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早教/教育資訊/列表

英國國小充滿儀式感的入學第一天!是成長也是別離...

吉娜媽咪先說說:9月份的到來,雙胞胎奧利和查理成為了一名正式的英國國小生。英國的國小入學年齡為4-5歲(根據出生月份而定),入學後首先進入國小預備班(Reception year),入學第二年才開始進入一年級。

本來也沒有覺得什麼,哥倆11個月大就去了幼兒園,與媽媽爸爸的分離也不是第一次,可是這一次分離太正式,太有儀式感,孩子自然地就覺得自己長大了,我也感受到人生第一次與孩子正式的道別...

英國國小充滿儀式感的入學第一天!是成長也是別離...

1.充滿儀式感的入學第一天

(1)買買買!準備校服,從裡到外大翻新!

英國國小充滿儀式感的入學第一天!是成長也是別離... 第2張

孩子上學,這英國的學校除了內衣,剩下的都要按照要求翻新。一般帶有校標的部分都從指定的網站購買,剩下的襯衫,褲子,鞋子,運動類及襪子都可以在各大超市或者品牌店買到,突然間覺得平時的那一大堆衣服沒啥用了。姥姥看了我們買的衣服(上圖左下)說咋一切兒買了那麼多,那當然,襯衫,褲子,室內外運動服,加上雙胞胎要兩份兒,可不就看著多,這還不知道能搗騰得過來不。這褲子都是西褲,給4歲娃買到合適的,上廁所容易脫又不會掉的褲子還真是費了些周章呢!其實衣服穿得對則好,繞了一大圈,物美價廉的大型超市ASDA品牌“GEORGE”就把問題解決了。鞋子我們到是從來都沒有含糊過,奧利和查理從小到大都是穿CLARK的鞋,目前CLARK引進電子測量儀,精準測量孩子的腳長和腳寬,這套儀器在測量前還要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標誌物,有一個有趣的個性化的小交流,挺有意思!英國國小沒有課本,上學前老師家訪時會帶來一個資料夾式的書包,裡面不過放一個讀書筆記,一兩本書及孩子做的手工而已。

英國國小充滿儀式感的入學第一天!是成長也是別離... 第3張

除了上學的日常服飾,那就是體育課了。每個孩子還要準備一個體育用品包,這個包到沒有特別要求,市面上可以隨處買到。奧利和查理的奶奶特地給他們做了體育用品包,為他們的學校用品新增愛與個性化的元素。書包裡主要裝有室內體育課白T恤,黑短褲及黑色運動鞋(每個學校要求會不一樣),室外運動服還需另外準備。

(2)上學家門照,父母共同送娃上學道別離!

英國國小充滿儀式感的入學第一天!是成長也是別離... 第4張

英國有個傳統,正式入學的第一天要身穿校服在自家的門前拍照記錄人生中這個特殊的時刻,由於當今社交媒體的發展,開學季的FACEBOOK(臉書)都被新入學孩子們的家門照刷屏了。另外,如果沒有特殊情況,父母雙方即便是上班族也會與單位協商晚去會兒,送娃上學第一天不能缺席!

(3)學校寫給家長的慰問信“擦乾眼淚,請放心!”

英國國小充滿儀式感的入學第一天!是成長也是別離... 第5張

本來是歡歡喜喜送娃上學第一天,為孩子的成長感到驕傲自豪!出乎我意料的是到了校門口真的看到了一幅告別的場景,像是在車站的送行。這時校長走到我身邊對我說:“我們準備了一個小Party,叫做《茶和紙巾》,送完孩子去參加吧!” 原來這個Party是特意為了慰藉家長失落的心情而準備的,也為家長的交流提供一個場所。當天老公急著去上班,我們又只帶了一把鑰匙,我只好回家去。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開啟學校發給每個家長的信,本來以為是課程安排或者入學須知之類的,開啟後發現除了信之外還有一個茶袋,一張紙巾和一包糖。信上面寫著:

“這一天終於到來了,現在你獨自坐下喝杯茶,想想孩子一天天的成長。餐巾紙為你的傷感落淚服務,一包糖撫慰你失落的心。我們會照顧好你的寶貝,請放心!”

多麼美好的新起點,多麼溫情的告別儀式....

2.娃背起書包,“我長大了”!

英國國小充滿儀式感的入學第一天!是成長也是別離... 第6張

當娃換上校服,背起書包,突然我的眼前一亮,不由感嘆娃真的長大了!耳邊不時響起兒時的歌謠“小嘛小二郎啊,揹著那書包上學堂..."。其實我怎樣感覺不重要,關鍵是娃心底裡感受到的“成長”,奧利和查理一直在說著自己要去大學校了,不再是小孩子了!他們甚至對於校服和鞋子都很呵護,平時草地上亂跑,穿著校鞋隨時繞開草地說是怕把鞋子弄髒了。學校要求對孩子的衣物都標註姓名,在學校裡還有標註孩子姓名的抽屜,生日角,所屬班級大頭貼,這些不但進一步加強了孩子的自我意識,同時也給予了孩子們歸屬感。自從在學校吃了午餐,哥倆回家都要求用大人的碗碟及刀叉,拒絕用塑料防摔的。

一直擔心孩子還小會不適應學校的生活,可仔細觀察下來,我看到了孩子對於自己的成長的滿足感,他們覺得自己變得越來越獨立越能幹,這種自豪的感覺又促使他們想要做得更好。很多媽媽告訴我,看著吧,孩子一上學就會一下子長大了,現在我開始明白了...

3.我收拾心情,第一次與娃正式道別!

英國國小充滿儀式感的入學第一天!是成長也是別離... 第7張

雙胞胎開學兩週,每天送娃,孩子們先是到院子裡按照班級排成隊,然後再走入教室。我發現沒有一個媽媽把孩子送到院子裡就走,而是目送孩子走入教室,很多孩子在進入教室前也會和媽媽揮手道別。奧利和查理本來是一門心思往教室走的,不過周圍的孩子還是影響了他們,他們也學會了進入教室前與媽媽迴應。這樣的場景讓我想起了一次次與父母及家人的揮手道別,不絕眼睛變得溼潤。

說“父母是有有效期”的也好,說“孩子的成長就是與母親的分離”也好,說“孩子是上天給我們的禮物,他們的到來是讓我們感受一個生命的過程”也好,總之這些經典的語句就在孩子入學季每日那個小小的告別儀式上展現得淋漓盡致。西方社會是這樣,父母在孩子入學前花在他們身上的時間與精力很多,孩子上學後尤其是母親突然時間空了出來,本來應該慶祝自己重獲自由,可是從校方到父母,我看到更多的是離別的感傷。也許你會說孩子入學不還是住在家裡,但是要知道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是義務教育,他們要花大量的時間正式而深入地與社會接觸,他們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也會深深受到其他人尤其是同輩的影響,家長對於孩子的影響在縮小,社會對於孩子的影響在不斷擴大,其實這是與孩子“別離”的根本所在。

面對孩子的成長與別離,珍惜與他們擁有的一切,經營好這一份愛;該放手時,也瀟灑地放手!孩子會長大會獨立,但是美好的愛會永遠伴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