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3-6歲/學齡前教育/列表

讓孩子人際力超群的交友祕訣之:孩子被栽贓了怎麼辦?

“怎麼會這樣啦!我昨天才剛充值五百元,怎麼會不見了啦!”小鈺急得快哭出來了,“完蛋了,回家一定會被我媽罵死了。”

“這真的很麻煩,交通卡長得都一樣,又不像是大人的身份證上面還有照片。”倩倩邊找邊說著。
“那小鈺,你的交通卡上面有照片嗎?”美珠突發奇想地問,結果被倩倩瞪了一眼。“我說你這個美珠,有誰會把照片貼在交通卡上的?搭公車,刷過你的臉,會有用嗎?”
小鈺低著頭在抽屜裡一遍又一遍地毯式地找著,沒心思去注意她們倆的對話,只是不時焦急地自言自語:“到底是誰把我的交通卡拿走的?到底是誰把我的交通卡拿走的?”
“要不要跟老師講,說小鈺的交通卡被偷了?”美珠大聲嚷著。
“被偷?誰的東西被偷?你們是說班上有小偷?”阿康突然走向前,露出誇張的表情問。“我們班上有小偷?偷什麼?”
“是小鈺的交通卡被偷了!”美珠義憤填膺地回答。
“我也不知道是被偷走,還是忘了夾在哪裡。但是早上出門還在用啊!怎麼會不見了?”
“我看還是跟老師報告好了,不然,班上的小偷沒有被捉出來,下回又不知道是誰的東西會被偷走。”阿康一臉正經地說著,一旁的美珠也點頭如搗蒜地附議。倩倩則轉頭看著心急如焚的小鈺,想聽聽她的意見。
“你們是說這一張交通卡嗎?”眾人的目光全部轉向說話的瑞升。
“你在哪裡找到的?”美珠大聲問。

瑞升緩緩地將目光轉向倩倩:“嗯,我剛剛是在倩倩的抽屜裡發現的。”

讓孩子人際力超群的交友祕訣之:孩子被栽贓了怎麼辦?

“你亂說什麼?!”倩倩尖叫著。
“什麼?原來倩倩是小偷!”阿康補上一句。
“阿康你別亂說話,我才不是小偷!瑞升,你在胡說什麼!”倩倩氣急敗壞地嚷著。“怎麼會是你?這太可怕了吧!倩倩,小鈺可是你的好朋友耶,你怎麼可以偷好朋友的交通卡?”美珠不可思議地問。
“我沒有!你們不要聽瑞升亂說!我沒有!”倩倩情緒激動地反駁,小鈺則是半信半疑地望著眼前的好朋友。
“你們在吵什麼?”趙老師走進教室,對著圍在一起的他們問。
“老師,是小鈺的交通卡不見了,結果瑞升在倩倩的抽屜裡發現。”美珠自告奮勇地說著。
“嗯,倩倩是小偷。”阿康又補上一句。減少委屈的祕訣祕訣001傾聽憤怒之聲當孩子被栽贓的那一剎那,第一時間浮上心頭的感受,每個人不盡相同。或許是訝異,是不解,是委屈,是憤怒,是激動,是莫名其妙,甚至於是這些不同情緒的反覆交錯。
面對栽贓事件,在事實未明朗前,請先換位感受及反映孩子上述這些負面情緒。
祕訣002相信的臂彎與支援的堤岸面對周圍同學、朋友、老師或家人的懷疑,總是讓被栽贓的孩子感到羞愧與難熬。
請伸出你的臂膀,展現出你對於孩子的信任,讓你的臂彎讓孩子感受到溫暖。
請提醒自己,孩子將透過你的眼神、表情、肢體語言、身體姿勢與動作,以及說話的語氣、內容和語調,而感受到你的相信。
面對被栽贓的暴風雨,你的支援將是一方穩固的堤岸。
祕訣003細膩的應對在教室裡,在眾人之前,當那一聲“嗯,我剛剛是在倩倩的抽屜裡發現的。”“什麼?原來倩倩是小偷!”這時,所有人的懷疑目光將會在第一時間,同步轉至當事人的身上。但,沒有人喜歡被當作是賊。
這時,正考驗著老師的智慧及需要老師細膩的應對,提醒自己不在眾人面前處理這件事情。
“各位同學先回到座位坐好,準備上課了。”
請優先維持你的教學節奏,暫時先不介入。在狀況未明朗前,請尊重孩子的隱私及感受,隨後再找適當時間私底下處理。
祕訣004不要粗糙下定論雖然,交通卡是瑞升說在倩倩的抽屜裡發現的,但是,請提醒自己,不要馬上粗糙地下定論。在證據未明前,別給孩子亂定罪。
“交通卡為什麼會在你的抽屜裡?”請不要這麼問,這樣的問法似乎已經先對當事人羅織罪名了。
(說真的,當孩子被栽贓時,他又能如何回答你這個問題?)
祕訣005先沉澱,再詢問給自己多一點的時間,別急著一定要馬上破案或結案。特別是在證據未明前,多些時間,會讓自己的思緒清明些,情緒穩定些。
你可以分別詢問發現者(瑞升)、遺失者(小鈺)與被栽贓者(倩倩),關於自己與交通卡的關係——讓他們分別各自表述發現的具體過程、遺失前後的過程,以及當時自己正在進行的事,與當下所接觸的人事物。
祕訣006說服的證據試著將相關人的陳述做一個整理。請提醒自己,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同時,對於所有蒐集到的訊息進行抽絲剝繭。慢慢來,你需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
必要時,在一段時間之後(也許數小時或數天),再和相關當事人進行談話,請彼此再陳述一次,以確認陳述是否維持一致性。
祕訣007預防標籤上身對於被栽贓的孩子,除了他的滿腹委屈與憤怒、無奈之外,老師還必須留意班上同學對於當事人是否開始產生負面標籤,例如:認為倩倩就是手腳不乾淨、不誠實的壞孩子,甚至於認為她就是小偷。
一個孩子在被栽贓之後,對於心理上來說,就像劃上了一道深深的傷口。隨著時間的流逝,心中的小傷疤仍然會存留著。如果確認孩子是被栽贓,老師有義務維護當事人的清白,同時,協助孩子恢復在班上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