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早教/教育資訊/列表

總是覺得孩子不聽話,可是你真的對孩子說清楚了?

提到“手欠”這個詞,雖然從小被這個詞斥責了N次,但也一直不太懂什麼意思,為什麼有的東西就可以玩,有的東西碰了就要被罵?然後被說“手欠”,長到挺大也摸不到規律,到底怎樣做算是手欠,怎樣做才不是。

直到毛頭開始走路,開啟大冒險模式,見著什麼都要用小爪子破壞一下,把他爹的眼鏡弄壞,把我的電腦拍壞,甚至把車的車門鎖都摳壞,更要命的是動不動就去捅電門,我終於明白了“手欠”這個詞兒裡包含著父母多少的咬牙切齒。

總是覺得孩子不聽話,可是你真的對孩子說清楚了?

還有一個詞,叫做“賣呆兒”,這個應該是我們東北的地方話,大概的意思就是,走神兒,精神注意力不集中。我從小到大就被父母和各種老師抱怨我總是“賣呆兒”,記憶中小時候時間總是過得很慢,等個什麼總是等很久,大人的話也聽不太懂,我就開始魂飛天外,正在觀察地上螞蟻爬行的路線,或者研究前面小朋友衣服的花紋的時候,就會傳來一聲斷喝:“橙子!別賣呆兒!”,搞的我嚇了一跳,然後莫名其妙:為什麼有的時候走神兒可以(譬如陪媽媽買衣服的時候),有的時候就要被斥責為“賣呆兒”,上了國小之後才模模糊糊的明白一些。

有了娃之後,才明白為啥“賣呆兒”那麼讓大人深惡痛絕,你這邊吧啦吧啦說了一堆,孩子的三魂七魄已然不知道飄到哪裡去了,和沒聽見一樣。或者在你要趕時間火上房的時候,他還拿著襪子在那邊發愣,又或者在人多車多的地方,突然就被什麼東西吸引站那不動了,實在讓人很抓狂,真的很想拎娃的耳朵吼一吼——“你怎麼又賣呆兒!”

類似的模糊意義,讓童年的我無法理解的詞彙還有很多,譬如:

去別人家做客,經常被警告要“老實點兒!”

一在公眾場合和父母發生衝突,就要被訓斥“別丟人”

見到父母的朋友親戚,就讓我“叫人”

有的時候玩得比較興奮比較瘋,就會被說“別嘚瑟”

……

如果我能穿越回去,我一定會鼓起勇氣和訓我的老師和父母說,你們在說啥,我真的不太懂哎!

怎樣做是“老實點兒”?

我現在是做錯了什麼?

做成什麼樣是“不丟人”?

我現在為什麼是“丟人”?

“叫人”到底是要叫什麼?

這個人應該叫什麼,我不記得啊!

“嘚瑟”這個詞,更是隻能意會不能言傳,其實到現在我也沒辦法和南方的朋友精確的解釋這個詞兒到底啥意思。

所以,小時候的我每次遭到斥責,都有一種莫名其妙,一臉懵那啥的感覺。

大人們都好高深啊有木有?

可是到了我自己養娃的時候呢,卻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大人一樣,忍不住犯這樣的錯誤,孩子一會說話,就覺得他們什麼都能聽懂了,經常拿一些小孩子似懂非懂的概念把他們砸暈,自己有時候都意識不到。

譬如,毛頭剛開始不用高椅子的時候,總是不老實,亂扭亂動,一會兒跪在椅子上,一會蹲在椅子上,一會兒又跳下椅子,一會兒又爬上去。

我說了很多次“坐好!”,收效甚微,還是像只小猴子一樣上躥下跳,一定要搞到我發飆大吼才算老實,真是頭痛不已。

總是覺得孩子不聽話,可是你真的對孩子說清楚了? 第2張

直到有一次,到飯店吃飯,看到一個美國的媽媽和亂動的孩子說:“寶貝,屁股要放在在椅子上(put your bottom on the seat)”,孩子立馬就坐好了。

我才突然意識到,屁股挨著椅子,多麼簡單的動作標準,孩子一聽就懂,我只知道說“坐好了”,但是並沒有告訴孩子,怎麼坐,才叫“坐好了”啊!可能在孩子看來,跪在椅子上也叫坐好了啊!

後來每次吃飯的時候,毛頭一亂動,我就提醒他——屁股放在椅子上,他立馬坐好了。小孩子耐性差,一頓飯要多提醒幾次,但是起碼他能聽進去了,並且知道我在說什麼,隨著慢慢長大,餐桌禮儀也越來越好。

後來我越來越多的發現,小孩子很多“不聽話”的行為,根本原因其實是資訊溝通不暢,家長根本沒把話說得讓孩子聽懂而且又可執行性,孩子消化不了資訊,家長就開始訓斥,孩子其實是很委屈的。

這方面,我覺得毛頭的學前班老師就特別專業,因為在學校的生活裡,孩子能聽老師的指令特別的重要。所以他們特別注重培養孩子“聽話”的能力,把所有的指令都掰開了揉碎了讓孩子領會。

譬如,他們上學的第一課,就是學習如何“認真聽講(listen rules)”,你覺得很簡單的事情,他們居然包括了四個步驟,還配了手勢:

第一步:eyes watching, 眼睛看——用手指眼睛

第二步:ears listening,耳朵聽——用手攏住耳朵做出聽的姿勢

第三步:voice quiet,不發出聲音——手指放在嘴脣上做“噓”的動作

第四步:body still,身體不亂動——抱住胳膊

各種練習了半個月,還留了家庭作業,讓孩子家長陪孩子在家練習,連說帶比劃,確保孩子記住,“認真聽講”包括這四項內容,一說listen rules,就能條件反射一樣的說出來做出來這四步。

還譬如,我注意到學校裡孩子每天需要排隊的地方,都被劃了一條白色的線,老師喊“排隊!”的時候,孩子依次站在線上就對了,而“排隊”的英文是“line up”,而line ,正是“線”的意思,很巧妙吧!

最近,又在練習“重複指令(repeat direction)”,意思就是讓孩子重複說一遍老師發出的指令,譬如老師說,換鞋子,孩子就重複一遍,換鞋子!再開始換,這樣確保自己聽到了指令,避免孩子在走神兒,或者一轉身忘記了。

都好有操作性的方法,好貼心啊有木有!

小孩子其實有取悅大人的本能,他們其實喜歡遵守規則讓大人高興,他們認同規則之後,維護規則的勁頭兒往往比大人還熱情,但是很多時候,大人總是用過於抽象的詞來發出指令,讓孩子暈頭轉向無所適從。然後就“被”不聽話了。其實冤枉得很。

要讓孩子“聽話”,首先要確認孩子真的“聽懂了”。

總是覺得孩子不聽話,可是你真的對孩子說清楚了? 第3張

小孩子,尤其是兩三歲的小孩子,其實更加習慣“聽不懂”的狀態,因為自出生起,他們就是什麼都聽不懂的,所以他們往往沒辦法表達出“我聽不懂”這個意思,大都是不懂裝懂,或者是以為自己懂了,但事實上根本不懂。

那麼,怎樣能確保和孩子能夠溝通順暢,確保他聽到而且聽懂了呢?

1、少說抽象的指令,多演示具體要怎麼做

如果你對孩子說“別吵,小點聲”,你自己就要用“很小的聲音”說這句話,身體力行什麼叫做“小點聲”。

如果你對孩子說“站好”,自己就先“站好”給孩子看。

如果你覺得孩子洗手不仔細,那就自己先仔細洗一個手做個示範。

學齡前孩子認識這個世界,都是具體的直接的視覺刺激更起作用,抽象的語言反應起來,對他們來說,太難了一些。所以,能示範就多示範。

家長無聲的一個動作,可比千言萬語都頂用。

2、分解步驟,有可操作性

把每一件複雜的任務拆分成孩子可以執行的簡單任務。

譬如讓孩子收玩具,你說“把玩具收起來”,就比較籠統,孩子很難執行。

你可以分步驟說:

寶寶把積木放在這個紅色的盒子裡

寶寶再把小汽車放在這個黃色的盒子裡

寶寶再把紅色和黃色的盒子放在架子上

當然,如果你邊示範邊說,效果會更好。

收完之後,就可以總結給孩子說,這個就是收玩具啦,看寶寶收得多幹淨啊。

慢慢的(不是一兩次就可以哦,需要很多次),孩子就懂什麼叫做分類,什麼叫做收玩具了。

其實生活中很多你覺得簡單到爆炸的指令,譬如說,洗手,換衣服,穿鞋,對孩子來說都很複雜,都需要你耐心的多做拆解步驟,不要預設孩子可以聽懂你的話。雖然他們看上去一副聽懂了的樣子。

3、對著孩子的眼睛說,確保他在聽

孩子都是單執行緒任務系統,有時候孩子正在專心致志的探(搗)索(蛋),或者在神遊,或者已經過度興奮停不下來,這種狀態是啥都聽不見的。說話的時候看看孩子有沒有把注意力投射在你身上,如果他的並不是聆聽的狀態,那先要改變他的狀態,引起他聆聽的注意力。不要上來一聲吼,嚇他一跳,會讓孩子很惱怒或者恐懼。這對順暢的溝通沒有好處。

4、平時也要注意訓練孩子的語言能力

儘量多的拓展孩子的詞彙量,經常描述自己或他人正在做的動作,儘可能多的定義每一件事物,讓孩子知道更多的形容詞,動詞,也有利於他更好的理解大人對自己的指令。

如果有新的詞彙和概念要讓孩子知道,解釋一遍是遠遠不夠的,孩子轉眼就忘記了,一定要反覆提及,練習,孩子才能漸漸領會。

這些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做起來卻有點難。作為一個缺乏耐心,總是忙亂的無趣成年人,我們總是忘了我們的孩子還只是一個孩子,總覺得這麼簡單的事情,他應該早就都懂了。

而事實上,學齡前的孩子,尤其是平時缺乏和父母說話的孩子,理解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對你的很多話都是半蒙半猜的,不要太高估他們。

所以,以後當你再抱怨孩子“說一百遍都不聽”,先問問自己:“我說的話讓他聽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