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案

當前位置 /首頁/早教/學前教案/列表

你不完美的地方,恰是孩子成長的空間!

知乎上有個問題:“學心理學的人養小孩會有什麼不同嗎?” 有個點贊數極高的回答,其內容幾乎如同一本縮簡版的發展心理學書籍,從認知發展講到依戀理論再到社會學習等等,答案很科學,但總有點專家訪談般的遠遠距離感。

與我相熟的一位心理學老師告訴我,很多心理學家的孩子依然會有心理問題。

心理學家們幾乎能夠感知、預料到孩子在各個階段所有可能會遇到、會出現的問題。為了保護孩子,他們中的很多人會提前把問題圍堵、遮蔽,不給這些問題暴露和發生的機會,而這種做法所導致的結果其實是很不樂觀的。

很多初為父母的年輕人、甚至是一些準爸爸、準媽媽,都曾經焦慮自己能不能把最好的愛給到孩子。自己的不完美、自己童年的際遇和感受,自己與父母的關係等等,都有可能讓我們在育兒這件事情上缺乏自信和勇氣。

事實上,只要大方向沒有偏離,巨集觀層面的育兒觀沒有問題,你不完美的地方,恰好是孩子成長的空間;你能給出的那一部分愛,就是最好的愛!關於育兒,最重要的是用“心”去愛,而不是用“腦”去教。

不是親子、夫妻關係才是家庭關係的核心

◆ ◆ ◆

小時候,大人們熱衷於向小孩提一個問題:“你更愛爸爸還是媽媽呀?” 其實,孩子肯定是都愛的。過去總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而事實上孩子對父母的愛才更是無條件的。

對於無條件地愛著爸爸和媽媽的孩子來說,糟糕的夫妻關係不僅會讓他常常處於兩難的境地,對他幼小敏感的心靈更是容易造成傷害。而融洽的夫妻關係,會是最好的愛的教育。換句話說,如果孩子長大以後要去愛,至少他需要感受過或者看到過愛是什麼樣子。

你不完美的地方,恰是孩子成長的空間!

家庭關係的核心是夫妻關係,不是親子關係。

現在的國產家庭劇裡經常會出現一種現象,就是親子關係的優先順序高於夫妻關係。家庭裡的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儒家傳統的影響,實則非常不利於家庭和諧。人與人之間界限的錯位,困難和理想一同捆綁,獨立人格遙不可及。

有時明知前面有坑,也得看著孩子跳進去

◆ ◆ ◆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世界上最艱難的愛,因為我們愛他們的目的,是為了讓子女離開我們,去追求自己獨立自主的生活。

我對於自由的理解有兩個層次:1、有大樣本的資料表明,童年時期感受到的安全感越強,長大以後探索冒險的勇氣越足。人類和小白鼠均適用。2、不要剝奪孩子犯錯的自由,這點很難。有的時候,前面就是有坑,你也得看著他跳進去。你能做的就是在他受挫後給予安撫和包容,並鼓勵他重新上路。所有的彎路都是必經之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

別忘了我們曾經也是孩子

◆ ◆ ◆

去年冬天北京連續霧霾,有一次教委通知學校放假幾天,結果假期的最後一天天轉晴了,單位的家長們都在抱怨說這麼好的天氣,孩子都呆家裡沒去上學,簡直痛心疾首……而在我們還是國小生的時候,不也是整天盼著來點兒狂風暴雪,這樣就不用去上學了。

人長大以後很容易就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了。所以,試著真心真意地換位思考,保護好孩子的善良、求知慾和興趣,這些東西都非常珍貴,又極其脆弱。

不要過早向孩子還原社會的殘酷

◆ ◆ ◆

網文《不過早向孩子還原社會殘酷》中有一段話:

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困難,比克服困難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克服困難的動機。只要內心的火焰沒有熄滅,哪怕寒風再凜烈,活著也是一件溫暖的事情。我們對孩子幼年乃至童年教育所要做的,就是點燃孩子內心的火焰。教他們愛,教他們人生的美好,教他們希望,教他們世上各種知識的有趣。當他們擁有了對生命發自內心的熱愛之後,再殘酷的社會,也打不垮他們。

我特別喜歡伯利克里在雅典陣亡將士葬禮上的演說:“我們不花費時間來訓練自己忍受那些尚未到來的痛苦,但是當我們真的遇到痛苦的時候,我們表現出我們自己正和那些經常受到嚴格訓練的人一樣勇敢。”

放下執念,和孩子一起成長

◆ ◆ ◆

過去的中國家長都有一個心魔,孩子一玩得開心了,就擔心孩子會玩上癮會把心玩野,總想著怎麼讓覺收心。

美國兒科學會明確指出,自由玩耍和遊戲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需。“所有孩子都應該得到充足、無拘無束、獨立自主、拒絕螢幕的遊戲時間,以提高他們的創造力、反思力及緩解壓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