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早教/教育資訊/列表

這種心理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感,如何逆襲?

昨天,幾個閨蜜帶著自己的孩子聚在我家裡,大寶小魚兒即興彈起鋼琴,悠揚的琴聲得到閨蜜們的一致讚揚,尤其是琳的掌聲最熱烈,讚賞之詞不絕,孩子們紛紛圍在鋼琴旁邊,七嘴八舌地問小魚兒有關鋼琴的問題。

氣氛一片祥和之時,突然,閨蜜琳的孩子毛毛蹦出一句:有什麼呀,彈得再好也成不了郎朗。

琳尷尬極了,責備毛毛:你怎麼這麼說哥哥呢,哥哥哪點不比你強?

毛毛滿臉通紅,眼眶蓄滿了淚,握著拳頭:“別人又強又好,那你讓他們做你的孩子好了!”

琳正準備開口,我一把摟過毛毛:“毛毛,在阿姨的心裡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小魚兒有小魚兒的長處,你也有你的長處啊,又聰明又帥,成績還好。”

被我這麼一說,毛毛冷靜下來了:“阿姨,對不起,我錯了,我不應該生媽媽的氣。”

事後,琳悄悄地問我:才七歲的毛毛,嫉妒心怎麼會這麼強呢?

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都有著他的心理需求。

心理學上,嫉妒是個體與生俱來的本能,每個人都會有嫉妒、羨慕的情緒。

但在年幼的孩子心裡,那強烈的嫉妒背後,藏著深深的不安全感。

毛毛期望得到權威者媽媽的讚美與賞識,可媽媽卻經常在比較中把這些讚美與賞識給了他人,他內心的優越感被破壞了,不安全感迫使他要把想要的讚美與賞識奪回來,由此引發出一種自衛防禦的心理,這就是毛毛的嫉妒原因。

這種心理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感,如何逆襲?

前幾天,閨蜜雲帶著她的孩子蘭蘭到我家來。

2歲的蘭蘭乖巧可愛,小嘴巴甜得膩人,一口一個“阿姨”,十分招人稀罕,我不由得把她摟在懷裡,親了一口。

正在角落裡自娛自樂的小寶小桂圓,正巧看到我親蘭蘭了,一下子就爬到我跟前,使勁地擠到我和蘭蘭之間的空隙來,爬上我的大腿,摟住我的脖子,把臉湊到我的嘴邊。

我楞了一下,她不樂意的撅著嘴:“媽媽,親親。”

我笑著在她臉上親了一下,她樂了,也在我臉上“吧唧”親了一口,靠在我懷裡對著蘭蘭笑得見嘴不見眼。

其實,小桂圓是用她無聲的行動來向蘭蘭示威:這是我的媽媽,她是屬於我的。

因為蘭蘭破壞了她的優越感,她本能地要奪回這種優越感。

每個孩子在出生之際,對未知的世界帶有一種本能的恐慌與自卑。

此時,父母是他們的歸屬,是他們的信任所在,得到父母的愛,是自己個體的優越感。

一旦他們感覺到父母被他人分享、佔有,這個優越感就被破壞了。

在心理學上,所有的嫉妒都是優越感被破壞後的心理反應,是看到與他人擁有或享受著自身想要的東西時所引發出來的一種負面情緒。

而3個月的嬰兒,就已經擁有這種情緒,所以為人父母必須要小心地呵護孩子的這種情緒,不要輕易、長久地破壞孩子的優越感。

如果因為父母的粗心、偏心、忽視、不公平,導致孩子長期地處於優越感被破壞的情緒中,從他們的內心漸漸地生髮一種本能的防禦機制,(即要把優越感奪回來的情緒),產生嫉妒心理。

所以說,那些具有強烈嫉妒心的孩子是由於不良的親子關係引起的。

Bertrand Russell說:嫉妒是導致人類不幸福的最大因素之一。是一種極具破壞性的負面情緒。

如果沒有幫助孩子疏導調節控制好這種負面情緒,任由它滋生蔓延的話,將對孩子成年之後的心理帶來意料不到的難處。

事實上,嫉妒是一把雙刃劍。

嫉妒心強的孩子,好勝心也比較強,他們會為在某一方面超出同齡人而付出雙倍的努力。

所以說,嫉妒心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

而我們要做的,是要幫助孩子把嫉妒的消極作用向積極方面轉化,使之成為孩子積極向上、進步的動力。

這種心理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感,如何逆襲? 第2張

(一)自信的人不輕易嫉妒

在心理學上,缺乏自信的人容易產生嫉妒心。

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自信心的樹立,靠的不僅是外人的認可和肯定,更需要父母家人對他們的認同。

如果我們看孩子的缺點多過優點的話,容易讓他們懷疑自己,產生自卑心理。

這樣的心理一旦確定,即使我們再怎麼誇獎、鼓勵他們,他們也不會相信,反而認為我們只是在安慰他們。

(二)合理地稱讚孩子

適當地稱讚孩子,是對孩子努力的認可,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期望,讓他們更加自信。

要學會稱讚他們的能力,明確讓他們知道自己得到稱讚的原因在哪兒,讓他們對自己更加自信。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太過於表揚,一個沉溺在一片讚美聲中的孩子,因為驕傲的心理,對於他人得到讚美就容易滋生嫉妒。

(三)儘量不要拿孩子與別人對比

孩子是敏感且脆弱的,如果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和他比,他便會覺得你的愛從他的身上轉移到別人家的孩子身上了,他會更加自卑不自信,甚至將委屈乃至恨轉移到別人家的孩子身上。

知乎上有個網友說:

從小到大被“別人家的孩子”虐得死去活來,以至於只要聽到“某某家的孩子XXXXX...”就會覺得:既然那麼喜歡別人家的孩子,把我殺了再生一個好了。

因此,我們在生活中,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比較,而是關注自己孩子每一個微小的進步。

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性格、能力。

(四)瞭解兒童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隱藏著他的內心需求。

芳發現7歲的孩子最近與他一個好朋友疏遠了,有時甚至還處於敵對狀態,於是芳問兒子與好朋友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孩子告訴芳說,他的好朋友得到了一輛遙控飛機,可不給他一起玩。

媽媽便問孩子心裡想什麼,孩子說:“又傷心又憤怒又想要。”

看到兒子有這麼強烈的嫉妒情緒,芳沒有去指責和批評他,因為她知道,孩子這時最需要有人聆聽他的傾訴,並能理解和體諒他。

於是,芳把孩子摟在了懷裡,耐心地聽他說。

到最後,孩子強烈的嫉妒情緒竟然消失了,沒多久,又和那個朋友黏在一起了。

孩子的嫉妒是直觀的、真實的,不像成人摻雜著許多社會因素。

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慾望的滿足,而是家人的傾聽,以及對他們內心感受的肯定。

讓孩子情緒尋找到一個出口,心裡得到平衡,這樣既有助於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又能有效防止孩子的嫉妒心理滋生蔓延。

這種心理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感,如何逆襲? 第3張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只不過我們很多時候,不知道如何更好地愛著他們。

我們願意為他們傾盡所有,但是孩子的成長道路,卻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

只能在陪伴他們、關注他們,在他們稍微走偏之時,及時地攙拉回來,引導他們,一生行走在正道上,到老也不偏離。

每個孩子的人生之路漫長遙遠,而我們為人父母,也是前路漫漫,很多時候只能邊學邊做,在成為好父母的同時,我們也成為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