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案

當前位置 /首頁/早教/學前教案/列表

父母該讓步,還是堅持到底?

我們繼續寶寶行為塑造的旅程。

上一篇講到用反饋促進孩子的學習,

可是生活中更多是吃喝玩睡的瑣事,

這些瑣事該如何處理和應對呢?

父母該讓步,還是堅持到底?

生活瑣事是親子衝突最大的來源,

每件小事都有可能爭執、對抗。

該如何儘可能和平處理那些衝突?

之前晴媽說過,想要化解危機時刻,

最重要的是減少危機次數。

因此本篇先講減少衝突,下一系列再講化解衝突。

今天這一篇仍然是良性塑造系列,

是行為塑造之三:有邊界的自由。


【經典說】

《魔法歲月》

父母該讓步,還是堅持到底? 第2張

一旦寶寶從被動地依賴父母轉變為積極地用身體追求自己的目標,一系列新問題便會隨之而出。

這其中大部分問題都源於寶寶與家人的利益衝突。

父母該讓步,還是堅持到底? 第3張

我們應該儘量避免陷入與寶寶的權力之爭,並且,要把“不,不”留在白天確實需要的時候才用。

如果我們能遵從兒童發展原理的指示,我們就會明白,寶寶對各種東西的主動擺弄對於他發現和熟悉自己周圍的世界絕對是必要的。

父母該讓步,還是堅持到底? 第4張

如果我們使用這種嚴厲的懲罰,孩子就會避開成人禁止他接觸的物品並失去他的好奇心,這會對他的智力發展造成嚴重的不良後果。

為了孩子智力的發展,要給孩子足夠多的機會觸碰和研究各種物品,對孩子的禁令僅限於那些可能影響家庭與危及孩子安全的行為。

父母該讓步,還是堅持到底? 第5張

這一原則也適用於處理與孩子的動作發展有關的行為需求。孩子對活動的需要像其他生理需要一樣強烈。

在學習技能的過程中,孩子基本的需求就是渴望自己的行動不受限制。

顯然,出於對孩子安全的考慮,很多時候我們都要對缺乏判斷能力的孩子做一些限制。

父母該讓步,還是堅持到底? 第6張

另一方面,如果因為自己過度擔憂,或者因為孩子的行為對我們而言是個大麻煩而限制孩子大部分的活動,他一定會感受到我們的焦慮,自信心會因此備受打擊。

對寶寶的活動限制過多會導致他易怒、發脾氣、與家人發生衝突,為了解決衝突往往需要花費更多時間。

【晴媽說】

幾乎所有父母都經歷過與孩子的衝突,

孩子任意妄為,孩子不服管教。

作為開明高知的新一代父母,

我們都知道應該溫和,不應該暴躁,

然而真正遇事,往往和忍耐力作鬥爭。

父母該讓步,還是堅持到底? 第7張

那麼到底如何設定管束的邊界?

何時應該忍耐,何時可以發飆?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的處理是:

剛開始時溫柔,忍無可忍時發飆;

或者剛開始時堅定,孩子哭了就妥協。

結果就是:每件事都要在剛柔間切換。

父母該讓步,還是堅持到底? 第8張

於是帶來了顯著的問題:

到底何時該讓步、該不該讓步?

其實這是一個偽問題,

原因是並沒有區分事情的性質。

實際上,父母對一件事的剛與柔,

應取決於事情性質,而非孩子的反應。

界限不應在事情內部,而在事情之間:

一部分事情堅決,另一部分事情柔和。

父母該讓步,還是堅持到底? 第9張

這樣就使得問題變得簡單:

處理態度不需要中途糾結和變卦。

一部分事情無論如何不能妥協,

另一部分從一開始就可以溫和。

那該區分界定各種事情呢?

對這一點,可以想想全世界少年人都愛的《麥田裡的守望者》。

為什麼大家喜歡麥田裡的守望者?

因為它代表了所有孩子的心聲:

最大可能的自由,邊界安全的防護。

父母該讓步,還是堅持到底? 第10張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這個意象?

因為每個人都最珍視自我,

自由能擴大自我,邊界能保護自我。

所以剛與柔的區分在於邊界與內部:

邊界不能跨越,內部可以靈活而自由。

父母的煩惱很多時候源於自我設限,

太多事情設定規矩、命令和禁止,

而孩子多數不會欣然接受。

其實邊界之內,為什麼不能給予自由?

父母該讓步,還是堅持到底? 第11張

那到底哪些事情是邊界和底線呢?

每個父母的性情和在意的事情不同,

邊界設定列表會有所差別。

普遍在意的包括:安全、清潔、公德,

還有各種時間緊急的臨時事件。

此外每個父母可以有自己獨特的在意。

但不管怎麼樣,有一條原則是確定的,

邊界的定義就是薄的、不可移動的,

設定得太多,無異於世界充滿障礙。

父母該讓步,還是堅持到底? 第12張

邊界的範圍與父母的處理方式,

影響到孩子對世界執行方式的感知。

對年幼的寶寶來說,吃穿睡玩的模式,

不如對這個世界的感知影響深遠。

誰到了大學還按照幼年方式飲食?

但是很多人一輩子都效仿父母的焦慮。

世界本質上是自由的,並沒有很多牆,

我們完全可以在邊界內,盡情奔跑。

成年人的不少焦慮和強迫,

源於心中比他人多了種種無形的牆。

父母該讓步,還是堅持到底? 第13張

至於邊界上的規矩如何樹立,

可以應用上一篇講的反饋原理。

通過行為截止,告訴孩子對和錯,

“不可以”就是反饋,無需額外懲罰。

行為截止可以告訴孩子足夠多資訊。

這個過程需要給孩子很多時間,

可以類比於教算術,不可能一次成功。

父母發怒往往因為孩子反覆出錯,

但這不是品質問題,而是需要時間來學習。

父母該讓步,還是堅持到底? 第14張

總之,父母無需時時刻刻與孩子鬥爭。

這是他的人生。他才是真正主角。

對於邊界內的事情,儘量給孩子自由,

世界是他的樂園,他有權決定行動。

這樣是不是太溺愛了?需要每件事都聽孩子決定嗎?

當然不是,邊界內的事情,父母也有很多發言權,

孩子還太小,很多事情沒有明智判斷,還是需要父母的決斷。

那該如何給予自由,又不一切縱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