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早教/教育資訊/列表

失獨家庭引起輿論關注 拿什麼安撫失獨家庭老人?

  什麼是失獨家庭?

失獨:是指獨生子女,意外亡故,家裡老人父母由誰來養老送終引發的社會問題。

一對夫婦,響應政府號召,實行計劃生育,只生一個孩子。但是,獨生子女一旦亡故,家庭中的老人父母,在承受精神打擊的同時,也遭遇經濟困難,養老成了難題。現雖有養老院、敬老院等,但大多數屬私營,收費昂貴。 在2012年3月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趙超認為:“失獨”夫婦年老以後,養老和醫療無法解決,應由政府出資,將其送到敬老院、養老院,免費安度晚年等等。

失獨家庭引起輿論關注 拿什麼安撫失獨家庭老人?

失獨家庭引起輿論關注 拿什麼安撫失獨家庭老人?

據趙超調查發現:在咸陽獨生子女家庭近20萬戶,獨生子女傷亡家庭424戶,其中子女傷殘家庭178戶,子女死亡家庭246戶。獨生子女傷亡家庭承受精神打擊的同時遭遇經濟困難,成為新的社會弱勢群體。

獨生子女去世後,父母容易陷入自行封閉,精神瀕臨崩潰;而子女傷殘的家庭則容易陷入經濟困境。經調查,因子女傷殘求醫治病而導致家庭返貧的佔到50%以上。同時,他們的養老也是難題,現行的國家計生特別扶助政策,每月對獨生子女傷亡家庭進行補貼,每人每月一兩百元,但在年齡方面有所限制,要求女方年滿49週歲時,夫妻雙方才能同時納入扶助範圍。趙超認為這樣的救助力度不夠,而且經調研60%以上物件由於年齡原因享受不了該政策。

全國暮年失獨的家庭到底有多少?目前我國還沒有進行過詳細的資料統計,記者只能根據國家統計局和衛生部此前釋出的一系列統計資料進行推算。  統計局釋出的資料顯示,2011年,全國總人口約為134735萬人,此前抽樣調查則顯示,2009年我國15~19歲年輕人約佔總人口的7.17%,20~24歲的年輕人約佔總人口的7.52%,25歲~29歲的年輕人約佔總人口的6.48%,此前,國防大學教授劉明福曾估計,目前軍隊中獨生子女率已經不低於70%,作戰部隊則超過80%。如果按照軍隊的樣本來估計,我國15歲至30歲的獨生子女總人數至少也有1.9億人。另根據衛生部發布的《2010中國衛生統計年鑑》所顯示的該年齡段人口疾病死亡率來推算,15歲至30歲年齡段的死亡率至少為40人/10萬人,由此估計,目前我國每年15~30歲獨生子女死亡人數至少7.6萬人,由此帶來的是每年約7.6萬個家庭的分崩離析,難以補救。

“老怪”所在的太倉縣總人口71.72萬,經過“老怪”瞭解,他們縣共有115家和他境況相同的家庭,如果以太倉縣作為全國的樣本,那麼,全國失去獨生子女的家庭肯定超過百萬個。

  新聞連結:

近日,隨著“常回家看看”入法引發的熱議,“空巢家庭”再次引起輿論關注。然而,社會中還有一種“空巢”,它們“空”的原因並不是子女外出工作學習,而是因為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離世,這樣的家庭被稱為“失獨家庭”。他們無法期待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期盼這個國家和社會給他們多一些保障與關愛,至少不要再忽視他們。

失獨家庭數量龐大 “我們才是真正的空巢老人”

7月1日,在北京瑞普華失獨老人救助基金啟動儀式上,來自北京東城區的孫英作為失獨家庭的代表領到了一筆救助款。雖然當天的主辦方特意為失獨者安排了一場文藝演出,但是坐在會場第一排的孫英一直低著頭,不時用手絹擦拭眼淚。

孫英今年55歲,1997年,她時年18歲的獨生女兒因病去世。女兒的離去讓當年光榮的“三口之家”瞬間變成了孤寡戶,原本的性格開朗的孫英也在無盡的悲痛中變得少言寡語,甚至自閉自卑。

“自那之後,我和丈夫平時就很少出門,害怕與街坊鄰居聊天,15年來都是這樣。”孫英說,孩子去世後自己的精神就極度敏感和脆弱,甚至聽見鄰居跟孩子打電話自己都會大哭一場,而這樣的喪子之痛,隨著年紀的增長也越來越深。

孫英的遭遇在中國已經不僅是個體命運的悲劇,在人們的身邊生存著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年齡大都在50開外,疾病或意外卻讓他們遭遇獨子夭折的厄運。在經歷了“老來喪子”的人生大悲之後,已失去再生育能力,只能獨自承擔養老壓力和精神空虛。

在中國,像孫英這樣的失獨家庭有多少?目前還沒有權威部門對他們進行過詳細的資料統計,但是按照已有資料,有些機構做了樣本統計:目前中國15歲至30歲的獨生子女總人數約有1.9億人,這一年齡段的年死亡率為萬分之四,因此每年約產生7.6萬個失獨家庭,按此統計,目前中國的失獨家庭至少已超百萬。

在中國的傳統家庭觀念中,基於養兒防老和傳宗接代的考慮,孩子不僅是血脈的延續,也是精神的寄託。但是對於數量龐大的失獨家庭來說,他們的情感依賴和養老保障自然就成了一個越發凸顯的社會問題。

“我們這一代人經歷過插隊,執行了計劃生育政策,也遭遇過下崗。但是與同齡人相比,我們這群人唯一的孩子也沒有了,現在面臨養老,沒人為我們著想。”孫英說,他們才是真正的“空巢老人”。

失獨者養老問題凸顯 專家稱政府應出臺幫扶辦法

中國社會正在快步進入“老齡社會”,從傳統來看,家庭養老一直是中國的最主要的養老方式,但是對於失獨家庭來說,這“最主要”的養老方式失去之後,他們的就只能依賴國家和社會。但是目前,對於失獨家庭的幫扶制度並不完善。

在2001年頒佈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中,涉及失獨群體社會保障的條款為該法的第四章第二十七條:“獨生子女發生意外傷殘、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養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幫助。”

但是有法律專家分析,這裡的“幫助”不是“責任和義務”,而且“給予必要的幫助”這個概念很模糊。在法律上沒有一個具體的量化標準,執行起來也有很大的伸縮性。

針對失獨家庭,現行的國家計生特別扶助政策,對獨生子女傷亡家庭進行補貼每月每人一至兩百元,但在年齡方面要求女方年滿49週歲時,夫妻雙方才能同時納入扶助範圍。而這樣的經濟救助和年齡門檻對於數量龐大的失獨家庭來說只能是杯水車薪。

剛剛過去的6月,施行16年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迎來首次修訂,中國的養老問題再次提上國家議程。而這份大規模擴容的修訂草案並沒有給予數量龐大“失獨老人”特別的關注。

對於失獨群體困境,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年科學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伊密認為,現在最需要的就是開展對失獨家庭的調查,瞭解他們實際困難和訴求,政府部門要出臺失獨幫扶政策,只有政策才具有穩定性和普惠性。

伊密表示,失獨家庭是整個中國老齡工作中的新問題,國家的老齡政策也應該面對這個特殊的群體出臺相應的幫扶方法。

“由於情感方面的受傷,很多失獨老人並不願意入住現有的養老機構,他們喜歡抱團取暖,希望有專門的失獨者養老機構,失獨者在一起生活,他們彼此心裡才會消除芥蒂,但是具體怎麼組織實施這就需要政府的探索和磨合。”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原副會長苗霞說,如果把失獨群體的養老問題研究好,解決好,對於中國的全民養老就有開拓意義。

 迫在眉睫的精神慰藉:全社會要營造關愛的環境

其實,近年來隨著失獨問題的逐漸凸顯,失獨群體的養老問題已經引起中國政府的重視。今年4月國務院公佈的《國家人口發展“十二五”規劃》就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在養老保險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養老保障工作,積極探索為獨生子女父母、無子女和失能老人提供必要的養老服務補貼和老年護理補貼。

但是,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楚,步入老年的失獨者要重獲生活希望,最關鍵的還是要走出自己的記憶陰影。所以相比於物質幫扶,對於失獨老人的精神慰藉更是迫在眉睫的問題,但是目前,中國社會對於失獨群體的心理救助機制幾乎沒有,甚至社會上還存在一些對於他們誤解與歧視。

10年前,一場車禍讓劉秀蘭獨子小偉英年早逝,然而讓劉秀蘭沒想到的是丈夫在兒子去世半年之後就跟她提出離婚,分崩離析的家庭悲劇交織在一箇中年婦女身上。

“當時甚至想過自殺,因為我覺得周圍都是歧視的目光。”雖然已經過去了10年,但是提起自己的遭遇,5 4歲的劉秀蘭還是泣不成聲。

從事近十年失獨群體研究的苗霞說,在她接觸到的案例中也出現過很多失獨者遭遇社會歧視的問題,特別是在一些農村地區,“失獨媽媽”甚至會被戴上“克子”、“剋夫”的迷信帽子。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失獨群體中的個體差別性無疑增加了精神救助工作的複雜性,所以,在對失獨者進行精神救助前,怎樣保證救助工作科學有效就更顯重要。

“很多失獨者不再願意接觸社會,他們的心理變得脆弱和敏感,甚至選擇自我封閉,所以要對失獨者的心理進行研究,對失獨者進行科學的心理干預,同時還要編寫這方面的教材對基層社群工作者進行培訓。”

苗霞認為,國家的政策不可能細緻到對每個個體給予針對性的關懷,所以一方面學術界要進行專門的研究,另一方面,民間團體和社群工作者要針對失獨者不同的境遇進行的個性化的志願服務。

“失獨,已經不僅僅是哪一項政策的問題,它是個社會問題。”苗霞說,整個社會要去關注瞭解這個特殊的群體,給他們營造一個關愛的社會環境,人與人之間的愛心關懷才能讓這個悲傷的群體走出陰霾,重獲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