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1-3歲/幼兒教育/列表

媽媽,別表演了好嗎?

哪個當媽媽的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和媽媽之間的相處模式應該怎樣才算愛?為什麼有些孩子會訴控,媽媽,別表演了好嗎?

我曾經遇見一對母子,我覺得他們之間的相處模式,能代表一類很典型的親子關係。

快餐店裡,午飯時分,母子二人端著餐盤走進來。一坐下,媽媽就開啟碎碎念模式,或者她早就開啟了,只是這時候我才聽見。

“哎呀,他怎麼給我可樂里加這麼多冰哪!沒關係,我想想辦法,你覺得什麼辦法好呢?”媽媽看了兒子一眼,兒子雙手捧著漢堡認真啃著,沒說話。

媽媽用兩根吸管當筷子,把冰塊一點點夾出來,一邊做一邊說:“也不能怪人家是不是,是我沒說不加冰,不過可以自己想辦法,你覺得我的辦法好不好?”

兒子雙手捧著漢堡,點點頭,繼續啃。

“你的漢堡好吃嗎?給我咬一口。”

兒子把漢堡伸出來,媽媽咬一口,說:“愛不愛我?我都帶你吃好吃的了。”

兒子盯著漢堡,點頭。

“有多愛?這麼多?”媽媽開啟左臂,“還是,這麼多?”媽媽接著開啟右臂。做出一個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裡面的經典動作。

兒子繼續默默點頭。

媽媽表情誇張的說:“really?are u sure?”

兒子仍然點頭。

我在一旁膩味的心裡一浪接一浪。這樣的媽,一般都有一個沉默寡言的兒子,這樣才能表演的下去。不然,兒子懟一句:“媽,你別演了好嗎?”保管他媽立馬沒電。

這個男孩,如果是三四歲的孩子,這一場面會讓人心裡湧動著感動,洋溢著幸福。我也會在心裡覺得,這真是一對有愛的母子。

可是,這孩子穿著校服,從身高和舉止看起來,至少是二年級的學生。這樣一來,顯得他媽媽十分幼稚。

都國小二年級了,不想要冰塊,夾出來就是了,這又不是什麼高階操作,還值當的讓他當個問題去思考?

他都多大了,你還當眾問他愛不愛你,不怕他不好意思?你自己生的,你心裡這點自信都沒有?

你還咬他的漢堡,當真不知道口水裡有多少菌群?他又不是三歲小孩,愛不愛你並不體現在讓不讓你吃他的東西上。

我膩味的直皺眉頭,而這位媽媽,她還沉浸自我感動裡不能自拔,彷彿在說,看,我多愛我的孩子,我們之間的情感多麼感人……

媽媽,別表演了好嗎?

我記得小巫的《與孩子劃清界限》一書裡,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有一個媽媽,她的孩子十分內向,人際交往上出現了一些問題,她把孩子送去某個機構做糾正治療。明明已經很有改善了,媽媽這時候寫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說:“親愛的孩子,我非常非常想你,我好愛你……”諸如此類,說了一個通篇。

孩子的表現本來已經非常不錯了,也開始和小夥伴一起做互動遊戲了,收到信之後,孩子立刻出現了明顯的行為倒退,也不和小夥伴玩了,獨自坐在角落裡發呆,之前老師和孩子一起做的努力,至此基本白費。

媽媽這樣濃烈的表達愛意,透露不捨,孩子潛意識裡會認為他向外拓展人際關係是對媽媽的背叛,已經邁出去的一步,立刻收了回來。

小巫說,愛分真愛和非愛。

武志紅說,如果拒絕分離,愛就是“假愛”。

榮偉玲說,分離是一生的主題,在人生每個階段,我們都會遇到重要的分離。

不懂的分離的媽媽不是好媽媽。母愛不應該是黏膩膩的,母愛更應該像春風,它時刻都在身邊,但讓孩子感覺到的是暢快,而不是羈絆。

快餐店裡的媽媽和小巫例子裡的媽媽,同屬於一類。她們對孩子的愛根本不是真愛,那種黏膩膩的愛,感動了自己,卻毒害了孩子。

麥當勞裡的媽媽,為了表演自己的真情,不惜把孩子幼齒化。我相信這個孩子內心是很不好意思的,很抗拒的,因為他這個年齡段,實際上心理上更親近爸爸,更願意在行為舉止上模仿大男人,更想讓自己顯得強大一點,而不是依舊做媽媽的小baby。

但,拒絕自己的媽媽,無論從心理上還是行動上,都很難。如果媽媽不放手,孩子很難掙脫。

心理學家說,孩子必須要完成心理上的“弒母”,然後再完成心理上的“弒父”才能長大。“如果總是將父母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心理空間就不可避免變得狹小。如果父母鼓勵孩子走向獨立,那麼這會變得簡單很多。”

人類的情感十分複雜,再小的孩子心裡也有痛苦和糾結,不僅僅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

就拿小月齡幼兒撿拾玩具來說,手腳不協調的幼兒爬一段距離實在不是一件易事,但是,一旦克服困難,拿到了,他會有滿足感,也會很自信。

如果這時候,家長幫忙撿拾了,他一邊享受這便利,一邊潛意識裡有一絲恨意——為什麼剝奪我獲得滿足感的權利?孩子心裡會矛盾,會痛苦。

這也是很多家長的困惑所在,我辛辛苦苦,無微不至,怎麼養出了個白眼狼?就是因為你做的太多了。“辛辛苦苦,無微不至”把自己感動的無以復加,把痛苦和矛盾給了孩子,而你偏以為孩子心裡滿是感恩。

每個孩子對父母的愛和依賴都是天生的,但心理上的分離也是必需的,他一邊想要依賴,一邊想要掙脫,完成這個過程並不容易,如果這時候,父母再黏膩膩的不肯放手,孩子的痛苦恐怕會加倍。

所以說,牢牢抓住孩子不放手的人,都是自私的。愛是一場別離,不僅孩子需要藉助分離成長,家長也需要藉助一次次的分離,完成內心的一次次自我成長,該放手時就放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