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早教/教育資訊/列表

自然是兒童情感創傷的療養所

上週日,龍騎著電動車送老妹到公交車站,回來後,便高興地說:“我帶你出去吧,有一個地方可好了”。原來他在返來的路上,終於去了一趟他念叨了好多次想要去的地方。

孩子還在睡覺,老媽在家,龍騎著小電動帶著我出去了。龍帶我去的地方,並不是什麼名川大山,只是在鄉下隨處可見的莊稼地。途中,路比較窄,好在路上車不多,兩旁多是玉米還有芝麻。居然還有好大一片草地,修理的整整齊齊,可以當足球場了。這讓我們感覺到這裡是北京,不是我們老家的農村。一路討論著路邊的玉米將來是不是要送到我們附近的菜市場去賣。因為平時我們買菜的時候,總會很多賣菜的人在稱完菜收完錢之後,會一邊往我們的袋子中添上一大把菜,一邊說:“這菜是我們自家種的,來,多給你點。”多自豪。

我和龍騎車路過一個村子,進去看了看,村裡的房子和我們老家差不多,都是典型的四合院。村子裡特別安靜。

曾跟著讀書俱樂部來到了中國書院村的某個書院來閱讀和體驗。這個書院在山上,去的時候城裡是霧霾,到了山上,往下望,那霧霾竟像一股仙氣,沉落在我們腳下。書院自然不是普通的農村住宅,設計得非常有人文氣息,其空闊又告訴我們這裡更接近自然。

自然是兒童情感創傷的療養所

我們對自然的期待充滿了矛盾。想讓孩子儘量多地和自然接觸,當涉及到教育,我們就猶豫了。騎電動車回來的時候,路過一處國小,這個國小看起來很不起眼,而且還是小鹿以後必上的學校,我對龍說出了我的擔心:“這個國小看起來真不好,以後是劃片上學,咱家孩子不得不到這個學校了。”

龍以前在一個讀書俱樂部工作。他對我說,他們公司曾在北京各個地方的國小裡組織過讀書會。在舉辦的過程中,非常明顯地感受到了城中心的學生和郊縣的學生的區別。郊縣的學生在讀書會舉行的過程中特別活躍。城中心的學生則是死氣沉沉。在提問的環節中,郊縣學生的回答更接近童真,城中心學生回答的方式則會非常官方。

龍的回答讓我有些釋然。在郊縣的學校上學,可能孩子會有較多的生命力。而我對孩子教育的擔心,只是害怕學校教的不好,怕孩子對知識的掌握不夠。其實這點似乎可以完全忽略。

《下鄉養兒》中的喬老師當年因為一個得意門生為了一件小事精神分裂,進了精神病院,便毅然考了教育研究生,想弄清楚這個問題,可上完研究生,她還是搞不懂這個問題,就去當了幼兒園老師。她要從孩子最小的時候開始觀察,她觀察得出這樣的結論:

“我們的教育是不健康的,把智力,也就是學習知識,放在了首位,而忽視了身體、意志、情感這些最重要的東西,其實這些才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智力就是建在沙丘上的大廈,是很脆弱的。”

鄉下,山中,自然,這些聽起來就是具有治癒力的地方,事實證明這些地方確實有治癒力。

如今,在精神疾病的治療方案中,已有園藝療法、寵物療法等自然療法。自然療法已成為治療精神疾病的第三種方法,另外兩種是行為療法和藥物治療。不僅是對於精神病症,自然對於醫治身心壓抑也是非常有效的。越是精神虛弱的兒童,比如那些生活重壓下煎熬的孩子們,其周圍自然環境的療效越是顯著。自然是兒童情感創傷的療養所。

鄉下的神奇力量在英劇《德雷爾一家》中也有體現。這部劇是根據《希臘三部曲》改編的。《希臘三部曲》是英國中國小生的制定讀物。這部讀物是德雷爾一家的小兒子傑拉爾德?德雷爾(Gerald Durrell)對自己生活的記錄。這個小兒子只讀過1年國小卻擁有3個榮譽博士學位。

自然是兒童情感創傷的療養所 第2張

這是一個英格蘭的普通家庭。父親意外身亡,母親還需要養活四個孩子(其中有幾個已經成年)。當丈夫留下的積蓄被花光,家庭面臨嚴重經濟壓力,孩子們一個個全都不爭氣。為了讓生活重新開始,她決定舉家搬遷到希臘的一個島上。

和倫敦這種大都會相比,這裡簡直就是“原始社會”。但這裡的生活費用很低,而且風景美如天堂,要想重建這個家庭,沒有哪裡比這裡更合適了。這一家人,來到語言都不通的希臘小島,基本上就是放棄了成就事業,繼續學業的可能。但也只能這樣了,為了活命。

後來,有一位親戚前來島上探訪,看到這些孩子不上學,沒工作,每天在島上混日子,非常地氣憤,就勸告他們回到英國,並願意承擔孩子上學,就業的費用。

這位母親自然就心動了,之後問了問孩子們的意見。但是,孩子們因為在這裡異常地自由,雖然艱苦但都自得其樂,於是都拒絕回到英國。這位母親聽從了孩子的建議,繼續留在了島上。

自然是兒童情感創傷的療養所 第3張

他們一共在這裡居住了五年。大兒子在這裡寫出了自己的第一本書,二兒子為了戀愛學起了希臘語,女兒也找到了一份工作,小兒子跟隨在這裡考察動物的研究人員學習,還在家裡建立起了一個小型的動物園。

後來,他們因為戰爭離開了希臘。再後來,大兒子成為了英國殿堂級的作家,寫出了里程碑式的《亞歷山大四部曲》,還擔任過外交官,出使中東和地中海國家。小兒子雖然只上過一年國小,卻成為了著名的動物學家,有三個名譽博士頭銜,寫了38本書。而二兒子也成為槍械和運動方面的專業人士,女兒後來也寫了關於人生經歷的書籍。

龍經常向我講起他童年時候在農村的快樂生活。從他們家,到國小,得穿過一片楊樹林,當時覺得那片楊樹林挺大,前幾年回去之後發現,原來是那麼小片樹林呀。中午吃完飯,在回學校的路上,遇到好天氣,便會爬上一棵樹,在樹上睡上美美的睡上一覺。

在城市中,我們都被管的過於規矩。我們的自然,只能看,不能摸。某次,我帶著孩子跑到了矮樹叢中玩,被公園裡巡邏的人叫了出來。在城市的公園中,摘下一片樹葉都會看到別人異樣的眼光。公園路上別人扔掉的花,也不敢貿然去撿,怕別人誤會是自己摘的,更別說親手去摘一朵花了。草坪上立滿了告示牌,“不要隨意踩踏草坪,小草也是有生命的”,有的更狠“摘花罰款500”,嚇死寶寶了。

正因為有這樣的經歷,當我看到俞敏洪這段話的時候,印象非常深刻。

“10年前我曾帶了一幫已經是企業家的朋友到呼倫貝爾草原去玩,我們看到草原上的連綿山坡,在藍天的映襯下如此美麗,但是山坡下有道道鐵絲網。我們很想翻過鐵絲網,看看站在山坡上的草原到底是什麼樣的,但沒有人敢越過一踩就能過去的鐵絲網。我成了第一個勇敢的人,翻過了鐵絲網。同行的朋友攔阻說,你千萬別過去,那是別人的領地,而且牧民可能會有槍。

“我說那麼美的山崗,為什麼不能去看一看?牧民也是人,就算看到我闖入領地,也頂多罵我一下。山坡其實也就最多40米高,在山坡頂上,我看到牛羊滿坡,草地高低起伏延伸,一直到天邊,正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闊景色。我大喊一聲,所有的人都爬到了坡頂。其實那些鐵絲網只是為了擋住牛羊不走到鄰居的草地上。因為包產到戶,所有的草地都分給了牧民。”

下鄉之後,如果依然像俞敏洪的企業家朋友一樣,不敢越雷池一步,依然被城市的規矩習慣性地束縛,沒有拿到內心的“欄杆”,還不如乖乖呆在城市中來的舒服。

喬老師曾這樣說過:“對很多人來說,‘下鄉’意味著更多的‘感受力’。可以給孩子很多真實的,自然的,活生生的感受力。城市的父母如果用心也可以做到,少讓孩子看電視電腦,少玩手機。家裡的水,面,米,菜,水果,紙,布,線等就是最好玩具,最好的遊戲材料。即使空間很小的家庭,也可以養一兩盆花,養幾條金魚。記著,一定讓孩子照料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