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

當前位置 /首頁/早教/優秀作文/列表

關於寒衣節的作文800字

寒衣節是我國傳統祭祀節日之一,是在每年的農曆十月七年級,你知道了它的來歷嗎?下面整理了關於寒衣節的作文800字範文,歡迎參考閱讀。

關於寒衣節的作文800字(第一篇)

十月七年級,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漢族民間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七年級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七年級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七年級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七年級,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七年級,又稱為“燒衣節”。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因先秦的迎冬禮儀脫胎而成

據《禮記·月令》記,農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為國捐軀者,並撫卹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死去的人怎麼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當是題中應有之義,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不過這種觀點只能停留在推論上,因為有關漢族民間於十月七年級"燒獻""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記載,直到宋代才出現於文人的風土記述中,如果說寒衣節是先秦時就形成的,那就很難對這麼長一段時間內的記錄空白作出合理解釋。所以,也有人推斷寒衣節俗的形成不會早於宋代。

朱元璋“授衣”傳說

農曆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穀收穫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 ·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七年級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還在加衣避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遊子,以示牽掛和關懷。

關於寒衣節的作文800字

關於寒衣節的作文800字(第二篇)

孟姜女哭倒長城的傳說廣為流傳,但是她為什麼不遠千里要去長城尋夫呢?據說秦時孟姜女的丈夫範杞良被抓去修築北疆長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築城牆裡。孟姜女悲憤交加,向長城晝夜痛哭,終於感天動地,哭倒長城,露出丈夫屍骨。孟姜女哭倒長城八百里後,與秦始皇面對面地抗爭,為夫報仇、替己出氣,最後懷抱丈夫遺骨,縱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剎那,海上波濤澎湃,緩緩拱起兩方礁石。據說海上姜女墳,海潮再大也不曾沒頂。由於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長城內外便將農曆十月七年級這天,稱作“寒衣節”。“十月七年級燒寒衣” 千百年來,這段忠貞愛情故事廣為流傳。如今寒衣節也成為北方憑弔已故親人的風俗。

有一種說法是說十月七年級燒寒衣是商人的伎倆,這個聰明的商人是誰呢?據說是造紙術發明人的蔡倫的大嫂。故事大概是這樣的:蔡倫大嫂芳名慧娘,她看見蔡倫造紙有利可圖便叫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學習造紙,但是她丈夫不是那塊料。學了點皮毛就張羅著自己開了造紙店,結果紙質低劣無人問津。夫妻二人對著一大堆的廢紙發愁,怎麼辦才賣的出去呢?慧娘還真對得起“慧”字靈機一動就想到了好辦法。

一天深夜,驚天動地的鬼哭聲衝出了蔡家大院。鄰居們嚇得不輕,次日一早,趕緊跑過來探問究竟,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見當屋一口棺材,蔡莫一邊哭訴,一邊燒紙。燒著燒著,棺材裡忽然傳出了響聲,慧孃的聲音在裡面叫道:“開門!快開門!我回來了!”眾人呆若木雞,好半天才回過神兒來,上前打開了棺蓋。只見一個女人跳出棺來,可不是慧娘是誰?那慧娘搖頭晃腦,高聲唱道:“陽間錢路通四海,紙在陰間是錢財,不是丈夫把錢燒,誰肯放我回家來!”她告訴眾人,她死後到了陰間,閻王發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紙錢買通了眾小鬼,小鬼們都爭著替她推磨——有錢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錢賄賂閻王,閻王就放她回來了。蔡莫裝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樣子,說:“我沒給你送錢啊!”慧娘指著燃燒的紙堆說:“那就是錢!在陰間,全靠這玩意兒換吃換喝。”蔡莫一聽,馬上又抱了兩捆紙來燒,說是讓陰間的爹孃少受點苦。

夫妻倆合演的這一齣戲,讓鄰居們上了大當!眾人見紙錢竟有讓人死而復生的妙用,紛紛掏錢買紙去燒。一傳十,十傳百,不出幾天,蔡莫家囤積的紙張就賣光了。由於慧娘“還陽”的那天是十月七年級,後世的人們便都在這天上墳燒紙,祭奠死者。

關於寒衣節的作文800字 第2張

關於寒衣節的作文800字(第三篇)

“十月城隍又出巡,旌旗蔽日少風塵。可嘆多少如花女,扮作披枷戴鎖人。”這首宋朝的竹枝詞,寫的是古代農曆十月一日,俗語稱作“開鬼門”,傳說在陰曹地府被禁錮的鬼魂全“解放”了(來年清明節才重回墓田),在這天都要在各自的墳墓收取親人送來的棉衣和“錢糧”,所以又稱為“寒衣節”。縣城的百姓要抬著“城隍爺”出巡遊走,查勘民間的善惡和懲辦囚禁邪魔惡道(那些村姑、少婦扮作陰間遭鎮壓的鬼魂)。

農曆十月一是舊時“三冥節”(清明節、上元節、寒衣節)之一。此時冷風蕭瑟、草木凋零。早先,章丘、歷城、鄒平一帶的農家都用彩紙裁剪衣褲、冠履,準備豐盛的供品,由家長帶領兒孫到祖先的墓田焚燒、祭祀。

儒家歷來信奉“忠厚傳家、詩書繼世”。過去鄉間民風淳樸,孝道世代相傳,“寒衣節”祭拜祖先要遵照前輩的制禮定俗,以追思先祖、啟迪後人,從而保家命綿長,孝道不衰。

古代祭掃墳墓分為墓祭、堂祭和家祭多種。禮儀活動都有完備的程式。上墳祭拜時要求“心必誠”,前三日便禁酒持齋;二要“行必敬”,進入墳地時言行舉止要穩重、肅穆,禮儀過程如經歷一次聖潔的洗禮。

墓祭。家長帶領闔家老幼進入墓地須先整衣、肅容、心懷敬意,切勿喧譁嬉鬧;走近墳墓要先薅草拋石、清理地面,並在墓前畫一圓圈,墳墓方向留一缺口;敬獻供品要先主(麵食)再副(肉菜),後襬置酒水;焚燒香紙時稱為“發錢糧”“送寒衣”,家長要輕聲呼喚先祖,告知晚輩為他祭拜來了;點燃香紙後家人要集體跪拜行禮,同哭三聲,表達哀思和懷念之情;接著闔家要在墳前圍圈團坐,分食前輩之餘(祭品),共享先人之蔭,再敘祖宗之恩;最後,老幼一起向墳墓添土、修出墳頭;末了,闔家面墓肅立三鞠躬,再退後三步,凝目仰望以示尊重之意,隨後由家長領眾緩緩告離墳地。

廟祭,即遭遇雨雪天氣道路泥濘不便出行時,便在祠堂裡擺供設祭,同宗本族相聚共祭,由莊頭或族長主持禮儀,程式結束後,由族長召集族人磋商族內大事,重申村規族法。最後一項為會餐進食,以同餐共飲來享受祖宗福分,這也是聚族連宗的一種方式。

如若家長患病生恙,行動不便,可設家祭。首先要“設位”,即在庭院中或堂屋內,在先祖畫像或牌位前置酒設供。家長居中,晚輩分列兩邊,男左女右,又稱“站位”;家長先對先祖說話,寒衣節了,晚輩已備下供品,請回家享用,此稱“告祖”;下一項為“行禮”,按男女老幼分別依次施叩首禮或鞠躬禮;下一項為“食餘”,長幼分享祖先用過的酒菜,此時要虔誠、莊重,然後由家長講述先人在世耕讀創業的功績……

華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婚喪嫁娶、喜添人丁,分戶喬遷,祭祀先人,各自都有相應完備的程式。絕不是“文革”時所批判、摒棄的所謂“四舊”“迷信”,而是先祖前輩留下的大智慧。寒衣節也是如此,讓後...

關於寒衣節的作文800字 第3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