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1-3歲/幼兒教育/列表

“你真棒”,是父母最無用的讚賞

上個週末,去一個大學同學家做客,見到了她五歲的女兒青青,活潑可愛,就是有一點,特別黏媽媽。那天,我們吃完飯,坐在客廳裡聊天,大人的話題,孩子都大多沒興趣。所以,青青在自己的小屋裡,保姆陪著她畫畫。

我們回憶起大學時光,正說到盡興處,小青青忽然興沖沖地舉著一幅大作,竄到媽媽身邊,拉著她的手說:“媽媽,你看我畫得怎麼樣?”

青青媽瞄了一眼,敷衍著說了一句“青青真棒。自己去玩會兒吧。”

青青顯然不滿意,纏著媽媽一遍遍地喊著:“媽媽,你快看啊。” 聲音越來越大,青青媽被女兒問得有些不耐煩了,嘴裡不停地重複著:你真棒。

終於,青青失望地拿著畫走開,她沒有回自己的房間,而是坐在了沙發一角,低頭不說話。

“你真棒”,是父母最無用的讚賞

這時,剛收拾完處方的青青爸急忙去救場,只見他拿起女兒的大作仔細端詳一番之後,點頭說:“閨女,你這顏色選得不錯。上回爸沒白給你講色彩搭配。” 說著,在她的畫上指指點點。

青青一邊聽一邊咯咯咯地笑,才化解了一場“你真棒”的危機。

我忍不住感嘆,還好這句話我從來不說,“你真棒”真是父母給孩子的一劑毒藥。

當你說“你真棒” 的時候,

孩子是怎麼想的?

我發現,生活裡,喜歡說“你真棒”的爸媽有兩類。

第一類是沒時間的。平時工作太忙,每天連軸轉,回家也只想倒頭就睡,就算想陪孩子,也常常是有心無力。因為擔心直接拒絕會給孩子帶來傷害,只好用“你真棒”讓他們乖乖聽話,言下之意,我現在沒空。

第二類是不用心的。和孩子相處的時候不上心,不知道孩子的強項,也不知道孩子喜歡聽什麼。好不容易和孩子有了互動的機會,又不知道怎麼誇孩子,只好籠統地來上一句不痛不癢的“你真棒”。

可是,從孩子的角度看,“你真棒”是什麼意思呢?我腦補了一下,爸媽說出這三個字的時候,孩子大腦裡的反應是這麼幾種:哈哈,????,.......

“哈哈”

父母誇獎孩子的目的無非是為了給他們一些信心和鼓勵,讓他們覺得自己這次幹得還不錯,然後繼續努力。

可是,家長在誇獎孩子的時候卻經常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誇獎要適時適度。

一個孩子的社會化能否順利完成,很大取決於他的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你真棒”,是父母最無用的讚賞 第2張

一個五歲的孩子,自己吃飯。一個十歲的孩子,自己收拾上學的書包。在這個年紀本就應該會做的事,卻得到了“你真棒”的迴應,他就會覺得讚美來得太容易。而這樣的孩子會在內心形成一個無所不能的自我形象。

長大後,當他走入社會,就會發現,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遠遠達不到自己的期望,這樣的孩子就會依賴父母,逃避社會,變得很越來越“獨”。

“????”

孩子和成人對世界的認知有很大差別。兒童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當成人和孩子分別坐在擺放著不同玩具的假山兩邊,孩子會覺得大人看到的玩具和自己看到的一樣。

這就意味著,孩子成長的過程裡經常會對外界的反應感到困惑和彷徨。而父母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瞭解,別人的評價未必完全取決於我們的舉動。

他們有自己的評價體系,有自己的成長環境,甚至有自己的主觀情緒,這些都和我們做得好與不好都沒有多大關係,這就是客觀。

可是,“你真棒”這句話卻往往適得其反。因為它很主觀。因為缺乏客觀的描述,孩子往往不懂自己哪裡做得好。有時孩子舉止行動的細微差別,父母也未能察覺。

比如這次她畫了一個太陽,問你怎麼樣。你說“真棒”。下次她畫了一個月亮,又問你怎麼樣,你繼續說“你真棒”,她就會奇怪,到底哪裡棒?

漸漸地,孩子會把關注從畫本身轉移到父母的讚賞上。比起畫畫本身的樂趣,她更在意的是父母的反應。

“你真棒”,是父母最無用的讚賞 第3張

被稱為兒童心理學奠基之作的《孩子:挑戰》中提到一個觀點:獎賞能為孩子提供心靈上的滿足,但錯誤的獎賞方式卻會讓孩子產生依賴。

如果他做一件事的唯一目的就是得到父母的獎賞,那麼沒有獎賞的事情,他們就不願意去做。可是,父母能給孩子的獎賞永遠不夠,因為孩子總會期望更多更好的回報。

可誰都知道,父母無法周全而完美。聰明的父母不會用讚賞餵養孩子,而是培養他們內心深處對自己的贊同。

“......”

孩子聽多了“你真棒”,除了自我膨脹和缺少標準,還有一種反應就是麻木。這可能是不恰當的誇獎對親子關係產生的最壞的影響。

鄰居小虎媽說,自己的誇獎對孩子好像不起作用。對於誇獎,孩子聽了沒反應。有時候,她主動去關心孩子,想用好聽的話讓孩子開心,可孩子常常頭也不抬。

這就是一種情感上的麻木。

過去,小虎媽經常在忙著的時候,用“你真棒”打發小虎,她覺得這句話,可以讓孩子快點滿意地離開。很少用心讚賞孩子,甚至沒有用心衡量過孩子的表現。

當孩子在邀功的時候,他們想要的其實並不是讚賞,而是關注。而父母的不用心卻切斷了孩子對連線的渴望,讓孩子失去了對父母的信任。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但怎麼誇就是做父母的學問。當你想誇孩子的時候,有幾點值得思考。

要具體,不要籠統。

親子教育裡,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父母飄忽不定的要求和標準。所以,要讓孩子明白,我們在讚賞什麼。

當你說,“你今天比昨天早睡了1個小時,爸爸覺得你很棒”、“你幫媽媽掃地,分擔了家務,媽媽給你點個贊”,孩子就會明白,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

可如果你說“孩子,你真棒”,他們會迷茫,你到底喜歡我什麼。下一次,如果他們做了同樣的事卻沒有得到同等分量的誇獎,就會懷疑,你在敷衍。

從“你真棒”到“我真棒”。

人們經常說,父母最大的責任就是培養出適應社會的孩子,要想適應社會,孩子必須找到內在價值。

小時候,依賴父母表揚的孩子,長大之後就很容易追求別人的認同。為了誇獎,他們會失去自己的界限,不敢拒絕,這樣的孩子就會疲憊不堪。

努力比結果更值得表揚。

事與願違是每個人成長過程裡的必修課,而且有很多時候,挫折和失去並不取決於我們付出多少努力。世上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而好父母就是要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得失。

所以,對於孩子來說,鼓勵他們去嘗試比對結果的表揚更有意義。

比如,孩子不想去打針的時候,我會跟他說,“媽媽知道打針很疼,但是你能堅持住的,堅持不住也沒事兒,可以哭,只要你敢去打就很棒了。” 你得讓孩子明白,真正“棒”的是他敢於嘗試,而不是結果。

陪伴和關注比誇獎更重要。

心理學上有一個“靜止的面部實驗”,當媽媽面無表情地坐在一歲的寶寶對面時,孩子會開始試圖吸引注意力,如果媽媽還是沒反應,她就會哭鬧,直到媽媽作出迴應。

當孩子拿著作業來到你面前的時候,他們最渴望的並不是誇獎,而是被你“看見”。

語言也並不是唯一一種對孩子表示贊同的方式,你的眼神、表情和行動都是評價孩子的方式。不過比誇獎更重要的是,你在關注著孩子的舉動,他們時刻被在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