,這種情形。

青少年朋輩團體的次文化中的自我認同

我們也可以看到青少年在這個階段,還有一塊很重要的基礎就是認同,朋輩團體對他來說是一個認同的物件。

在這個時候,有一種一致主義,如果別人有智慧型手機,我也要智慧型手機,如果別人染髮我也要染髮,類似這樣的情況。

那反過來講,這個時候也常常激勵共同的追求,我們也看到青少年有一種次文化的現象,他們有自己的喜好,他們有自己的遊戲,他們的語言,這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青少年這種次文化事實上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成長禮。他們在這裡,找到對自己的肯定。

所以事實上,有時候我們對這些行為,如果太大驚小怪,如果說今天他本身是一個比較叛逆的,或者是太堅持跟他朋友在一起,就像剛剛講到的,本來習慣星期六晚上一起聚餐,突然有一天孩子跟你說今天不要去,但是你無法理解,但他沒辦法抗拒。

到9點左右,他開始坐立不安,開始跟你講,能不能幫他叫個計程車先回家,怎麼小孩子突然讓你幫他叫計程車回家,你當就會覺得很困惑,但是你主要是不知道說,其實他9:30跟朋輩約好了,要一起上線玩遊戲,這樣的行為難道是問題嗎?還是說他在肯定他自己呢?

所以這個部分就他要獲得群體的接受,才能建立起自我的認同。

有一群人他才能夠去看這個世界,然後準備要進入社會,去探索這個世界,他才知道這個世界長什麼樣子,他知道這個世界長什麼樣子,他才知道我可以在這個世界扮演什麼角色。

反過來講,如果一個青少年從來沒有機會去看這個世界,慢慢長大,他對外面的世界的是恐懼的,不安的。等到他終於,比方說大學畢業了,或者說高中畢業了,選科系,出社會,到底要幹嗎?突然之間他也覺得很困惑,然後他去做的所有都是按別人的期待。

但是如果中間,比方說在學校,或在社會遇到一個困難,比如說他在高中有時候,他遇到一個人際關係的困難,但是太不合群,太奇怪。

那進入社會以後,他不曉得怎麼跟團隊,被排擠,可能一輩子就進不去這個社會了。

所以青少年沒有機會跟朋輩建立關係。以至於後來逃避上學或拒絕上學的一個現象,逃避社會或者拒絕社會的一個現象。這是我可以看到的。

當然這延伸出來的問題還相當的多,在行為上有一些可以考慮,比方說比較衝動,或者是說他變成是說他對人際關係方面被霸凌等等。這都是一個延伸的問題。我們在這裡就不一一表述了。

我主要要講,青少年在這個階段,可能要思考的就這三塊,也就是說他的情感,他的性愛跟他的自我認同。

面對青春期,父母親可以做什麼準備?

那站在父母親的立場,我們瞭解這些現象的時候,可以做什麼準備?

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基地

父母親要開始提醒自己說,我們都曾經是青少年,我們甚至現在是成年了,我們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其實我們一樣都還是會緊張,還是不安的。我們的不安是很平常的。

比如說年輕的時候我也常常去夜店玩,然後當然這麼久以前了,夜店一直在換,也不一樣,有一天我一個朋友從國外回來,他就問我說能不能帶他去夜店看一看,結果我說好,我就帶著他們去了,第一個感覺就是不敢進去,因為那個穿著根本不一樣,那裡的音樂覺得很嘈雜的,甚至打招呼,擺手的樣子、表情、講話都是我不熟悉的,其實在那個上面,我就不自覺在門口等這個朋友來。所以其實大人到一個陌生地方,起來要有伴才敢探尋,就是有伴也是有限的。

如果跟孩子的關係夠好,爸爸媽媽跟小孩的關係基本上是支援的,小孩子在外面探索,他探索的不一定是你喜歡的,不一定是你放心的。

雖然你對他行為不同意,但你還是對他愛的是關心的,那你就基本還是一個他們的一個安全基地,所以當他們遇到危險的時候,他們是會回來的。這個危險是事實上很快就會感覺得到的。

父母真的不用擔心,他們會不會跑太遠。要告訴自己說,他好象是孫悟空,永遠不會逃出如來佛的掌心的。

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自信,就會變得很焦慮。比方說他不聽話,不理睬,反而我們變得很掌控,也就是如來佛的掌心不是放鬆的不是自在的,如來佛對自己的掌心沒有信心,所以急著要去抓孫悟空,你要知道如來佛從來沒有抓孫悟空,是孫悟空主動翻跟頭,發現如來佛的掌心。

如來佛的掌心其實是輕輕鬆鬆的張開的,可是他永遠繞著孫悟空在掌心裡,但是如果如來佛一緊張把手一合起來,也就是說,家庭提供的空間如果是有限的,孫悟空就跑掉了。

這樣有點抽象,我用這樣的比喻是想說,很多小孩子之所以不想回家,其實他是很懷念家的,除非他從小被虐待或被嚴重忽略,他很想回家。

可是如果說想到回家以後,爸爸或媽媽過來就是說一些讓他很傷自尊的話,比方說“你竟然敢不回來,你不在外面混,幹嗎要回來之類的,會講各種狠話。

讓小孩子在害怕想回家的時候,更是挫折,更是讓他們自尊受傷的話,他們想到回家會遇到爸爸媽媽講這話,他們想一想,最後又選擇不回家了。這也就是說爸爸媽媽就像如來佛把手掌抓起來了。

所以父母如果對自己這個角色是有信心的,小孩子以前所有的活動,都是你熟悉的,現在是所有的活動都越來越不熟悉。但是你也不一定保持一樣的信心。

這個時候,你就可以發覺青少年隨著他們慢慢成長,大學、進入社會,這個時候到外面世界繞了一圈,有一天他又會回來了,回來的時候開始懂事了,知道怎麼跟父母相處,怎麼跟父母討論、聊天。

好奇心

同樣的,好奇心,事實上也是受小孩子歡迎的。有的父母親能夠對自己不確定的事情,保持好奇心,對小孩子身上做新的探索,

可以有興趣。雖然小孩子所面臨的使我們不知道的,我們還是對小孩子有信心。我想這樣的父母,是青春期的小孩是願意溝通的。

怎麼才能做到這樣的父母,或者是父母怎麼做才能做到這樣?

對自己情緒的覺察

父母自己為什麼會焦慮,會不高興,會有那麼多負面情緒,一定是有道理的。不止是跟青少年,是更早以前,你就開始對這些情緒熟悉。

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負面情緒是敏感的,當然夠敏感的時候,一旦想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這麼焦慮,為什麼會這麼不爽,為什麼會這麼煩。

這才進一步瞭解,原來我的不安全感開始出現,我的自卑狀況開始出現,事實上是我注意自己的安全感,卻忽略了小孩子本身,他的生命也是往前走等等。

我們就開始更學會知道,自己的侷限在哪裡,自己還有成長的空間,如果能夠維持這個態度,一直在思考自己,一直讓自己有成長的機會,自然而然就會成為孩子們想要接近的父母。

我想講到這裡,我想留給更多時間來談談,可能的問題。或者是說其他跟青少年有關的問題。那歡迎大家提出問題來。

剛剛開始講,所以多講了一點,時間沒控制好,今天還是50分鐘的討論謝謝。

在沒有提問題前,我先講一件事,其實在臺灣今天發生一個悲劇,有一位,以第一名成績考上臺北最好的重點中學的學生,跳樓自殺。這是一個很大的悲劇。

在華人世界這種悲劇,一再的出現。其實這個小孩本身很希望讀的比較自由的另外一個學校,師大附中。可是爸爸媽媽很堅持,爸爸媽媽用他的意志力要求小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做。

這兩天才開學,小孩子就穿著制服,從自家樓上跳下來了。

問答環節

1. 我家兒子今年13歲,今年暑假開始和家長對著幹,我們說東他說西。最後也不完成作業,有什麼好辦法?

其實這個情況是很典型的,他開始做探索。其實我們以寫作業,像暑假作業來說,以前有一首歌,暑假到最後一刻才想起來作業還沒寫。我們會慢慢地讓大家開始面對這個現實,就是說如果他今天沒寫作業,事實上他要面對怎麼的一個情形,小孩子本身是在乎朋輩的,在乎同學對他的評價,最後他想到同學對他的看法之後,通常還是會寫的。

也就是說我們不給小孩子壓力的時候,其實小孩子因為外面世界,也就是他的朋輩們的關係,事實上他也就開始會想要獲得肯定。除非是放棄跟朋輩,或者是他覺得他對同學看不起。放棄這個努力,但大部分來說,你不用擔心,他最後還是會寫的。

2. 九年級的孩子回家不想寫作業怎麼辦?

這裡有一個另外的評估是,對他來說寫作業的意義是什麼?寫作業只是一個無趣的比較重複的東西?還是在學習上有困難?

其實,當他在同學之間,為了被同學接受,其實他或多或少都還是會應付的,只是當我們越是讓他往東他就會越往西的。

但是我們把這個難題,真的狠下心來,讓父母親辛苦一點,拋給他地讓他自己去想,也許他就可以慢慢的動起來了。

3. 16歲的女孩,上高二特別叛逆怎麼溝通?

我想到叛逆的階段,通常這個關係很僵硬的,也就是說,其實父母應該學習說怎麼去傾聽。當你變的沒辦法的時候,我鼓勵父母親上一個成長的課程,每一個城市不一樣,不一定每個地方都有成長的課程,但是父母不管不哪一種成長,都要學會傾聽,就是說到底孩子在講什麼?慢慢的去理解,慢慢的讓他感受到我們真的是理解它,這是跟叛逆的小孩至少要做到的第一步。

4. 單親的家庭,家庭教育太晚,很多缺失怎麼辦?

我不知道你講得具體是什麼,必須要講說,單親家庭裡面,不管是單親爸爸還是單親媽媽,其實常常面對社會的壓力的時候,做這個角色做得太用力。所謂做得太用力的時候,就是把跟小孩之間的關係抓得很緊,這個抓得很緊的時候,往往會有一定的反彈,但小孩子的叛逆會比其他的小孩來得更容易。所有的都還是來得及的。

5. 小孩子是高二的,他也是單親家庭,他知道多忍耐多溝通,可是就是講兩句話就衝突。

我想請這個媽媽做個功課,回去的時候跟小孩子相處的時候,你真的都不要急著講話,不管他在抱怨他在咆哮你就聽著,你聽的時候,讓自己保持一個眼睛溫柔的看著他,然後肩膀是放鬆的,身體是放鬆的。腦海裡保持著想,他所要的什麼,他堅持的是什麼?先練習這個動作就好了。

6. 四年級寫功課寫到三更半夜怎麼辦?

我想這是應該是小孩子不是青春期,艾爾森的第三第四階段的問題,也就是小孩子失去了自主性,常常爸爸媽媽太認真了,所以小孩子沒有一個被肯定的機會。

我們怎麼樣讓小孩子開始慢慢的可以有機會去探索?一個小孩會寫功課寫得這麼拖拖拉拉的,某一程度在同學裡面他也是很自卑的。

對他功課來說以外,他其實很想探索這個世界,想要去了解更多的事情。國小生四年級還是拖拖拉拉表示他廣義的自信,這自信不是我們能夠種的,小孩子的自信不是我們用種就可以種出來的,而是讓他可以去摸索,讓他跌跌撞撞,讓他嘗試,事實上這個我記得有一個個案失誤,16歲的學校才結束,他很鬆散所以就讓來做心理諮詢,他連上學都沒有機會。因為從小家裡就是用專車,媽媽一早趕著他穿衣等等,然後陪著特用家裡的司機送他去,他特別渴望跟同學聊聊天,走回來,因為他家裡,離學校也不過幾百公尺而已,都不到一公里,但這種機會都沒有。小孩子開始探索,這是這種被動的小孩唯一的出路。

7. 孩子18歲還宅在家裡,自閉,不要出去怎麼辦?

我會這樣子說,必須要講,我想這是一個長期的問題,我們今天雖然講說,需要朋輩,但是融入朋輩之前,是要有人際關係的發展。

當然也就是在國小階段,他實際上是喜歡跟別人競爭,跟別人相處的,他喜歡獲得朋輩的肯定的。

如果連這個勤勞或者積極或者自信都沒有,事實上是很困難的,所以通常這種宅在家裡的,其實我們要恐怕要回到更早的問題,比如說怎麼樣讓他開始有人際關係,我會鼓勵說不管什麼人際關係都是人際關係,就像網友也是一種網際關係,會讓我們害怕,會讓我們擔心,但是我們要知道說,這是他唯一可能的出路,只要他有人際關係,當然更積極的是,如果可以的話是幫他比如說,設計出一個比較安全的學習人際關係的機會,和類似像夏令營這一類的活動,這是一個考慮。

8. 小孩子虛歲上九年級,七年級開始前,跟爸爸媽媽產生肢體衝突,現在在家裡不理我,也不允許我過問他的功課,激化矛盾可能是因為他女朋友離他而去,而我之前阻擋過他們,現在做父母的很痛苦,他學習也不努力,又著急,有沒有辦法?能給一些建議嗎?

我的建議常常都是比較極端的,因為這種情形實際上已經相當的一個嚴重。

所以如果說一開始,我們今天講的是比較平常說的,有一個好的基礎我們來發展,但是如果有一個狀況不是那麼理想的,進入一個僵局了。

這個時候其實你要的可能是一個,進入僵局了,我們要的採取的方法可能是一個比較極端的做法,我會鼓勵這位媽媽把心完全放到自己的身上,把這個小孩當作不存在。

你開始去規劃你的生活,我說這很不容易,因為尤其在小孩子這樣怎麼有可能有心,我真的一要你把自己安排好,去看電影,去做一些你喜歡做的事情,去跟朋友在一起,然後在家裡,你自在的看你的書看你的電影,這樣的情況之下,小孩子會發覺,他的叛逆沒有物件了,叛逆有點像,出手打牆,要打到一個牆壁上,要有牆壁才有達到的感覺,但是你今天不在了,如果這個牆壁不在,也就是說爸爸媽媽以前不准他這樣,不准他那樣。那麼小孩子的叛逆就沒有著力點。慢慢的這個時候他才會,從那憤怒的情緒當中,安靜下來,安靜下來,他就可以意識到,原來他跟這個世界那麼遙遠。

當然我知道對爸爸或媽媽要做到,我講的這點會很不容易的。所以如果遇到這樣的情形的時候,會鼓勵媽媽一定要有一個專業的陪伴,一定要不斷拉住,這不容易,我知道這真的是很困難,所以這是跟每一個人的修為,為社會成就無關。社會成就很高的,學歷很高的,也一樣很難做到。

9. 11歲的丫頭上五年級,這段時間思想一直不集中,計算題10題錯8題,抄個題也抄題,重做一遍,還是錯,學習沒有上進心怎麼辦?

我想這個問題我們要思考想說,那他之前這個狀況如何,如果說他這個狀況,計算題10題對9題,抄題從來不會抄錯,所以如果是這樣,如果以前原來也是這樣,可能注意力本身就困難,會不會有多動症這種情形,也就是他從小就有這個問題。

但是這說明也許需要找一個兒童心理學專家,特別是兒童精神科醫生來談。

如果以前他沒有這樣,那這個情形可能就不一樣,那如果以前沒有這樣,現在開始,我必須要講說,恐怕是他情感、情緒上受到困擾,通常孩子4、5年級的會有情緒的困擾,最重要的還是,他的安全基地通常是家庭,出問題了。到底家裡最近什麼事情,讓小孩子這麼沒有安全感,以至於他的讀書、做作業都有困難呢?那我這點需要詢問一下你自己,如果這個問題也還是真的沒有,那就變成只能說是不是要找專業的協助。

10. 我家孩子特別愛生氣,也不知道他怎麼了,也不說話,一整天就拉著臉怎麼辦?

第一個我不知道這個小孩是幾歲,第二個是他過去是不是這樣。

如果他向來就是隨著長大慢慢就是如此,而且這個行為不是隻有家裡,在外面也是如此,必須要講說,有種小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把他當作世界的中心,全家都圍著他團團轉,但隨著他長大,他們其實應該學會跟人家分享,學會學習玩別人的遊戲,但是這個小孩,並沒有這樣的一個情形,所以怎麼樣開始讓他重新融入安排團體生活、可能是迫切的。

11. 女兒13歲進入青春期回家什麼都願意跟我說,我在想這樣的母女關係是不是太親密,為分離是不是會有影響。

我必須講說第一個,其實我們母親或父親跟女兒、兒子本身如果是一個很開放性的,講說爸爸媽媽不會因為自己沒有經驗過,就不準小孩子怎麼樣,對孩子面臨的世界是充滿信任的,所以他們在裡面的探索是讚賞的,因為他們一定有新的成就,當時這個態度小孩子是很樂意跟你們分享。

家長如何學會和“青春期”這匹小狼相處?

因為她在講的過程中,知道爸爸媽媽是讓感覺到爸爸媽媽對他們所面臨的事情是欣賞的,其實他是很樂意的去講的。是很樂意的去分享的。

12. 其實是一個特別聽話的小孩。到九年級的時候,功課開始滑落,現在到了高中成績也不理想有胸悶等等狀況。

這個小孩子本身對自己的功課要求,似乎是他唯一的目前生命當中的追求,但其實我想這都是會對成績這麼在乎,然後結果這個在乎卻沒辦法獲得一個他的成就感,比方說領先別人,然後他在這個時候又沒有其他的成就感,比如說這個階段,如果小孩子沒辦法在成績獲得成就感,他可能在人際關係獲得成就感。可能在一些運動或一些才藝獲得成就感,或者在愛情。

但都沒有的時候,自然就會用身體來表現,用身體症狀來表現的時候,往往就是他的一個挫折感、沒有出路的一個現象。那也是一種,你也可以說是一種抑鬱。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其實怎麼讓小孩子看到這個社會的更多元的價值,人生不是隻有讀書,不是隻有好好讀大學才有意義,重要的是說他對自己的的人生向要做什麼,想要追求什麼。

這講起來還蠻複雜,但是我會說鼓勵你,開始趁著這個機會讓小孩子,不要把重點放在學習上,開始往戶外走,往學校以外的學習空間。試試看。

13. 15歲還覺得父母管他太多,特別想要18歲離開,自由自在的生活,做父母可能失望,有什麼辦法讓他覺得父母都是為他好。

我們可以講說,我不是很贊成你這個想法,其實第一個小孩子如果覺得管太多,父母覺得,父母也許有道理管,但是我們還是一個老話,我們都曾經是小孩子,我們都很想要出去混,走江湖等等我們都沒有出去,其實我們並沒有想象有膽。

同樣的,當你沒有這麼有膽,小孩子也不會太有膽的,其實以這樣的言論,其實我們對小孩子不用管教那麼多,管教多了,在青少年的時候,真的就是一種反彈現象。

讓你往好處說,小孩子跟你好,相當不錯,他可是的時候我要離家,其實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就是他的這種意念,想要離家是潛意識的,他跟你說,我為了要考更好的學校,所以我選擇這個住宿的高中,或者我選擇哪一個離開家鄉的這個高中。

那也好以後大學聯考才能考得好,其他的比方說升學、就業,來逃家。

這個時候更不容易回來,至少他告訴你說他想離家,至少你們的關係還有努力的空間。

14. 兒子13歲還是變得對著幹,我們說東他就說西。不讓我們進去。就不耐煩,現在順著他不曉得怎麼辦?

我說不要順著他,順著他也沒用,他覺得他這些憤怒是有用的,或者他這些行為是有用的。

我還是會想說就當作他不存在,就是說讓他們說,有需要爸爸媽媽的時候,再來跟我說,爸爸媽媽當然也不是你的奴才、奴隸,你要什麼我就給什麼。爸爸媽媽還是愛你的,我們還是會幫助你,但是要合理。其他的我們就當作他不存在。

當小孩子發覺我們慢慢果真沒有注意他的時候,其實這些鎖門、也許對他的環境一點興趣都沒有的時候,走過去也不會想要進去,味道再怎麼錯誤再怎麼髒,我們也無所謂。

那這個時候,他自己的戒備心就放下來,這個時候慢慢的就開始,從不讓你靠近,變成他自己或者慢慢靠過來,真的青少年還是有一句話要提醒,欲擒故縱,所以他要離家就離家,等到他回來就回來,不要去找他。

如果說他有辦法,就讓他走到天涯海角吧。

15. 6歲小孩感覺提前進入叛逆期,說什麼都不聽。會挑戰大人的底線,而且會用大人的口吻,口才令人折服,感覺他是一個脫韁之馬無力掌控,無法駕馭,求老師怎麼辦?

我想這個跟青少年會稍稍不同,就是說其實那某個程度,等於是說,他是在試自己的一個底線,一般的小孩子不會發生這種對父母或在家裡一個狀況,事實上如果他今天從一開始,就開始可以融入同年級的朋友,可以在那一邊獲得競爭、獲得比賽的成功。

所以回過來講,我會鼓勵說,怎麼樣利用學校這個環境,6歲的小孩,利用學校的環境,不需要有任何這種大人的這種底線,我們只是說有底線,但是我們不需要去堅持。

至於其他的,我好想是說你讓他可以這麼伶牙俐齒,這麼會講話。其實他IQ是不錯的,所以你放心讓他去探索,但是不是在家裡探索,跟你們糾纏。而是到學校去,讓他到學校去,讓他在學校留的越久越好。

16. 七年級的安排住校對他的成長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

我必須要講的就是每一個人條件不同,剛才前面那一個,像剛才前面那一個,我就鼓勵他,也許雖然他在6歲,我鼓勵他多點學校,但是有6歲的住校,其實就可以住校。

但是住校是要選擇的,我們看到很多住校,目前在國內臺灣也好,大陸也好,住校的時候是老師逼著讀書,這跟西方的寄宿學校不一樣,尤其是英國式的寄宿學校,英國式的寄宿學校本身是讓小孩子來自理,看起來是學長制,可是自然而然該讀書該睡覺,大家都是這樣。

所以當你違反的時候,不是老師在處罰,是學生組一個學生的話題,來討論你的行為。也就用自制,小孩子在群體當中成長實際上是很有幫助的,但問題是。怎麼樣讓這個分離本身不會覺得說被父母拋棄,如果他被對父母的照顧,還是有意念的時候,怎麼樣讓這個分離變得他可以接受的,比方說剛開始如果這個小孩感覺很獨立,寄宿國中不是問題,學校的安排當然也是重點。

如果的確這樣好的學校,你送他去,基本上是如果說他有很嚴重的分離焦慮,那你可能可以跟他有一個更密集的,比如說幾乎每一個禮拜都去接他回來,這種情形,幫他渡過分離焦慮。

住校並沒有完全的好或完全的不好,那是比較壓迫式的住校,其實對小孩子還是傷害的,另外要注意的是之前的分離焦慮是不是處理得差不多,這是一個我們做父母在評估他的分離焦慮,已經比較不是問題。

如果這個學校也一的確是一個尊重小孩,來強調學校紀律的學校,和不是強迫性的紀律,這就劃清楚了。

17. 女孩快17歲了,有早戀的女朋友,心思不在學習上怎麼辦?她說她就是同性戀,說也不能說,動不動就發脾氣,我該怎麼做?

基本上在這個階段,性向其實未定的。

我們對我們現在的小孩子,往往交朋友交得很晚,他們很擅長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打交道,跟大人長輩打交道,可是事實上他們跟同年紀的交往,實際上是很淺的,是很表面的,所以當她開始的時候,她想透過關係來肯定自己。

那你提到說,她想打扮成中性酷酷的樣子,那她在人際關係裡面,她把好朋友往往很難區分開來。她對比方說女孩子,特別想要變男孩子。或者男其他特別想要變女孩子,或者是說就是也就是說他們同性戀,不是不分的,而是有明顯的還是一個主動角色,被動角色,這個時候我們要思考就是說,一般傳統對女性是希望她是被動角色的,對男性是主動角色的。

現在說把自己打扮成男孩子,比方說她喜歡透過所謂的照顧,照顧所謂的女朋友來獲得肯定,或者是她感覺重要。

那我們需要考慮說,這個對她為什麼重要,她想獲得什麼,她想獲得這個關係以外,她這個行為對她來說是什麼意義?

比方說她透過這個可以發覺自己是有用的,也就是說她過去其實她自己很沒有用的一種挫折感,所以這個過程如果我們今天,我們一起去處理她的同性戀,或親密關係的問題,不如讓她在生活中創造出各種的成就感,讓她有各種方式來肯定自己的時候,她也就不會說,就是有這個方法來獲得自我肯定。

以後她最後會變成同性戀孩子異性戀路還很遙遠,重要的是她有沒有其他的人生成就感,如果有的話,她還是堅持同性戀,她還是堅持同性戀,我會說她也許真的是。

18. 小孩子去他雖然異地的高中住宿,這個學校同學的關係不好,懷念原來的國中同學,很想轉校怎麼辦?

通常的確我們很多寄宿學校是相當嚴格,我們在這個過程裡面,其實實際上是跟採取一個跟小孩子商量,因為每個地方,有可以選擇的專案是不同的,比方說有的小孩子為了離開原來的困難,所以匆匆忙忙跳了一個學校,沒有想到那個學校是更不理想的。

所以最理想的就是說,如果他對國中那些關係是懷念的,比如說大部分國中好朋友是在哪個學校,也沒有可能再回到那個學校,這是第一個優先,這個過程是討論的。

就是讓他回到幾個他熟悉的朋友優先。

我相信如果說這些國中同學,比方說在自己家鄉的另外的一個寄宿學校,其實他們也是有適應的問題。但是隻不過當自己的朋輩也是這樣的時候,接受度就高一點,那這種情況之下,我想他自然就會越能夠接受。

他自己最困難的是,如果匆匆忙忙轉一個學校,轉的學校一定有很多失望,比方說水平沒有他想象的好,但是嚴格卻還是一樣,甚至比以前不如。

這樣如果轉到一個學校,他自己很失望的,後遺症是蠻大的,所以我剛一開始說我們在轉這個學校的時候,是要跟小孩子坐下來、商量、分析、討論。然後每個學校的難處在哪裡,爸爸媽媽做得到什麼,做不到什麼,並不是每一個學校爸爸媽媽要去轉,他就可以轉進去?怎麼樣才能轉到他理想的學校?萬一轉得不夠理想,他願不願意選擇,這都是一個我們必須從一開始讓他參與,讓他一起來決定。

這個時候下一步才是一個辦法,他才能夠接受這個新的學校,願意再重新嘗試。

19. 無意當中發現13歲男孩在洗澡的時候手淫,父母正確的做法是怎麼樣?

我必須說,其實是很正常。

如果說他在洗澡的時候,他在假設洗澡的時候不會有人進去,所以他可能在就是他13歲或者說開始男性發育了以後,幾乎沒有一個不手淫的,女性手淫的比較少,但是男性因為性機能在外面,摩擦刺激,很早就知道性高潮,很容易沒有任何的陰道就知道手淫,所以這實際上是很正常的,或者說怎麼辦?其實對孩子這種手淫,就把它當作它本身有一個私人的空間,但這個私人的空間是慢慢的開始,比如在微信、QQ聊天,他不想上爸爸媽媽知道,讓他擁有私人空間,讓他可以探索自己。

其實通常這樣的孩子,反而是更能夠面對未知的世界的。

20. 11週歲的小孩成績優秀卻不願意上學,有時候還故意尿在床上,把房間弄得髒亂,也把自己關在房間了,吃飯也離開父母,自己單獨在房間,怎麼去理解?

對他來說,實際上問題可能還是出現在兩個狀況。大部分應該在人際關係上出現困難,到底怎麼回事,為什麼在同學之間出現困難?

上學是一件很困難的一件事情,能不能通過學校裡理解,學校那邊其他都挺好,理論上來說, 11歲有一定量的好朋友,如果他有好朋友,能不能應用這些資源,來幫助他回到學校,如果他都沒有這種好朋友,我們就懷疑他人際關係有困難,那這個困難是在哪裡?試著觀察是怎麼樣?

這個問題老師的看法需不需要尋求專業,比如說他為什麼跟同學沒辦法交到好朋友,這個問題才是真正的重點。

21. 15歲的小孩特別膽小,在家裡都怕鬼怎麼辦?

如果說今天他是從小就怕鬼,到15歲還是這麼害怕,我想應該不是說怕鬼這件事,他應該是怕黑暗,也就是說他在成長的過程中,常常是有一段時間,沒有他信任的大人照顧,也許是一個人在爺爺奶奶或者長輩家,或者其他的親戚家,所以那種經驗讓他對黑暗有無限的想象,通常有幾個方法。

除了以上幾個方案,最重要的當然第一個就還是你們關心。

讓他覺得爸爸媽媽是一個很安全的存在,怕黑就隨時來找爸爸媽媽,不要15歲的鑽到你們床上,你們就不舒服。讓他們知道說,爸爸媽媽那一種隨時歡迎來找爸爸媽媽,願意陪你那種感覺存在的時候。

其實他才有能力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我們講的時候小孩子聽到,他說他不一定能夠確信爸爸媽媽是不是能夠真的陪著他。如果爸爸媽媽長期的維持這樣的一個態度,歡迎的態度。那麼他確信,爸爸媽媽會陪他們,這個時候他面對外面的世界,包括面對黑暗,他就不會擔心這些東西會不一樣,所以這有點是隻是修補更小的階段,所發生的一個可以說親密關係上的失落這樣子的方法。

22. 孩子現在高三了,成績挺優秀的,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肚子上不舒服。

身體最能反應出來他的狀況,小孩子常常會覺得說我沒有什麼好緊張,我很好,可是身體不舒服就表示他真的就是壓力大。

雖然他功課好,雖然他表面同學都羨慕,可是比較重要的是恐怕還是對自己狀況是不安的。到底他為什麼對自己狀況不安,這實際上是相對來看的,也許他還是第一名。

可是高二的時候第一名是來得很輕鬆的第一名。高三的實際上的第一名是岌岌可危,總覺得第二名快追過他了,像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來就是說,他內在的壓力可能決定他的這些不舒服。

如果說他成績很優秀,但是隻是他開始有一個焦慮,覺得快被趕過,我們就必須思考,他為成績為什麼總是那麼在乎?事實上他在讀書裡面,他有一種完美主義,自我要求很高,但是他並不是那種享受讀書的,他是把讀書當然一種工作,他在做。卻不是真正的享受讀書,這個會影響他一輩子的話,他在乎的是有沒有擁有完美,那反正這個就是說他在乎是別人看到的他,不是他真正內在的自己,為什麼我要讀書,我要讀書去向哪裡?

那如果是這樣的話,就算他上好的高校,他的問題還是挺多的。

所以在這個最後的問題裡,我們還是回到一個跟父母共同來思考的問題,就是人活著到底要幹嗎?

小孩子活著並不是為了父母,並不是為了父母的光榮,小孩子活著其實要成為一個快樂的人,要成為他自己,同樣的小孩子的一切努力也不是為了父母,小孩子不是父母的裝飾品,更不是父母按照它未完成的心願的工具,所以如果我們尊重小孩子它本身有獨立的生命,他也有他的人生追求,其實我們應該要欣賞他身上所做的一切,我常會講說,爸爸媽媽本身要有快樂,不要犧牲自己。

我常常會講說,爸爸媽媽本身常常本身是希望小孩子是快樂的、是熱愛生命的。但這個前提爸爸媽媽本身一定自己就是快樂的,熱愛生命的。

我們做父母,我們人生並不是說因為小孩子表現怎麼樣,人生就因此快樂或者因此毀了,我們自己的快樂是我們自己擁有,不是小孩子給我們的,所以小孩子的必須不應該剝奪掉我們的快樂。

同樣的我們對生命是熱愛的,生命有各種樣貌,就像小孩子身上的生命不是跟他的成績好壞有差別的,比方說他就是那麼的鬼靈精,察言觀色,各種的能力我們都會覺得感到欣賞,我們有辦法欣賞。

我們可以欣賞各種生命的樣態,我們也可以欣賞自己的生命,我們要熱愛這些生命所看到這種五花八門的模樣,我們會熱愛生命,我們這樣展現出來快樂、熱愛生命的父母,小孩子才會以後也是快樂、熱愛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