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心理

當前位置 /首頁/早教/行為心理/列表

與寶寶吵架該如何和好

寶寶是調皮的,有時候寶寶過於頑皮讓父母大動肝火,孩子也吵鬧不已。但事後,孩子總會把責任歸咎於自己身上,對成人有很多的不理解。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和孩子重歸於好呢?

與寶寶吵架該如何和好

  要跟自己和好

父母在意識到自己管教失控後的第一個念頭通常是“自責”。家長往往一心一意“哄”孩子,很少反思,以至於下次同樣被衝動的情緒衝昏頭腦,陷入惡性迴圈。

建議家長原諒自己,跟自己和好,之後才可能用放鬆的心情與建設性的方式,和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比如你發現自己將要爆發時,先離開現場冷靜一下,或者喝一杯水給自己一些緩衝的時間。也可在心中默唸“冷靜冷靜”,以整理情緒。

 向孩子坦承錯誤

其實,只要我們示弱,孩子是很容易原諒我們的。家長不妨蹲下來跟孩子解釋剛才自己為什麼發脾氣了,請求他原諒自己的一時衝動,讓他知道你的情緒已經平復了,而且無論如何你都是愛他的。比如,你可以這樣說:“媽媽很抱歉,剛剛有沒有嚇到你?現在心情還好嗎?”鼓勵孩子將心裡的感受說出來,以防憋在心裡留下陰影。

  告訴孩子你學到的經驗

家長對孩子發脾氣往往只是很籠統地罵孩子“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其實,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所以,在請求孩子原諒的時候,不妨跟孩子解釋你這次反思學到的經驗:“媽媽再怎麼生氣、傷心,也不應該那樣說話。如果媽媽下次說:"我很生氣,因為你跟我說你要上床去睡覺,卻還在玩玩具,我有受騙的感覺。"這樣講,你會不會了解呢?”如此一來,孩子下次便更容易懂得你的意思。

  主動出擊

孩子喜歡被尊重的感覺。如果孩子確實屢教不改,而你對此又很生氣的話,不妨主動出擊,向孩子保證自己下次不再隨便發脾氣,但是要詢問孩子:“相同的錯誤再次發生,你想媽媽怎麼做?”

  下次讓孩子主動提醒你

經過這次事件,你可以和寶寶來個小約定:“下次媽媽再發脾氣的時候,你主動提醒媽媽"不要生氣",好不好?”這樣的方法既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避免發生傷害事件,又能讓孩子意識到媽媽會生氣,自己是不是做錯事了。

  回到事情的原點

  就事論事

孩子對於你剛才的情緒失控表示理解了,但為了避免同樣的應激事件再次發生,家長就應該針對這件事,好好給他上上教育課,提醒孩子下次不要再犯錯了。比如:“剛剛媽媽叫你吃飯收玩具時,你說的跟做的不一樣。如果再一次,你想想自己怎麼做,才不會讓媽媽覺得你在騙我呢?”然後和孩子一起討論這件事怎麼解決,孩子就會懂得下次該怎樣做。

  謝謝孩子的原諒

跟孩子和好的最後一步,不忘謝謝孩子的原諒,你可以和孩子鉤鉤指頭,約定彼此生氣時的表達方式不能傷害自己和別人,不隨便發脾氣,而是要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心情及想法。

寶寶到了4個月,就可以開始新增輔食。輔食一般從麵糊、泥狀物開始新增。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輔食也要跟著變化,食物的型別會影響寶寶的咀嚼和頜面的發育喔。

4—8個月的寶寶,因為剛剛學習吞嚥動作,所以輔食要以糊狀、泥狀和半固體狀為最佳,如米粉糊、雞蛋黃等。6個月後可適當增加一些顆粒狀食品,以培養寶寶的咀嚼能力。

8—12個月的寶寶進入了旺盛的牙齒生長期,這時候可做一些爛麵條、肉末蔬菜粥、烤麵包片等,並逐漸增加食物的體積,由細變粗,由小變大,而不是一味地將食物剁碎、研磨。這樣,不但能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還可以幫助他們在飯間進行磨牙動作,促進牙齒髮育。

12個月後,軟飯、餃子、餛飩、細加工的蔬菜和肉類都可以幫助寶寶鞏固咀嚼功能的發育。這個時期,牙齒越來越多,寶寶的咀嚼、吞嚥動作更加協調,慢慢地還能學會“初級”的吃飯工序,如用牙齒將粗、硬的食物咬磨細碎。這些動作能鍛鍊舌頭及整個頜面部的肌肉,為寶寶日後語音發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2歲以後,寶寶的牙齒髮育已經成形,食物的軟硬、粗細程度基本上就可以和成人一致了,不必刻意為他們開小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