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活動

當前位置 /首頁/早教/親子活動/列表

家長引導讓孩子接受規則融入集體

我們的社會就是一個大集體,對於我們來說,如何融入這個集體非常的重要,今天我們就來寫一寫家長應該要如何讓孩子融入集體中去。

從小培養規則意識,易與人相處

剛入學,孩子還帶著幼兒園時候的天真和稚氣,面對學校撲面而來的各種要求和規定,有很多不適應。

苗苗剛上學那會兒,我幾乎每天都要收到老師發來的簡訊提醒。有一次,老師忍無可忍地給我打電話說,苗苗在課堂上“活蹦亂跳”,嚴重擾亂課堂秩序,讓我回家一定要好好教育。

放學後我問苗苗為什麼,她低著頭,捏著衣角,很不好意思地說:“上了一整天課,都沒出去玩,我坐著實在難受,就忍不住站起來跳了兩下。”面對委屈的孩子,我也沒法狠心責備,但還是得跟她講道理:“媽媽理解你,但你以後還是要記住,上課有上課的秩序,是不能隨便跳的。你現在上學了,跟家裡不一樣,也不像在幼兒園,不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要守紀律,要不然就亂套了,大家都沒法學習,你說是嗎?”

後來,苗苗上課沒再跳,她漸漸適應了,也學會了自己調節。

但後來還是發生了好幾次這種她“展現個性”的事,比如上著課就捏起了橡皮泥,還大方地跑到前面送給同學;考著試突然就不想寫了,在卷子上畫起畫來……這在學校都是不守規則的行為,每次老師都憤怒地給我打電話,我也都是先道歉,認真表態一定嚴加管教,但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總要先問清原因,然後表示理解,再跟她解釋為什麼這樣做不對,漸漸地,她也學會了剋制和遵守。

家長引導讓孩子接受規則融入集體

有人說,孩子畢竟是孩子,坐得累了起來跳一下也沒什麼,考試時在卷子上畫畫就畫畫唄,成績也沒那麼重要。

這是沒什麼大不了的,孩子第一次這麼做的時候,沒有意識到這樣做有什麼不對。

但如果老師不指出來,家長也姑息縱容,孩子就會繼續率性任為,而且一次比一次離譜,長久下去,便沒有了規則意識。基礎教育要培養學生基本的學習與行為習慣,講“規矩”與“發展個性”未必水火不容。

張揚“個性”不是沒有要求,當他處在一個集體當中的時候,就需要遵守相應的規則。這樣的規則意識,就是要從小培養,長大後,她才會更好地學會與人相處。

樹立老師的權威,讓孩子有所畏懼,克服惰性

我刻意地在她面前樹立老師的權威。

雖然有時候老師說得不一定對,但對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需要一個權威和標準來學習和模仿。

孩子在家通常喜歡撒嬌,但到了學校,每個孩子都一樣,老師要公平對待。孩子也才會明白,不會所有人都像父母和爺爺奶奶一樣寵著他。

老師這個角色就是讓孩子有所畏懼,克服惰性。

家長引導讓孩子接受規則融入集體 第2張

同事告訴我一件事,她小時候,老師要求列豎式一定要用尺子比著,有一次她爸看到了就說這沒必要,讓她不必遵守。

當時作為國小生的她,本來是對老師言聽計從的,這次有老爸撐腰,就逆反了一次。

第二天老師檢查作業時提出質問,她回答說是爸爸允許的。在跟爸爸確認後,老師只好由著她了。

嚐到了第一次反叛的樂趣,此後她就漸漸地不把老師說的話當回事了,以至於到後來數學一直學得不太好。

我覺得,國小生的“向師性”有利於在校學習;即使學校的做法和自己的設想有衝突,作為家長應當積極地去和教師溝通,不能在兒童面前簡單地埋怨學校和教師。

這隻會讓孩子不知所措,在二者之間為難。

每個孩子生來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家長也會刻意地根據自己孩子的個性來教育,但在學校,不可能為每個孩子量身打造不同的教育方式,只能是採取整齊劃一的步驟。

至於孩子的個性成長,只能通過不同的家庭教育來彌補。在個性和共性發生矛盾時,個體不妨嘗試進行適應和調整。因為,孩子早晚要融入社會,融入集體,要學會在各種集體環境裡成長。

實際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原本就是圓規的兩隻腳,共同配合,才能畫好孩子成長的這個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