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1-3歲/幼兒教育/列表

從小父母做不好這一點,以後別怪孩子看不起你!

養育孩子真的需要用心,不經意間,可能某些不良小種子就會生根發芽。

故事1:

爸爸:丁丁,爸爸明天休息,你想爸爸怎樣陪你?

丁丁:我想去動物園玩。

爸爸:動物園太遠了,爸爸明天下午還有其他事情。

丁丁:那我們搞一次野炊吧,野炊的地方很近。

爸爸:野炊太費事了,要準備一大堆食材和工具,有沒有悠閒一些的?

丁丁:要不我們看兒童劇表演?很有趣,不需準備任何東西。

爸爸:兒童劇太吵了,爸爸忙了一週了,想安靜點兒的……

丁丁(冷冷地):那隨便你吧……

丁丁瞬間沒有了興趣。

從小父母做不好這一點,以後別怪孩子看不起你!

故事2:

丹丹要生日了,媽媽答應在女兒生日那天一起做蛋糕,兩人興高采烈地採購了麵粉和其他材料,還在網上買了蛋糕機。沒想到生日到了蛋糕機沒到,媽媽跟丹丹商量說要到麵包店訂蛋糕就好了,孩子哭鬧不答應,一定要動手做蛋糕。媽媽沒辦法,只得用電飯鍋做,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失敗了。孩子哭得呼天搶地,媽媽又是愧疚又是難受。

你也遇過類似的事情嗎?臨床心理學家安妮麥克馬克說:“父母如果答應了孩子某件事,就應該盡全力實現。否則的話,應當給予解釋。”幼兒說認為,父母給孩子承諾,需要用心和懂得一些技巧。在給孩子承諾方面,爸媽應該從一開始就要處於主導地位。

否則如果父母一高興讓孩子做決定,父母很容易丟失主動權,還會給孩子造成傷害:

1、導致孩子有過高的期望

父母一開始開放式的讓孩子提意見,實際上是把自己困在陷阱中。孩子容易心懷過高的期望,想法天馬行空,當他們憧憬地提出滿以為不錯的提議後,卻因為有悖於父母的意願而遭遇拒絕,這時孩子容易對父母失望,以為父母是忽悠他們的,便會對事情失去了興致。

2、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

說好的可以隨便陪我、隨便我選地方、讓我做主的呢?結果卻在被父母一次次的拒絕中失望。孩子很容易因此對父母的誠意產生懷疑,甚至認為父母的承諾根本只是隨口說說,從而失去了對父母的信任。這種信任不僅影響的是日後陪孩子到哪裡玩,未來還會影響其他方面,比如當家長承諾如果孩子學習取得進步後就購買一輛自行車,孩子很可能會嗤之以鼻。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還會讓自己處於缺乏安全感中——爸爸媽媽不是真心待我,我多麼可憐啊。

從小父母做不好這一點,以後別怪孩子看不起你! 第2張

3、孩子會模仿父母不守承諾

當父母一次次信誓旦旦地做出承諾,但一次次讓孩子失望後,孩子也學會了不信守承諾。“看啊,媽媽答應我去釣魚,她沒做到。大人可以說空話,小孩也可以。我答應小娜明天到她家,我現在因為想看電視,明天不到小娜家了。”孩子往往從父母表面的言行中,能學到精髓。

聰明父母這樣給孩子承諾:

1、一旦承諾了儘量做到

從一開始就不要給孩子做出超出家長能力的承諾,否則如果一個承諾是合理的,爸媽一定要想辦法做到,誰叫你給孩子承諾呢。

2、一開始便將可能發生的意外告訴孩子

舉自制蛋糕的例子。媽媽可以從一開始就告訴孩子,我們可以嘗試做一個生日蛋糕,但存在下面幾個風險有可能導致計劃失敗:比如蛋糕機發貨延誤了;比如某種材料採購不上;比如由於經驗不足,可能會把蛋糕燒糊……讓孩子有個心理預警。

3、為減少意外,爸媽可提供幾個方案供孩子選擇

媽媽:寧寧,媽媽明天休息,我們明天可以去A、B、或C地方玩,你可以選擇任何一個。寧寧(思考片刻),選擇了她認為最好玩的B。

從一開始限定範圍,在父母可實行的範圍內給孩子選擇的權利,無論對父母還是孩子來說都是不錯的。既不會讓孩子天馬行空後帶來極大的失望,又不會讓父母左右為難,還能避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說空話”的形象,不至於損壞父母的權威。

一些不能控制的意外發生後,要讓孩子學會接受

從小父母做不好這一點,以後別怪孩子看不起你! 第3張

有個媽媽說,她有一天帶孩子外出辦事,路上見到一個溜滑梯的地方。由於趕時間沒立即停下來,而是匆忙給孩子承諾說辦完事後帶她去玩。結果回來的時候才發現滑梯是在一個幼兒園裡面,保安攔著不讓進。她看到女兒淚眼婆娑,只得忍痛偷偷給保安塞了100塊,孩子如願終於可以玩上滑梯。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錯誤的例子。

當意外一旦發生導致承諾不能兌現,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的不高興情緒,“事情沒有按照計劃順利進行,你很難過,爸媽也是。”然後給予孩子充分的解釋,告訴孩子為什麼事情沒有按照設想的進行,讓孩子接受遺憾。當意外發生,無論是誰都要學會接受和適應,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孩子哭鬧不肯接受現實怎麼辦?爸爸媽媽不應該為了讓孩子高興而做出溺愛的行為,比如花費巨大的精力或金錢,僅僅是為了博得孩子一笑,這樣做的後果,很可能會讓孩子學會自私和不懂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