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早教/教育資訊/列表

你會正確地“吼”孩子嗎?

記得Zoe剛生大寶那會兒,買的第一本育兒書就是《不吼不叫養育男孩》,因為太多家庭裡吼叫是常態,所以“不吼不叫”才暢銷。

前幾天,又被一篇文章文章刷屏——《復旦教授:不打不罵不罰是培養不出優秀孩子的!》

他認為對於孩子的教育,必須有懲戒,甚至是嚴厲的懲戒,尤其是面對獨生子女的一代。

可現實是,家長們都苦於無法平和,大部分家庭吼叫是常態,打罵懲戒也不少。

什麼鬼,到底是不吼不叫?還是打罵懲戒?

其實很簡單……

01吼孩子也能夠和善堅定

吼孩子是不是與正面管教背道而馳呢?

在生活中,相信每個人都有體會:吼孩子,有時候也是難免的。

上週我接啊谷放學,和老師溝通了會兒,啊谷閒著無聊,開始玩隔開每個班佇列的線欄杆,我用餘光看到,趕緊制止說“這不能玩”,他沒聽。

不過幾句話的時間,等我們回過神,他已經把線欄杆拉到最長,老師和我不約而同地大聲喊他名字,“XX,過來!”

人多嘈雜,不能不吼,不然他再一拉,欄杆就倒了,或是把線一放,指不定彈到哪個小朋友。

這種“吼”,與“和善堅定”是否矛盾呢?

不一定,要看吼完之後的做法。

等他過來收好線,老師和保衛叔叔都耐心和善地告訴他,“這不能玩,容易彈到臉。”

所以,這種“吼”,相當於堅定地阻止孩子的不當行為,接著,繼續保持和善的態度,將原因說給孩子聽。

可以這麼說,這種“吼”,針對的是行為,而不是針對人,完全是可行的。

接著,出了校門,我和啊谷共情,你不聽媽媽勸告,是不是因為太好奇了?太想玩了?

他說是,想知道線可以拉多長,能收能拉真好玩。

我說,恩,你好奇的心情媽媽理解,不過老師和保衛叔叔剛才告訴你,玩這個是會影響甚至傷害別人的哦。

他說我知道了嘛。

我說,媽媽想說的是,遇到這類情況,提醒你“不能玩”,可你好奇得忍不住的時候,媽媽和你約定一下,像我們平時玩遊戲那樣,喊“停”必須停,好不好

他說,好的呀。(因為在家他和弟弟兩人玩鬧時常過火,我給他們設立的規則,無論誰喊“停”,兩個人都必須先停下來,確保安全,誰不停就輸了。所以他們對這個詞反應比較敏感迅速。)

假如,我們吼了他,他也停下來了,但是我們還沒完沒了地數落他:“你看別人都沒玩,怎麼就你亂來,說了你還不聽,非得讓我吼你才行!你怎麼這麼皮……”

這樣,“吼”就是針對人的評價,而不是行為,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或自卑感。

總之,假如“吼”是當時最有效的辦法,那麼吼一聲、產生效果了,就可以了,千萬別叨叨,更別上綱上線。

之後可以做的是,一是認同感受,二是解釋原因,三是一起想辦法解決,防範於未然,四是……請接著看!

你會正確地“吼”孩子嗎?

02懲罰別被憤怒裹挾

再來聊這位復旦教授,他憂心忡忡地說:我們對孩子沒有一些控制、抑制、約束,一味以愛的名義對他們讓步,這樣的教育是不對的。教育部就應該定出這樣的規則,對學生要有懲戒。

所謂懲戒,就是“吼”之後的責難和懲罰。

Zoe不是反對懲罰,正面管教也講邏輯後果嘛。如果是出於有意識的,提前告知的懲罰,比如明確規定破壞規則的後果,是可以的。

比如,我家啊谷和洋洋小時候,不吃飯會打我們的勺子,或者玩食物,然後飯菜落一地。到了兩歲半之後,我就和他們說,如果故意弄掉的飯菜,要自己全部撿起來,才能去玩別的;如果是吃飯不小心掉落的,媽媽陪你一起撿。

這樣的邏輯後果,就是懲戒,但因為事件與後果之間有邏輯關係,所以也不針對人,而是行為。

可是大多數懲罰,都是父母師長被憤怒裹挾時,不受理智控制地誇大了懲罰的程度,容易變成憤和折辱。比如,你竟敢……去罰站、去抄書一百遍、不準吃飯、不準出去玩……

這樣八竿子打不著的懲戒,孩子也會覺得不公平而反抗、叛逆、自暴自棄,那就偏離了教育的初衷。

你會正確地“吼”孩子嗎? 第2張

03鼓勵比懲罰的效果好

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除了進行懲戒,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嗎?

鼓勵。

可那位復旦教授認為,現在的家長過度鼓勵孩子了,雖然多讚揚他,讓他有自信是對的,但太多鼓勵,會導致孩子罵不得、說不得,在這種教育之下的孩子,將來到社會,他面臨的反差足以把他摧毀,早受委屈,早得到鍛鍊。

他可能對鼓勵有什麼誤會,鼓勵不是表揚!

表揚會導致他擔心的那些自我膨脹、無法承受挫折的問題。

可鼓勵,不是盲目的表揚和吹捧,鼓勵能在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加以修正,在孩子無論成功或失敗時與自己縱向比較,冷靜思考。這樣的孩子才是真正適應社會的人。

今天我們先來談鼓勵在修正不良行為時的作用——關於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顆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校園看到一個男生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當即制止了他,並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裡去。

放學後,陶行知回到校長室,這個男生已經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可一見面,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並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裡,而我卻遲到了。"

男生驚疑地接過糖果。隨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裡,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

男生更驚疑了,他眼睛睜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男生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

男生感動了,他流著眼淚後悔地說道:“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說:“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

這則故事,為什麼如此打動人心?

一是尊重學生。身為校長的陶行知先生,把自己與孩子放到一個平等的地位,體現了對孩子的尊重,這樣孩子才容易接受教育者的“教育”。

二是鼓勵代替懲戒。陶行知先生堅定製止了學生的行為之後,從錯誤中仍看到男孩的閃光點加以鼓勵,守時、尊重、勇氣、肯認錯,沒有因為一件事而否認孩子的人格,沒有上綱上線,恰恰還保護了孩子的“良知”,這正是孩子能夠誠懇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的關鍵之一,也是教育的祕訣之一。

所以,你會堅定地“吼”,和善地“鼓勵”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