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早教/教育資訊/列表

父母和孩子天生就是一對冤家嗎?

父母和孩子天生就是一對冤家嗎?父母真的是孩子的前世債主?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真是恨鐵不成鋼,感覺就是上輩子欠了債,所以這輩子來還債的嗎?

父母和孩子天生就是一對冤家嗎?父母真的是孩子的前世債主?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真是恨鐵不成鋼,感覺就是上輩子欠了債,所以這輩子來還債的嗎?

丁克也是一種幸福的存在

L是與作者對話的第五個人,是宋涵的同事,一個堅定的丁克一族。

丁克家庭,一般指的是有生育能力卻自願不要孩子的家庭。上個世紀80年代起,丁克一族悄然在中國出現,以前這樣的家庭會被人們議論,甚至是被人嘲笑有“生理問題”。而現在,這種家庭已經開始被“外人”理解和接受。

2012年12月的某天,丁克的L和未育的作者坐在公司樓下的餐廳,一邊吃飯一邊談起了丁克的話題。作為資深的丁克L向作者宋涵講述了自己之所以選擇丁克生活的理由,即對自由的嚮往,並由此引發了對生命、死亡、冷凍卵子等話題的討論。顯然,L是個思路清晰且不糾結的人,她認定了丁克就不再猶豫,所以她很快樂。而相比之下,作者宋涵顯得猶豫不定,並在糾結中略顯無奈。

事實上,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人們對於丁克、同性戀等話題越來越淡化,存在既有理由,人生苦短,無論選擇哪種生活方式,只要當局者覺得開心快樂,“局外人”又何必干涉呢?

父母更依賴孩子嗎?

徐小2在很久以前就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天底下只有離不開兒女的父母,沒有離不開父母的兒女。”在本書中,作者與P她的高中閨蜜聊天中也談到了這個話題。P目前的狀態是已婚,有一個五個月大的女兒

事實上,P生活得並不輕鬆,孩子尚小,沒有老人幫忙,家庭開支大,還得兼顧工作,於是,P看起來瘦了很多,“以前是圓圓的,現在是長長的,“作者宋涵對p的改變有些心疼和不忍。但是,P卻過得很充實,同時在很多方面也理解了母親的固執和冷酷。從P的身上,我們都看到了一個母親的偉大,全身心地為孩子付出,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母親顯得更依賴孩子。

“大人要從孩子身上吸收力量,就是那種好奇的、乾淨的、生長的、不矯揉造作的、渾然天成的美和力量。這是大自然的賜予,而大人們自己已經缺失了,分裂了,於是衷心地讚歎和擁抱。”

父母對孩子的依賴,作者宋涵的思考倒是顯得很深刻,但是與此同時,她也似乎找到了自己為何一直糾結生孩子的原因,就是父母的離異讓她的性格中缺少了自信。

從而也就引出了後來她與已故作家張愛玲的“對話”,兩個成長環境和家庭背景都有些相似之處的人似乎話題更多,聊得更透徹些。

父母和孩子天生就是一對冤家嗎?

做個聰明的人還是樂觀的人?

接下來,C和T是作者的前同事,三個人在C的新家相聚,三個都沒有生孩子的人在一起討論關於孩子的話題。

顯然,三個人都有並不愉快的童年,C的父母很少關心她,而T則是“留守兒童”從小跟隨奶奶長大,作者宋涵來自單親家庭。

對於生孩子和養育孩子,三個人都非常不自信。關於親子關係,三個人都比較認同的觀點是:孩子從人格上講,是獨立的個體,不應受父母的管制太多,而中國傳統孝道文化則訓教人們要對父母言聽計從,這是不對的。

對於聰明人都比較悲觀的論調討論到最後,三個人達成的共識是聰明的人總是容易把事情往不好的方向去想,但單針對孩子這個話題,還是與他們的成長環境有著更加直接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父母決定了他們的子女願不願意成為父母這個結論,”宋涵這麼認為。

那麼,究竟是做個聰明的人好還是做個樂觀、糊塗的人好呢?清朝乾隆年間鄭板橋有句著名的傳世名言——“難得糊塗”,其實從某些方面思考不無道理。

人生有太多想不明白的事情,然而即便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想明白又怎樣呢?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變數的世界裡,沒有人可能把一切事情都做到完美,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