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早教/教育資訊/列表

這一點,往往會切斷孩子通往幸福的路!家長要注意了

上個週末,孩子爸帶著孩子們,可以說是難得輕鬆一下。

抽出時間去弄頭髮。在理髮店排隊等候時,一家四口,祖孫三代,走進來。

男孩大概三歲左右,活蹦亂跳。

孩子的媽媽進去洗頭,孩子的爸爸玩著手機,孩子的奶奶跟在孩子後面,一直強調孩子不要調皮。

孩子“無視”著奶奶嘴裡的恐嚇、威脅,由著興致想摸的摸一下,想拿的拿一下。其實,在我看來,並沒有什麼。孩子有好奇心、探索欲,是好事。最讓我吃驚的是,孩子失手,打翻了其中一個,理髮師放在置物架上的吹風機。

她說:

我的小祖宗啊,你天天這麼調皮,不是打翻這個,就是搞砸那個,你爸媽那點工資,那夠你折騰?!

什麼都還是爺爺撐著,你應該本分點,安靜點。

你媽媽也真是,自己沒本事,還給你上那麼貴的幼兒園,穿這麼好的衣服,真把自己當有錢人。

聲音不大,但全能聽見。

這些話,平時溜孩子的時候,聽見倒是無所謂,但是在這種場合聽見,心裡倒有些不舒坦。

孩子爸繼續沉浸在手機遊戲裡,小男孩有點沮喪,得不到幫助的他,看看四周。眼睛紅紅的,想哭又不敢哭出來。

大約過了十幾秒,他安安分分的坐在爸爸身邊。

易卜生說:奪走了普通人生活的幻想,也就等於奪走了他的幸福。

這一點,往往會切斷孩子通往幸福的路!家長要注意了

在鏡子裡,看著小男孩安靜的,乖乖的坐在爸爸身邊,小眼睛失了神的,四處張望,弄得我心裡有點小難受。

每個孩子都有好奇的時候,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動,喜歡嘗試,心裡藏著無數幻想。

這本是培養孩子主動性,個人興趣,開發潛能的時候,而成年人,卻用自己的方式,阻斷了孩子的自然發展。

看著天真無邪的他,在奶奶的數落和支配下,憧憬變成失望,天真變成憂鬱。

心平氣和的去感受孩子的感受,會發現孩子心裡,有許多大人無法觸及的美好事物,在那個他自己想象出來的世界裡,幸福並快樂著。

成年人的干擾,甚至當頭棒喝,生生的切斷了嚮往。

我希望看到的是:

奶奶不動聲色的坐在那裡,或者是安靜跟在他後面,在沒有做出危害到別人,或者自己的時候,選擇默默的守護。如果孩子有需求,就耐心的講解。

如此,既能保護孩子的探索欲,又能增加孩子知識的儲備量,還能維持孩子內在的幸福感。

席勒有一句名言:有願望才會幸福。孩子之所以更容易得到幸福,就在於他有願望,看得到前途。

日常生活中,孩子通往幸福的最大的阻礙,莫過於成年人用自己代替孩子。

常常在商店或者超市或者樓下,聽見家長抱怨責罵孩子:

我們哪裡吃得起啊,我們哪裡用得起啊,我們哪裡買得起啊,我們哪裡可以和別人家比啊······你就不應該想要這東西,知道這要花多少錢嗎?那是有錢人才可以做的事。

蒙臺梭利說過:孩子不會自己判斷自己,他是以別人對他的態度來判斷自己的。

所以,養育者或者說陪伴者的價值觀,對孩子有深遠的影響。錢是可以帶來很多東西,但幸福真不是靠錢堆積的。

那些把錢看得很重的家庭,常常會將孩子格局禁錮於眼前的一飯一粥,不敢對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表面一看,似乎真的省了不少錢,但換一個角度看,扼殺了孩子對美好事物的期待。

房子可以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沒有錢,也能談美好,享人生。

有一朋友,是全職媽媽,目前是老公一個人養活全家,工資要還房貸,家有四老,孩子要上學,經濟壓力不是一般的大。

有一次和她逛超市,她那三歲多的兒子,站在車釐子旁邊,不哭也不鬧。

朋友要帶他走,他就是不走。問他怎麼了?

他看著車釐子,告訴朋友:我還從來沒有吃過這種水果,昨天在電視裡看到好多小朋友都在吃,真的很好吃的樣子。

當時車釐子六十一斤,換成是我,也會猶豫。

能感覺到朋友為難,見她猶豫了片刻,問孩子:寶寶想吃幾個啊?

孩子拿出小手,舉著巴掌,告訴媽媽:我吃五個,媽媽吃五個,爸爸吃五個。

朋友蹲在身說:媽媽買一斤,好不好?回家後,我們等爸爸回來一起吃。

挑好車釐子,孩子又歡歡喜喜地跑來跑去。在快要結賬的時候,見她把稱好的排骨和牛肉,從購物車拿了出去。

結賬後我問她:你不是要給孩子做牛肉丸子嗎?

她的回答讓我觸動:

都是買給他吃,都是為吃花錢,他有喜歡的,就讓他自己選擇吧。牛肉丸少吃一回,並不影響身體發展。

孩子這個年紀就該多嘗試,沒吃過的吃一回,有可能這一次吃了,下一次就不喜歡了,也有可能這一次吃過了,下一次更喜歡吃了。不能斷了孩子的嘗試,對不對?

你看看,他期待爸爸回來一起吃的樣子,是不是特別可愛?

這一點,往往會切斷孩子通往幸福的路!家長要注意了 第2張

父母是孩子與社會之間的交接人,父母對錢、對生活的態度,藏著孩子未來對錢、對生活的態度。

成人應該敬畏兒童,因為你所擁有的現在,藏著孩子的未來,你的不幸福也藏著孩子將來的不幸福。

覺得“美好、幸福是靠錢買來的”的成年人,往往是他的童年,可能像理髮店看到的那個男孩一樣,被成年人的思維操控。在這種價值觀的薰陶下,久而久之斷了通往幸福的路,最終還“惡性迴圈”。

接觸到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有不同程度上的缺錢,但是有些家庭即使沒有強大的經濟來源,每一天也能過得開開心心,喜笑顏開,而有的家庭即使盆滿缽滿,生活上還是戰戰兢兢。

畢淑敏說過:幸福並不與財富、地位、聲望、婚姻同步,它只是心靈的感覺。

要讓孩子的未來越來越幸福,更多的是滋養孩子的心靈。要滋養孩子的心靈,就得增長孩子的見識。

見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格局,經歷越多,孩子就會越談定、豁達。成年人每天給孩子提供經歷,都將組合成為他們自己的人生。

所以,當孩子對從未體驗過的事物表示出強烈的興趣的時候,即使此時此刻無法滿足他們,也一定做到——呵護他們嚮往的心靈。

孩子未來的幸福的基礎,正是那些或小或大的願望堆積起來的。

記得董卿說過:“不能照鏡子、不能穿漂亮衣服”的童年,即使最終收到了爸爸的道歉,內心依然遺憾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