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早教/教育資訊/列表

網癮是一種癮嗎?

 “網癮”的真正問題出在主流社會對網路的偏見,更準確地說,這是上一代人的偏見。

網癮是一種癮嗎?

首先,他們限制孩子上網的時間,不讓小孩老貼在計算機前面。然後,他們把上網時數過長看作一種心理缺陷,所以用“電擊治療法”來治療它。終於,一群用心良苦的老師為了拔除一個16歲孩子的“網癮”,把他活活打死。問題是,“網癮”真的是一種病嗎?沉迷上網又真是一種不健康的癮嗎?猶如一個人吸菸吸上了煙癮,喝酒喝出了酒癮,必須戒除,必須診治?

一般而言,所謂“網癮”並不泛指上網時間過長,而是說一個人花了太多工夫在網上玩遊戲和看視訊 (尤其是色情視訊)。可是大家常常會把所有長期線上的人也視作網癮患者,不管他們究竟是在遊戲、洩慾,還是單純地和別人聊天交流,乃至於閱讀不同網站的訊息。假如我們下意識地以為一個人用去很多時間在網上就很病態的話,那麼我們就該好好重省到底什麼叫做正常了。

很多年前,網際網路剛剛普及,一批先覺者已經轉型成了宅男,閉門在家,終日上網。當時林奕華曾經在他的劇場作品裡安排一個角色諷刺這些人,他說:“某人宣稱要在網上認識全世界,可他卻從不出門走進這個世界”。這話說得真好,起碼我曾奉為銘言,提醒自己可別變為這種脫離世界的傻蛋。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我才發現網際網路原來不是認識世界的工具;它就是世界。

勤於閱讀的人叫做書蟲;儘管稍稍異常,可這究竟不算是病,甚至還是種美好的習性;那為什麼一把閱讀搬上網就立刻成了問題呢?喜歡交朋結友,不懼陌生,任何人他都能輕鬆搭上兩句的人,往往是大家羨慕的榜樣;那又為什麼一個老在網上聊天室搭訕陌生人的傢伙會成為值得醫學眼光關注的物件呢?同樣地,什麼電影都看的人是影迷,片刻不能沒有音樂的人是樂迷,老坐在電視機前的人則可稱作視迷;或許他們的生活不夠健康,時間的管理也不夠明智;但我們絕對不會用看待“網癮”的方法去嚴肅處理他們。可見“網癮”的真正問題出在主流社會對網路的偏見,更準確地說,這是上一代人的偏見。

網際網路的出現和普及是人類世代鉅變的分水嶺。在網際網路之前出生的人是前網路社會的成員,他們要學習上網,逐步適應網路帶來的種種變化,慢慢掌握網路的新用途。對他們而言,“上網”是一種特殊行為,就像他們看電視看報紙一樣,是種需要刻意去做的動作,而且可以計時。所以,前網路時代的人能清晰算出每天上網上了多久,他們會把上網當回事。

網際網路以後出生的人,則是許多學者口中的“數字原居民”(Digital Native)。他們生在一個網際網路連線範圍無遠弗屆的年代,用不著太多力氣就能活用各樣數字工具,並且參與網路的革命,主動開發出不同的網路用途。對這一代人來講,“上網”漸漸變成一個沒有意義的字眼,因為他們從來就在網上。他們不會呆呆坐在桌前上網;利用手機等流動通訊裝置,他們無時無刻地線上。哪怕他們上床睡覺,他們的部落格仍然開放,facebook的戶頭仍然存在,人家可以日夜無休地留言,彷彿這個人的“虛擬人格”始終醒在網上。

“數字原居民”也許不認識他家的鄰居,但他會和一個泰國人做朋友;他不請同學來家裡遊戲,但他會和他們一起在虛擬的空間裡比賽誰先找到神祕的寶藏;他不和伴侶去看電影,但他會把心愛的視訊傳給對方,同時附上一堆評註甚至自己的習作。你說他們脫離現實,那是因為你不在他們的現實裡面。你會因為網路的不現實而拒絕網路購物嗎?你可想過,“數字原居民”將來可能還會在網路上學、上班,甚至找醫生遙距看病呢。

沒錯,很多人習慣了網頁間的穿梭跳動,因而喪失長時段的注意力,但這是注意力訓練的問題,而不是什麼“網癮”;很多人會因為網路上的休閒活動耽誤正事,但這只是因為我們的“正事”還沒充分適應網路時代的衝擊。

總有一天,“網癮”會成為歷史名詞,“懼網”才是讓人擔憂的疾病。到了那時候,“網癮治療”大概就和中古的宗教裁判所,19世紀的手淫治療術一樣,是種可笑復可悲的歷史現象。

推薦閱讀:青少年網癮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