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3-6歲/學齡前教育/列表

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家長有何責任?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第一個環境,學校則是兒童社會化的第一站。

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家長有何責任?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第一個環境,學校則是兒童社會化的第一站。兒童的健康心理發展,良好個性及行為的建立與形成以及智慧的開發都將在這兩個環境基礎上進行,二者缺一不可。怎樣做一個稱職的父母,如何按照兒童心理髮展規律去雕塑孩子的心理品質,這將是父母、家長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和應盡的神聖義務。

近年的報刊、人們的談論中,常常從不同的角度提出“望子成龍”的話題。可見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長大後成為棟樑之材,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望”是希望的意思,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希望只是人們迫切期待的心情,這種期待心情屬於情感活動範疇,當然,其中隱含著理想、願望的成分。

從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理想、願望和現實往往存在著很大距離。也就是說,從父母的“望子成龍”到子女真的“成龍”(可理解為成材),不是光有希望、理想就可達到的。要使希望、理想成為現實,必須要經過艱苦地努力,採取種種措施,付出巨大艱辛,也就是要經過“精雕細刻”的過程。因此,我們提倡在概念與行動上把“望子成龍”改為“雕子成龍”。

父母們要想讓子女“成龍”,須按以下方法進行這一艱苦的“雕子工程”。

⑴要生個健康、聰明的嬰兒:這是“雕子工程”的選料、備料,因為沒有優質的材料就做不出優秀的產品,這是顯而易懂的道理。生一個健康、聰明的嬰兒,屬於目前國家所提倡的優生優育的內容,也就是說要雕子成材,首先要看看自己的子女是不是一塊優質“材料”。

具體地講,子女成材的前提是先要看子女的身心是否健康,包括如何在擇偶時就從優生考慮,排除遺傳等不良因素;如何選擇最佳受孕時機;如何做好孕期保健;如何進行胎教等等。

嬰兒出生後,要通過觀察,或在醫生和心理醫師指導下,對新生兒的身體和出生後條件反射的建立、最初情緒、行為活動等進行觀察和做些必要的檢查,以確定嬰兒的身體、心理是否健康。如果是一個健康的嬰兒 ,您即可開始您偉大的“雕子工程”。

⑵嬰幼兒期“雕子工程”內容:嬰兒從出生後的0歲開始,一直到2週歲末,要盡力為兒童提供較多的接觸外界事物的機會和條件。如給他們看色彩鮮豔的玩具;隨月齡增長鼓勵他們獨立、直立行走,雙手抓握物體,帶領他們到公園、動物園觀看各種動物和五彩繽紛的花草、樹木,讓他們感知到他生活在一個花花綠綠的美好的世界。

更重要的是要給他們充分的愛,家庭成員之間氣氛要和睦,讓他們感受到他們的周圍有媽媽、爸爸、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家庭成員以及充滿愛的家庭環境,還有叔叔阿姨、小朋友等所構成的社會環境。幼兒期所感知到的大量的感性材料能在大腦中留下許多表象,這是良好的心理品質得以發展的重要基礎。

大量的外界感知刺激對兒童的智力開發也極為重要,相反,如果兒童處在一個家庭人際關係緊張、充滿冷酷無情的環境裡,從不與外界接觸,則會使他們個性的健康發展與形成、智力開發以及健康的心理髮展都受到限制。狼孩、豬孩之所以心理髮育低下,正是由於出生後缺少了感知外界事物、接受外界刺激的條件,從而使腦發育、心理髮展以及智力開發都受到限制的緣故。

因此,人們將兒童從出生0歲開始的嬰兒期心理培養與教育稱為“根的教育”,這是“雕子工程”的打地基階段。不同質量,不同地基造出的房屋乃至於高樓大廈的水平是完全不同的,“雕子工程”也如此。

⑶學齡前期“做人”的培養教育:3週歲開始至6-7歲的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有了很大發展,這時要通過遊戲活動、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父母的榜樣作用以及周圍環境中的人物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來培養兒童懂得什麼是好,什麼是壞;讓他們在遊戲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掌握遊戲的要求與技巧;鍛鍊他們怎樣經受挫折,怎樣克服困難;引導他們與同齡小朋友友好相處,共同合作;教會他們怎樣求得別人的幫助等等。

在此時期,家長和幼兒園的教師還要著力對他們進行生活能力和腦力的開發,啟發和培養他們對生活、遊戲的興趣和對學會做某些事情的興趣:培養和鍛鍊他們獨立生活與適應環境的能力,為迎接進入正規學校開始艱苦的學習生活做好一切心理準備。

北京市科學教育研究所的方明老師在某幼兒園給兒童家長講課時指出:“成材=人格+智慧,良好的情感是美好行為的土壤,勤奮、吃苦是成材的前提,德育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兒童成材與否不取決於智力因素,而在於心理品質的培養是否成功。”

個性與心理品質是成才的決定性因素,兒童的個性傾向和心理品質傾向都有著相當的不穩定性與可塑性,有“雕子成龍”願望的父母要緊緊抓住兒童的學齡前期,嚴格地、高標準地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心理品質與良好個性的培養,同時要注意隨時糾正與消除兒童的不良個性傾向與不良的心理品質的發展。這項工作要達到深入細緻、精雕細刻的程度。

⑷學齡初期兒童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的培養及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發展:當兒童進入國小,開始接受正規的教育時,兒童的學習具有了社會性。學習對於他們,不再是可學可不學,而是必須要學的社會職責。

這時,家長要樹立兒童對學習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培養兒童學習的自覺性和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品質。我們常可見到,有的兒童不用老師、家長督促,自覺地、主動地、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對學習具有極大興趣;另有一些兒童對於學習毫無興趣,上課、讀書、做作業都很被動,不經督促,從不自覺學習,學習成績很差。

這與學習品質有密切關係。具有良好的學習品質對學習就積極、主動、自覺,富有進取心,對學習有濃厚興趣。學習的發展與心理的發展是互相促進、相互制約的,因此,父母要密切配合學校老師,要求兒童獨立完成作業,上課注意聽講,服從紀律約束,能吃苦耐勞,能經受挫折,能與同學團結互助等等。

學齡初期兒童良好學習品質的形成與培養,需從培養兒童良好的意志品質、提高吃苦耐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入手。日本有個“陽光學校”,組織各種活動,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最後發給兒童“赤身裸體在野外跑步成功”的獎章以資鼓勵。這是在鍛鍊兒童吃苦耐勞與受挫能力,屬於意志品質的培養和訓練。

近年我國也曾組織了“獨生子女森林夏令營”和“中日兒童探險夏令營”等活動,從中將中國兒童與日本兒童相比較顯示出:我國有些兒童的獨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勞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遠不如日本兒童。究其原因,可從一次夏令營總結會得出答案:小營員們在總結自己夏令營活動體會時,有一位小營員說:“都說我們比不上日本孩子。

我們卻要問:中國的家長是否能比得上日本家長呢?!”很多小營員訴說、埋怨父母對他們的溺愛,並表示不再做“小皇帝”。兒童的呼聲便是父母的責任,父母有責任,也有義務把自己的子女培養成材。

人生的路是艱難曲折的,成材之路更不是輕而易舉的,願更多的父母能改“望”子成龍而去積極地“雕”子成龍,完成人生中的這一大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