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1-3歲/幼兒教育/列表

父母怎樣才能讓孩子自然輕鬆地成長

問題雖然五花八門,但在我看來,這些問題有著共同的根源,那就是我們不瞭解孩子,不瞭解孩子的年齡特點、生理和心理特徵

父母怎樣才能讓孩子自然輕鬆地成長

由於不瞭解孩子,我們很容易將孩子在這個年齡段所表現出來的年齡特點及特獨的學習方式,當做了孩子的“問題”;

由於家長急於校正孩子所謂的“問題”,反而在校正的過程中,手把手的培養了孩子其他一些不良的習慣;

由於不懂孩子,還非常容易和孩子產生矛盾和衝突,親子關係也隨之緊張起來。

老師需要做什麼

做為幼兒園教師,我們不但每天要面對孩子學習和成長中的問題,同時還有責任幫助和指導家長解決各種各樣的育兒問題。

大家千萬別小看這些問題,這可是家園共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園所與家長,老師與家長建立信任的基礎,是我們專業能力的體現。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在日常工作中,如何運用自然成長模擬教學法的理念,解答家長提出的關於孩子學習和成長問題,希望這些案例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借鑑和參考。

自然模擬成長法基礎知識

我將先介紹自然成長模擬法相關的概念和內容,再講解自然成長模擬法的應用。

第一部分,自然成長模擬教學法的概念及含義和嬰幼兒時期孩子的學習特點、記憶力特點,是理解和運用自然成長模擬教學法的基礎。

概念

自然成長模擬教學法是一組模擬嬰幼兒自發使用的自然學習方法和生物性發展策略,它是多種方法與策略的集合與運用。

自然成長模擬教學法,有兩個層面的含義:

第一個層面是自然成長,

第二個層面是模擬教學法。

自然成長模擬法基於“自然成長”,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自然成長”。

程躍博士經常說,孩子是學習的天才,發展的天才,創造的天才。為什麼這樣說呢?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即使我們不教孩子什麼,孩子自己也會運用“自學的方法”獲得成長的經驗和技能。

孩子自學的方法很多種,我們重點分享四種:

第一種是模仿學習。

模仿學習是孩子最常見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自我學習方式。

第二種是環境影響,

《三字經》裡說道,惜孟母,擇鄰處,成語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都體現了環境的重點性。

環境影響和模仿學習這兩種學習方式相互作用,對孩子成長和發展的作用和影響非常大,但是卻最容易被家長忽視。很多家長提出的孩子的問題,往往是對這兩種學習方式忽視導致的,後面我們會詳細的說明。

第三種是重點突破式學習,

我們會發現孩子在一段時期內很喜歡“重複”地做一件事,重複看同一本書,重複聽同一個故事,其實重複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孩子認知發展必然的過程。

第四種是嘗試錯誤式學習,

這其實是一種生物性發展策略,動物都是通過嘗試錯誤來解決問題的,先開始是盲目嘗試,通過不斷的嘗試錯誤與偶然的成功學習中,學習正確的方式。

而這兩種學習方式,如果家長不清楚,非常容易把這兩種學習方式看做是孩子的“問題”,如有一個家長就對我說,他們家的孩子特別喜歡重複聽一個故事,重複看一本書,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瞭解上述孩子四種自學的方法,我們一定還要了解嬰幼兒的記憶力和注意力的特點:

記憶力特點:

無意記憶佔優勢,有意記憶在發展;

機械記憶佔優勢,意義記憶在發展;

形象記憶佔優勢,詞語記憶在發展。

注意力特點

無意注意佔優勢,有意注意在發展;

注意力時間較短,注意力容易分配;

注意力穩定性差,注意力範圍較小。

孩子的記憶力和注意力特點與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孩子的成長和學習過程中,我們不能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如果用了,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第二部分,自然成長模擬教學法的作用以及細分分支下的教學法,是自然成長模擬教學法的主幹。

模擬教學法就是金色搖籃將嬰幼兒自然成長自發使用的自我學習方式進行總結和提煉,並加以模擬所獲得的教育方法。

使用這些教育規律和方法,可以使我們的教學事半功倍,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同時也是我們判斷自己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是否科學的標準。

模擬教學法共為8種,分別是:

生活教學法;

非同步分離教學法;

潛課程微型課程教學法;

多元拓展教學法;

全要素植入教學法;

梯度教學法;

全天候超課程教學法;

重點突破教學法;

孩子的學習方式是多元的,金色搖籃雙層次七類課程也強調了這一點,它指出,對於孩子來說,生活、遊戲、交往、探索、模仿、嘗試、坐下來學都是學習。

自然模擬教學法的應用

我們初步瞭解孩子四種自我學習的方式、嬰幼兒時期的記憶力和注意力特點,八大模擬教學法後。

運用這些知識,在回答家長問題時,需要我們掌握一個方法:學會從兩個層面去解決家長的問題。

第一個層面要學會分析家長的問題產生的根源;

第二個層面是學會讀懂家長問題背後的潛臺詞。只有我們讀懂了家長的潛能詞,瞭解了家長提問的目的,才能給出相應的方法。下面我們來分析家長的常見育兒問題。

注意力不集中

舉例說明一下,我經常會遇到家長提出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利用剛剛介紹的方法,我們先從第一個層面分析。

當家長提出的孩子注意力問題,到底是不是“問題”?我通常會先問家長,您覺得孩子的注意力時間多長才是沒有問題的?往往家長都答不上來,這時我們就會發現家長提出的“問題”,可能根本不是“問題”;

然後從第二個層面思考,讀懂家長提問的潛臺詞是什麼,往往家長提出孩子的注意力問題時,其實潛臺詞是“我想讓孩子專注在學習上的時間長一些”。

相對應的,在回答家長的問題時,我們也需要從兩個層面回答:

第一點,我們要先向家長介紹嬰幼兒時期孩子的注意力特點是什麼?

我們要告訴家長,孩子在記憶力和注意力發展方面,和成人完全不同,孩子的注意力特點是注意力時短、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力穩定性差,注意力範圍較小,無意注意佔優勢,有意注意在發展。

3-4歲幼兒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大約在15分鐘左右,4-5歲幼兒注意力集中時間大約在25分鐘左右、5-6歲幼兒注意力集中時間大約在30分鐘左右。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讓家長意識到,我們認為的所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實際上是孩子的年齡特點及注意力特點所導致的,不是真正的“問題”。

我們要幫助家長轉換一種思維方式,就是把孩子的“問題”轉化為孩子需要學習的技能,誰也不是生而知之,孩子很多的能力和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在生活和成長過程中學習的。

因此,第二點就是我們需要在闡述孩子年齡特點的基礎上,運用孩子自我學習的方式及八大教學法,幫助家長掌握一些能夠提升孩子注意力的方法:

利用生活教學法:

1、生活中,當孩子進行遊戲或活動時,儘可能減少對孩子的干擾和打斷,儘量不要因為自己或其他人的活動安排打斷孩子的活動。

注意不要因為孩子想要自主活動、沒有立即完成家長的要求而責怪孩子。平時要鼓勵和支援孩子專注活動,減少打斷孩子的行為,儘量確保孩子在集中注意力狀態下的安全感。

2、允許孩子多花時間在自己喜歡的活動或遊戲中,即使我們認為沒有意義或無趣,也儘量給孩子自己獨立分配的時間和獨立思考的空間,讓孩子練習專注、持續的活動和思考。

利用環境影響,模仿學習

3、建議家長減少自己和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多為自己和孩子安排持續時間稍長的、安靜的活動或親子活動。

如畫一幅畫、做一個手工、完成一幅拼圖等,讓孩子的生活空間保持相對安靜,為孩子集中注意力提供環境條件。

利用多元拓展教學法

4、根據孩子年齡特點及個體差異采取相適應的方法,如通過遊戲引導或做一些練習,鍛鍊孩子的觀察力、注意力。

愛玩手機和愛看電視

除了上述家長認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家長也經常會問到孩子愛玩手機和愛看電視的問題,通過我們講解的基礎知識點,環境影響是孩子的一種學習方式,我們可以推論,往往愛玩手機的孩子家庭,父母也有愛玩手機的習慣,這就是環境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也道出了“身教勝於言教”的道理。

其實,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身上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往往是家長自身行為的映象。

在生活中我們照鏡子,發現頭髮有點亂,我們一定會整理自己的頭髮,而不是去整理鏡子裡的形象。但是在生活中,我們看到孩子行為的問題時,通常的做法是一味的要求孩子改正,不會想到問題的根源實際在我們的身上。

在回答這類問題時,我們首先要向家長介紹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孩子學習的重要方式。

有些我們看到的孩子的問題其實是環境的影響,同時模仿也是孩子學習的非常重要學習方式,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也是模仿成人形成的。

我們都知道過敏現象,當我們對某種物質過敏時,過敏現象會在我們的身上顯現,我們會起紅點兒,會癢,醫生的做法會讓我們排查詢到過敏源,然後,遠離過敏源,我們身上這些過敏症狀過一段時間就會消失了。

如果我們一味的只是治療我們身上的過敏症狀,不去找過敏源,就會發現症狀會時好時壞,總是反覆或不能治癒。

因此對孩子愛玩手機這個問題,就可以運用環境潛移默化的原理去回答:

利用環境潛移默化的原理

1、首先建議父母要以身作則,控制自己玩手機的時間,如果要玩也儘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玩,更不要把手機當做陪伴孩子,讓孩子不要打擾自己的工具。

2、可以適當接觸手機,但父母一定要明確讓孩子使用手機的目的,合理滿足孩子對手機的好奇心。

可向孩子示範打電話、發語音、拍照片等使用方法,建立孩子對手機用途的正確認知。

同時要和孩子一起建立使用手機的規則,如什麼情況下可以使用手機,每次使用多少時間等,規則一旦制訂就要嚴格遵守。

3、讓孩子儘量遠離手機遊戲,首先父母及家人手機要去娛樂化,即刪除遊戲等各類會吸引孩子容易上癮的APP。

4、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多與孩子共讀兒童繪本。繪本的顏色和故事性,對孩子吸引力也比較大,只要孩子愛上閱讀,基本不會想著要玩手機了。

5、豐富孩子的生活經歷,多帶孩子外出體驗大自然,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父母要多與孩子互動、主動更新孩子的玩具等。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就不會完全放在手機上了。

培養孩子閱讀興趣

在與家長接觸的過程中,家長也經常會提到如何培養孩子閱讀興趣,或者是自己的孩子不愛看書的問題。

我們都說21天養成一個習慣,但這種習慣一般都是小的習慣,像閱讀習慣的養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幫助孩子養成和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興趣,家長一定不要著急,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我們可以建議家長採用如下的做法:

結合模仿學習和環境影響的理論

1、我們可以建議家長要以身作則,做一個愛讀書的家長。

2、在家庭中創設適合孩子閱讀的環境,為孩子建立一個小的閱讀區域,整潔有序,光線明亮且安靜。

3、根據孩子年齡特點及需求,為孩子添置適合孩子閱讀的圖畫書、連環畫、故事書等,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

同時,鼓勵和支援孩子閱讀的行為,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結合生活教學法和重點突破教學法

4、建議家長和孩子每天堅持20-30分鐘親子閱讀,陪孩子一起讀書,與孩子一起分享、討論書的內容與情節,並正面解答孩子所提出的各種問題,增加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及閱讀能力。還可經常帶孩子到公共圖書館去看書。

孩子膽小

關於孩子膽小的問題,也是家長經常會提出來的,孩子的自然學習方式之一就是嘗試錯誤,孩子們總是在不斷的嘗試錯誤中得到正確的做法。

但是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對於孩子的行為或方法或探索活動中出現錯誤時,家長們往往會採用批評、限制或恐嚇的行為,這些做法無疑會造成孩子出現行為退縮的現象,久而久之就會表現出膽小的行為。

對於膽小的孩子,我們建議父母這樣做:

1、儘量不要頻繁關注孩子膽小或話少等情況,尤其不要當著孩子面的和其他人說“我的孩子膽子特別小”,避免給孩子“貼標籤”。

2、建立家長與孩子平常的交往中,儘量減少對孩子的否認或干涉,儘可能多地尊重、理解和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為孩子創設一種和諧輕鬆有愛的家庭環境,從而建立安全感及自信。對待孩子問題上,不用過於生硬或恐嚇的教育手段,而應心平氣和、循循善誘,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3、家長經常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與孩子多交流。對於孩子表現出膽小行為的活動,家長首先要表現出深厚的興趣,表示自己想參加,並詢問孩子能否陪著自己參與,為孩子排除恐懼心理。

結合生活法

4、建立家長鼓勵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加孩子的獨立性、自信心與成就感。

多鼓勵孩子與他人進行交往,可以經常帶孩子串串門、戶外走一走,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多提供與小朋友交往、玩耍的機會,從而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當孩子不願意與別人主動交往時,家長可以先邀請1-2名小夥伴來家裡玩耍,從小範圍活動開始,消除寶寶的緊張不安等心理,逐漸建立與人交往的願望。

孩子發脾氣、不聽話、頑皮

最後就是家長們問的最多的:孩子愛哭、發脾氣、不聽話、頑皮的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其實家長的潛臺詞都是“孩子不聽我的話,我要怎麼管”。

其實“頑皮”是一種天性,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年齡點,而且我統計了一下,問到這個問題的家長,孩子大多數處在3-4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於第一個叛逆期,開始出現“我”的概念和開始學會說“不”,並開始嘗試著獨立探索世界,表達自己的想法。

因此表現出“不聽話”、“難管理”、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由於孩子自我意識逐漸開始發展,好奇心強,有了自主的願望,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別人來干涉自己的行動,所以也就進入了最“不聽話的階段”,這也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我們儘量不用“管”的概念,不是強壓約束,而是要建立規則,正確引導。我們給出的方法是:

結合生活教學法

1、建議家長開始建立家庭規則,父母和孩子一起共同遵守。建立家長規則,要和孩子一起商量,孩子一定要參與建立家庭規則的過程,必要時把這些規則用圖畫的形式畫出來,貼在家裡,隨時提醒:

如:每天可以看10分鐘的電視,玩玩具後要把玩具放到整理箱裡,每天要看一本圖書等。切記家庭規則不是給孩子一個人定的,是給每位家庭成員定的,大家要共同遵守。父母要為孩子做出榜樣。

同時,還要制訂不遵守規則的懲罰方法,目的是讓孩子承擔不遵守規則帶來的後果。

例如不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就不能看電視、寶寶總摔扔玩具時,家長可以把寶寶的玩具都收起來,告訴他1天內不準玩玩具等,逐漸理解接受自己的行為結果,同時孩子的受挫能力也會增加。

2、建議家長,生活中不僅關注孩子“不聽話”,更要關注孩子聽話、不任性的行為,對他的每一點進步都要給予積極的表揚、誇獎。

這樣孩子就會懂得什麼是大人贊成和允許的,什麼是大人反對和制止的,慢慢就會建立規則意識,規則建立後,我們就會發現孩子就會養成良好的習慣,“發脾氣、不聽話”的現象隨之就會減少。

總之,在孩子鬧脾氣、不聽話等時,家長儘可能保持冷靜,同時給予孩子耐心、正確的引導,嘗試與孩子進行正向溝通,不僅可以增加親子之間的關係,從而逐漸養成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孩子總是哭鬧

關於孩子總是哭鬧的問題,總的來說,孩子會用最“有效”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或尋求幫助。

因此,建議家長應該避免讓孩子哭鬧成為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式。

對家長的建議:

我們要教會孩子表達需求的其他方式,教會孩子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當孩子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時,可能只會用哭喊來表示,我們引導和教會孩子學會用語言或表情、動作表達情緒,然後和孩子一起練習。

同時,建議父母一定要儘可能的增加陪伴孩子的時間,多安排一些親子活動,滿足孩子情感的需求。

早期教育對人一生的發展致關重要,像計劃免疫,因此,搖籃一直致力於做對孩子終身發展負責的教育!做好早期教育,首先需要我們“讀懂孩子”,瞭解孩子,只有全面的瞭解孩子,才能全面的發展孩子!以懂得為前提的教育,才能得法。由於不瞭解孩子,我們往往容易只看到“問題”,孩子很多的能力和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在生活和成長過程中不斷學習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