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3-6歲/學齡前教育/列表

熊孩子為什麼這麼熊?

被診斷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青少年經常會對他人和自己造成嚴重的身體和精神上的傷害。最近發表在《社會認知與情感神經科學》(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指出,這些青少年大腦中負責處理社會資訊和衝動控制的區域存在缺陷。

熊孩子為什麼這麼熊?

被診斷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青少年經常會對他人和自己造成嚴重的身體和精神上的傷害。然而一直以來,科學家都並不清楚這背後的原因。不過最近發表在《社會認知與情感神經科學》(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指出,這些青少年大腦中負責處理社會資訊和衝動控制的區域存在缺陷。

該研究的研究物件為來自荷蘭、年齡15到21週歲、被診斷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青少年罪犯。來自荷蘭萊頓大學和馬克思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讓這些青少年(實驗組)進行迷你版的最後通牒博弈。這是一種用來模擬公平考量的博弈遊戲。在博弈中,參與者會得到另一名參與者分配給他的一筆錢,並被告知對方是否本可以採取更公平的分配方案,或是隻有當前這一種分配方案。博弈過程中,功能性核磁共振會記錄下參與者的腦部活動。通過比較對照組(沒有犯罪記錄的青少年)和實驗組的腦部活動,研究者得以瞭解在進行公平考量時,這些青少年的腦部活動。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青少年在參與博弈的過程中,負責移情作用和衝動控制的顳頂交界區和額下回的活躍程度較低。而實驗組和對照組青少年大腦中負責情感處理的大腦背側前扣帶回和前腦島的活躍程度則相近。這一發現證明,儘管兩組青少年對於不公平的分配方案具有相同水平的情緒反應,但是實驗組青少年更傾向於拒絕這些方案。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青少年不會考慮對方的意圖——即使對方只有這一種分配方案。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青少年在人際交往中缺乏考慮所有相關資訊的能力,例如他人的意圖。研究者假設這種能力的缺乏會反過來導致更多的反社會行為。研究的第一作者、馬克思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所適應性理性中心研究員沃特·範登博思表示:“人在青春期會經歷生理、心理和社會行為上的諸多變化。研究使我們能夠更好的瞭解青春期發生的變化,以及為何有些青少年會發展出反社會行為。”研究者希望他們的發現能有助於心理治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