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3-6歲/學齡前教育/列表

孩子“被聚會”鬱悶加無奈

孩子“被聚會”鬱悶加無奈

[導讀]利用假期走親訪友,參加各種聚會已成為人們假期中的例牌節目,可是,在大人們樂此不疲地奔走於各個場所時,孩子們卻無奈的“被聚會”了。

“我其實是不喜歡參加家庭大聚會的,可媽媽非強迫我去,說這是禮節,去就去唄,吃完飯我就回家,沒啥意思。”13歲的小蘇這樣說道。

孩子無奈:“春節拜年,怎麼這麼累?”

“從大年三十晚上,我就開始跟著大人給親戚、朋友拜年,參加各種聚會,直到年初五,那幾天感覺比上學還累。”國中學生陸路說道,他的老家在江西,爸爸、媽媽兩邊的親戚總共有10多家,因為時間緊,每天要趕兩家。

“每到一處,免不了熱情客套一番,我自然成了他們話題的重點。八年級時,因為英語好,我曾被學校選為代表出國遊學,舅舅總是以這個教育我的小表妹要好好學習,以我為榜樣。雖說是表揚,可我卻很討厭聽到這樣的話,因為表妹的目光中除了羨慕還有不屑,我無意中給別人帶來了負擔。”

回到廣州,陸路又隨媽媽參加她同事、朋友的聚會,也推脫不想去,可媽媽總說難得大家這時候有空,互相走動,增進一下感情,而且也都是帶小孩去的。

“春節拜年‘逗利市’是少不了的,這本是高興的事,可每次回家後,媽媽總要問我‘利市’有多少,感覺我成了她討‘利市’的工具。”

“父母同學會,為什麼帶我去?”

除了春節,在家長的同學會上,很多孩子也“被聚會”過,正上國小六年級的欣欣去年國慶就隨大人蔘加過兩次同學會,第一次是爸爸的大學同學會,大人們很多年沒見面,彼此不停地寒暄。欣欣跟幾個叔叔阿姨打過招呼後,就拿些水果一個人坐旁邊看電視了。“很無聊,沒意思,他們談的話題我一點興趣也沒有。”欣欣的“冷淡”惹來爸爸指責,說她不懂禮貌,不懂得尊重長輩,欣欣覺得很委屈。

第二次是媽媽的高中同學聚會,這次欣欣一點兒也不想去,可媽媽卻說:“其他阿姨也帶孩子去,互相認識一下,也可以鍛鍊你的社交能力。”媽媽說得沒錯,幾乎每個阿姨都帶了孩子去,可年齡差異也太大,三四歲的也有,十幾歲的也有,何況又是第一次見面,大家根本玩不到一起。更令欣欣鬱悶的是,孩子們的穿著、長相、特長、成績都成了大人們談論的重點,作為孩子,只能任他們評頭論足,卻沒有一點反抗的餘地。

家長疑問:“孩子為什麼越來越‘冷漠’?”

從事會計工作的詹女士說道,孩子國小時還喜歡隨她參加各種聚會,可隨著年齡的增大,他越來越不喜歡跟家長一塊出去,甚至是家庭聚會也懶得參加,寧願躲在家裡睡懶覺、看電視。“孩子性格比較內向,家裡來了客人,他也只是打個招呼就進自己房間了,其實,讓他在假期多跟我們走動走動,也是為了培養他的社交能力,平時我們都很忙,沒機會帶他出去。”

詹女士說,她發現孩子上國中後就變得“冷漠”了,飯後,大人有時想跟他聊聊天,他以作業多為由走開,即使週末,他也是沉溺於自己的網路世界、遊戲世界。

專家:不應強求孩子參加聚會

父母過度“謙虛”孩子很受傷

一般來說,年齡小一點的孩子(10歲以下)還是比較喜歡跟大人蔘加聚會,因為他的自主性不強,和父母還有依戀關係,而當孩子有了青春期的反叛意識後,他就不願意被父母控制自己的行為。

孩子之所以有“被聚會”的感覺,很有可能在以前的聚會中遇到不開心的事,他討厭再次加入到這種成人間的聚會。在聚會中,父母一般都比較謙虛,總是會誇別人的孩子如何如何好,而自己的孩子則‘不聽話,學習也一般’,在大人看來,這只是一種謙虛的態度,可對單純的孩子來說,他卻認為這是父母對他的定性評價。這種看似無意的打壓只會給孩子更大的心理負擔,造成兩種不好的結果,一種是反叛,表現得更不好,一種是越來越沒自信,不喜歡在大眾場合出現。父母不妨試著多誇獎一下自己的孩子,比如,做作業很自覺,不需要督促;早晨起床後一切自理,不需要家長幫助。

家長做法分析:培養孩子社交能力

對於春節帶孩子參加各種聚會,有家長說是想趁機鍛鍊一下孩子的社交能力。對此,看起來家長好像是為了孩子好,可實質上還是為自己,孩子在被迫中成了他們爭面子的道具。如果真的是為孩子好,就應該提前瞭解一下聚會中都有哪些小孩去,這些孩子是否和自己的孩子同齡,是否有共同語言,再徵求自己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去了也不會感到孤單無趣。

孩子其實是不適合參加成人間的聚會,因為大人聚會多半是談論大人話題,有時候一些不雅的、虛假的東西也會無意展現出來,甚至,有時候會出現一些醜態,這讓平時很尊重家長的孩子會產生心理錯位,增加負擔。

多創造孩子自己的聚會

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是突擊訓練的,家長在平時要創造機會,多舉行孩子自己的聚會。如果自己孩子比較膽小、怕生,就儘量選擇年齡相近,性格開朗的孩子,並且在聚會之前跟對方父母溝通好,希望他們的孩子能多主動找自己的孩子交流、玩耍。其次,在天氣好的時候,組織一些親子外遊活動,切記,這些聚會的主題一定是關於孩子的,多設計一些孩子的節目。

有些家長在家裡請朋友聚會時,常常會讓自己的孩子打招呼、向客人問好、端茶倒水,以體現熱情。可孩子這時候偏偏不聽話,老是躲在自己的房間不出來,父母就會埋怨孩子不懂禮貌。在舉行家庭聚會之前,家長是否跟孩子溝通過?家長是以命令的語氣告訴孩子該做什麼?還是在孩子小時候就已經培養了一些基本的待人禮儀?這些因素都很重要,如果孩子做得不能夠令家長滿意,千萬不要當著客人的面批評孩子,那樣會更糟糕,可以在聚會後跟孩子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