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案

當前位置 /首頁/早教/學前教案/列表

承認孩子的情緒有那麼難嗎?

大人好像覺得孩子哭了就是丟了自己的臉了。為什麼大人有情緒的時候就可以哭?小孩子不可以。為什麼對孩子來說是重要的事,大人覺得是小事?正如孩子並不會覺得被裁員有什麼可悲傷的,同學聚會回來之後為什麼會情緒低落,去KTV裡唱歌有什麼可哭的。

有些父母不允許孩子害怕,比如害怕打雷,媽媽會說,那有什麼好怕的,你在屋子裡。可是當我們大人自己看了恐怖片之後,也會莫名地害怕。本來就沒有什麼可怕的,為什麼我們要害怕呢?

我們否定著孩子的一切“負面”情緒,害羞,傷心,憤怒,失望,焦慮等等。

承認孩子的情緒有那麼難嗎?

假如,假如我們是孩子,別人搶了你心愛的玩具,你感到無能為力,會不會哭。

假如我們是孩子,被別的孩子撞倒在地了,當媽媽說“沒關係,哭什麼哭,就一點小傷”時,你會是什麼感受。

假如我們是孩子,考試沒有達到理想成績之後,我們想要的不是父母所說的“下次考好點就行了”,我們需要的是父母理解我們失落的情緒,不是講道理式的鼓勵。

假如我們是孩子,當打完籃球,興奮地向老爸談起這次打球的過程時,老爸說:“嗯,挺好,打籃球挺鍛鍊意志力的”,這時你會不會想,以後這種事情還是不要跟他說了。大好的一次增進父子感情的機會,就這麼被浪費了。

承認孩子的情緒有那麼難嗎? 第2張

父母和孩子說話,不在一個點上的多。人們可憐的共情能力。家長們作為大人,安慰失戀的朋友都安慰不到點上,更別對孩子情緒的體察了。

共情力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理解和感受他人情感,也就是感同身受,再一個就是對這種情緒做出反應,給予共情迴應。第一點很多人比較容易做到,但第二點就不那麼容易了。明知道孩子摔了一跤之後特別疼,卻只會安慰孩子“沒事,沒事。”而不會共情地說,“我們寶寶一定摔的很疼吧。”

如果媽媽同情孩子的感受,就會無意中向孩子傳達這樣的資訊:你的感受是正當的,這能夠使孩子激動的情緒很快平息下來。媽媽總是想安慰孩子,讓孩子擺脫負面情緒的干擾,但她卻不瞭解,只有孩子的情緒得到認可之後,他才會聽進所有安慰的話。

承認他受傷了,很沮喪,或者生氣——這能奇蹟般地撫平傷痛。感受到被理解是具有強大力量的事。

認可能止住孩子的眼淚,平息孩子的怒氣,甚至能避免讓孩子哭和生氣。認可並不是同意和容忍孩子的任何行為,而是認可行為背後的感受。

同情就像一把充滿魔力的鑰匙,它能開啟孩子的心扉,使孩子容易接受安慰和指導。所以在孩子出現壞情緒時,在你試圖安慰他,或給他提出擺脫壞情緒的建議之前,請先認同他的情緒,並對他的遭遇表示同情。

當孩子在向媽媽表達負面情緒時,不要很快地就對孩子的情緒做出反應。如果太快了,孩子就會極力地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做辯解。而當孩子在向你傾訴的時候,不要試圖說服孩子,只需要用面部表情或簡單的語言,如“哦……”“嗯……”“這樣呀……”來告訴孩子:我在用心聽你講話,孩子可以用幾秒鐘的時間來整理自己的感受,這樣孩子才有可能做好接受你建議的準備。

實際上情緒沒有好壞之分。通常被認為是“怕”的負面情緒,在孩子小的時候非常重要。事實上,家長們時時地在為孩子提供著這種“怕”的感受。比如說“快睡覺吧,要不然大灰狼來了。”暈,睡覺和大灰狼有什麼關係?再比如,“不要摸那個插座,小心電著手。”“不要到處亂跑,小心車撞到。”好可怕呀。孩子們的安全意識,就是建立在這種有所畏懼“怕”的基礎之上。

負面情緒其實是平衡精神健康重要的一環,也是生物與生俱來的特徵。積極情緒能激發人的創造力、適應能力和自信心等,但消極情緒會讓人精力集中、冷靜思考、更加謹慎。

那麼問題來了,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或者是當孩子向我們表達各種情緒,不論正面或負面時,我們首先要和孩子共情,也就是認可孩子的感覺。

具體的做法就是,說出孩子的感受。“你今天看起來很開心呀。”但是,除非你對孩子的感覺確定無疑,別隨便說出他們的感受。比起斷然使用“驚訝”“生氣”等詞語,使用“焦慮”或者“心煩”這樣的詞要安全的多。有疑問時,你可以問“毛毛不讓你用他的積木是不是讓你生氣了。”“狗的叫聲讓你害怕了還是僅僅讓你嚇了一跳。”

當孩子對你說別的孩子撞到他了,但是他的媽媽認為顯然那並不要緊,他可能會下意識地說:“他並不是有意的,沒關係。”做媽媽的要嘗試在做出這種反應前控制住自己,並且不要用自己的觀點來判斷孩子的處境。“你被撞疼了嗎?你和毛毛撞到了一起了?哎喲,真疼。”

承認孩子的情緒有那麼難嗎? 第3張

認可完孩子的情緒之後,如果孩子出現的負面情緒,你還需要:

搞清楚孩子為什麼這樣;

幫助孩子心情好起來;

啟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孩子哭如果讓父母心裡難受、煩躁不堪,往往是父母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內心積鬱了許多負能量,沒有得到宣洩的機會。孩子負面情緒的爆發,會觸及父母內心的同類情緒,潛意識裡因為擔心自己失控,所以也不允許孩子發洩。所以,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如果自己的情緒失控了,就需要內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