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寶典

當前位置 /首頁/早教/育兒寶典/列表

母親捂死5歲女:合格父母如何應對孩子的小叛逆

三歲的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這個時候也恰恰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面對這個叛逆期家長們往往拿“不聽話、任性”來形容孩子這個時段的行為,到底是孩子任性還是家庭教育有弊端,且看《母親捂死5歲女:合格父母如何應對孩子的小叛逆》。

母親捂死5歲女:合格父母如何應對孩子的小叛逆

母親捂死5歲女:合格父母如何應對孩子的小叛逆

三歲的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這個時候也恰恰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面對這個叛逆期家長們往往拿“不聽話、任性”來形容孩子這個時段的行為,到底是孩子任性還是家庭教育有弊端,且看《母親捂死5歲女:合格父母如何應對孩子的小叛逆》。

如果孩子偶爾淘氣,不聽大人的話,父母往往不以為然;如果孩子經常不聽話,管不住,父母就會深感頭疼。“不幸”的是,許多父母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的增長,孩子不聽話的行為愈來愈嚴重,而且在父母不斷嘮叨下,孩子甚至產生了叛逆的心理,不管父母說什麼,也不管對自己有多大好處,一律是先否定再說。

奇怪的是,每當父母把孩子如何頑固執拗的表現告訴幼兒園的老師,老師卻很可能不認同;父母告訴其他和孩子接觸過的熟人時,他們往往也會表示詫異:“你的孩子挺好的呀!沒有你說的那麼搗亂啊!”當父母聽到別人這樣說時,真是既欣慰又困惑。

已經上幼兒園麗麗就是這樣,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麗麗熱情、愛學習、容易相處、樂意照老師的要求做,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可是在家裡,麗麗總是鬧彆扭,特別是對爸爸說的話,她一般都要反對一下,讓爸爸老大不痛快。同一個孩子,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評價,是孩子在父母和別人面前的表現真的有那麼大的不同,還是另有原因呢?

孩子為什麼說“不幾年前,曾有一所國小做了一項“對爸爸媽媽哪些地方不夠滿意”的調查,調查結果發表在《少年兒童研究》雜誌上。統計顯示,孩子對爸媽不夠滿意的地方有58項之多,比如:動不動就發脾氣;不瞭解我的心;要求太嚴,標準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見;說話不算數;當我想做自己的事時,他們總不讓;總在罵我的時候誇獎別人等等。

看了國小生們對自己爸媽的不滿意,你有什麼想法?第一,這是對國小生做的調查,與我這個幼兒家長何干;第二,就算有對上號的地方,恐怕你也不願意把這樣地父母形象何自己連線在一起。但是,靜下來想一想,我們做父母的都不是完人,上述孩子的不滿意,在我們身上多少會有體現。別以為孩子還小,什麼也不懂,其實,孩子雖然嘴上沒說,但這些不滿意已經在他的心理了,並且已反應在行為上。的確,孩子的這些不滿意都可能成為向父母說“不”的理由。
 

成人沒有以身作則

當孩子出現一些問題時,以往我們總是要問上一句“這孩子是怎麼了?”習慣從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實,有許多問題的產生根源是父母。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弊端所致。

對孩子要求嚴格,卻對自己要求鬆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願聽他們的話嗎?即使爸媽說的條條是理,孩子依然不肯服從,孩子愈大,這種現象愈明顯。比如,麗麗的爸爸就有這個問題,他不讓麗麗在看電視時吃東西,可是自己卻經常如此。麗麗有好幾次忍不住給爸爸提意見,結果逢他看的高興時,他就說下一次一定改;逢到他看的不高興時,他不但不聽,還發脾氣,擺出家長的架子壓人。起初,麗麗只是在這個問題上不服,漸漸地,這種不滿就擴散開來,爸爸說的話都不願意聽,麗麗的叛逆心理愈來愈嚴重。
 

把孩子當小小孩對待

再有一些父母無視孩子地成長,總是把孩子當小小孩子對待,這也不讓做,那也不讓做,這是造成孩子產生叛逆心理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比如,在幼兒園裡老師經常教育小朋友“自己地事情自己做”,麗麗聽了以後特別想做點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一天,麗麗提出晚飯後自己洗自己的碗。可是媽媽左思右想一番,還是以“萬一碗摔碎了怎麼辦?”“碎片刺破手怎麼辦?”等理由拒絕了她。沒有做成事情,麗麗可不高興了,睡覺時故意不肯上自己的小床,很晚了還賴在爸媽的大床上,惹的爸爸想要處罰她。

第二天晚上,麗麗一家到小姨家做客,晚飯後麗麗又提起洗碗的事,媽媽再次重複昨天的理由,沒想到小姨卻爽快的說:“想自己洗碗是好事啊!夠不著水龍頭,我給你墊個小凳子,萬一碗摔壞了也沒關係,小姨再買新的。”小姨話剛說完,麗麗就興奮的大叫起來:“謝謝小姨。”接著,馬上就去洗碗,而且洗的非常認真、仔細。
 

孩子都是好孩子

可見,父母確實要反過來想一想:自己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難道孩子天生就是一個不聽話、愛搗亂的孩子嗎?孩子真的想做一個處處和爸媽作對的人嗎?其實應該說,孩子都是好孩子,而父母未必都是好家長。

換個角度來說,父母喜歡乖孩子的真實理由是什麼?我們不喜歡孩子和自己作對的目的何在?其實說穿了,還不是為了自己省心、省力吧!以這樣的心態對待自我意識萌發,獨立性、自主性正蓬勃發展的孩子,是否有點太自私、也太短視了呢?

 

母親捂死5歲女:合格父母如何應對孩子的小叛逆

三歲是孩子人生第一個叛逆期

孩子到了十五六歲就開始進入青春叛逆期了,其實,這是孩子的第二叛逆期。當孩子3歲左右,他們便開始有了“我”的意識,並進入了人生第一個叛逆期。
 

 我的孩子很任性很霸道

範爸爸有一個攻擊型的兒子。兒子今年剛滿三週歲,很聰明,能背很多唐詩宋詞。然而,範爸爸也有自己的擔憂,因為越來越多的小事讓他覺得,兒子是一個“按著自己思路來,全然不顧旁人感受”的人。有一次,範爸爸帶兒子去玩旋轉飛機,兒子吵著要另外一個小朋友陪著他玩,那個小朋友不能滿足他的想法,他就開始哭鬧,最後奶奶陪著兒子玩了一會。兒子還沒玩夠,又開始哭鬧起來,範爸爸沒辦法,只能把兒子從公園裡帶走。

除了跟家人在一起時表現得很任性之外,在幼兒園裡,兒子表現得也很霸道。放學之後,兒子會聯合好朋友佔著幼兒園裡的滑梯,不讓別人玩。更讓範爸爸沒有想到的是,兒子甚至在幼兒園搶別的小朋友的湯匙,結果劃破了人家的臉,範媽媽不得不到幼兒園去處理這些事情。

範爸爸說,兒子不管別人喜歡不喜歡,都會要求別人來滿足自己。現在幼兒園老師對兒子還不錯,因為他長得虎頭虎腦,很可愛又聰明。但是範爸爸擔心,這樣下去,兒子會不會越來越不招人喜歡?兒子長大以後,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霸道作風,對他今後的人生會不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我的孩子乖得讓人心疼

李媽媽的女兒很乖,從小就特別安靜,不喜歡鬧。李媽媽知道,女兒是內向的人,所以凡事也都幫女兒打點好,女兒也都順著她的意思,從來不會跟她對著幹。每次到單位,女兒總是默默地跟在她背後,她走到哪裡,她就跟到哪裡,不會主動跟人打招呼,表情也不像同齡孩子那麼活潑,彷彿像是一個永遠在想心事的小大人。人多的時候,她會自覺地躲到媽媽的大腿後面,從媽媽的腿邊偷偷觀察一切。

有這樣一個乖乖女兒,李媽媽自然覺得非常省心。因為在媽媽看來,女兒就是一個叫她做什麼就會去做什麼的人。當別的家長為了勸孩子吃一點飯而不辭辛勞的時候,李媽媽的女兒已經懂得給媽媽盛飯了。女兒話不多,但是心思卻很細膩,知道媽媽累了,也從不會打擾媽媽,一個人坐到一邊安安靜靜地待著。

然而,看著乖得讓人心疼的女兒,李媽媽也有自己的擔心,性格內向的女兒是不是學不會跟人打交道呢?將來在社會上會不會處於一種比較被動的地位?

  我的孩子對衣服挑三揀四

趙媽媽的女兒繼承了父母的優點,漂亮可人。每次趙媽媽帶女兒出門,一路上,小區裡認識不認識的鄰居都會誇讚:妞妞好漂亮噢。妞妞像個小明星。這個小女孩真好看呀……也許總被大人誇獎,小小年紀的妞妞居然有了“審美”眼光,她對媽媽買的衣服總會挑三揀四。到了後來,她開始拒絕穿白色和紅色的裙子,嘴裡嚷嚷著:我喜歡紫色和藍色的裙子,不喜歡白色和紅色的裙子。如果趙媽媽硬給她穿上,她就會哭著脫下來。

趙媽媽鬱悶地說,女兒才三歲,就開始對衣服挑三揀四,今後長大了怎麼辦呀?
 

三歲是孩子人生第一個叛逆期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3歲左右是一個人心理髮展的關鍵轉折期、分水嶺,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這一階段是決定人格力量強弱的基石。基於這個人生黃金期的重要性,家長可多關注以下幾方面的教育:
 

三歲左右的孩子,有了“我”的意識

孩子長到三歲左右的年齡,他們的自我主張願望增強,也就是有了“我”、“我的”這樣的自我表現和自我發展意識。引導得好,孩子會表現得好。比如:孩子做出一個行為表現後,開始有意識分辨對錯,會獨立思考我是怎麼想的,周圍的人對我的評價,爸媽對我的評價,我下一步應該怎麼做呢?通過鼓勵孩子好的想法和好的行為,孩子就會樂於向著爸媽欣賞的方向成長。

如果在這一階段沒有引導好,孩子會表現出對自己所做的行為分辨不清對錯,並用破壞性的方式處理自己的感受。比如: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事情沒有按他(她)的期望實現,孩子就會表現出任性、攻擊性行為、哭鬧等現象。
 

學習與同伴相處,處理好爭端

孩子到了兩歲以上,開始期待尋求玩伴,這是孩子人格成長環節重要的一環。處理得好,孩子會自己確認如何與小朋友相處,而且會用交換玩具、小禮物的方式來處理相處過程中出現的爭端。

處理得不好,孩子會習慣以暴力、破壞性的行為來處理自己與玩伴的爭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出現的是自我慾望的膨脹,自私自利等現象,有些孩子還會感受到一種挫敗感,轉而出現自我否定、自卑的現象。

事實是,家長們都非常關注和重視孩子在這一階段的教育,那麼在教育過程中的關鍵點是什麼呢?
 

孩子模仿能力超乎想象

三歲左右的孩子模仿能力超乎想象,家長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記下來,作為他(她)今後處理類似問題的參照版本,家長在面對問題時所表現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表現,孩子會模仿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你處事緊張、急躁、退縮,在孩子身上就能看到你的影子。有一位爸爸跟我說,原來他每逢上班開車時遭遇堵車,就會情不自禁地國罵一聲:他媽的!沒想到這句粗口被兩歲多的女兒給模仿了去。一次堵車,朋友還沒有出聲,女兒一聲稚嫩的“他媽的”嚇了他一跳,後來只要女兒在場他都會注意自己的語言文明,不敢再爆粗口。

各位家長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文明有禮貌,就要樹立榜樣的作用,好的榜樣是家長給孩子最好的人生禮物。
 

父母的引導與示範作用

我們在傳遞給孩子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的同時,還要給孩子做好引導與示範。

有時孩子聽了大人的話,可能明白了,知道了,可是他(她)做不到,如上文中的第二個孩子,表現出依賴感很強,在玩的時候總要有大人陪著她,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首先要理解和接納孩子的需求,說明這個孩子在自主性發展上需要些幫助。可選擇的方法是在爭得孩子同意的前提下,漸進地離孩子遠一些,直至孩子能獨立遊戲或與其他孩子相處。在操作中重點是讓孩子學會主動性,讓他(她)做決定、傾聽他(她)的意見,協商出孩子與家長都能接受的行動方案。

當孩子表現出積極主動時,家長有時會有些擔心,有些家長會感覺到有種失控感;如果孩子很主動要求這、要求那,父母該如何面對呢?比如孩子一定要穿紫色、藍色的衣服,其他顏色一概不穿。這樣的生活場景是經常會發生的。面對這樣的現象,我們要關注的是孩子所表現出的自主性。家長態度決定了你將如何引導孩子走向自我成長的良性發展之路。可選擇的引導方式是:你喜歡穿紫色和藍色的衣服,這很好,你能告訴爸媽你喜歡的理由嗎?如果她說紫色和藍色的衣服漂亮。你可以讓她試著穿其他顏色的衣服,帶她去見親戚朋友,親戚朋友見了小朋友一般都會誇獎漂亮,別人的肯定會糾正小女孩的任性無理,家長藉機嘗試新的可能性也就比較容易了。

上面提到的三位孩子,無論何種表現,都不能定性為有問題,孩子的表現反射出家長的教育思路。當發現孩子的表現讓我們擔憂時,第一步需要思考的是我們怎樣看待孩子,你是認為孩子有問題,還是認為孩子在成長。前者家長就會找原因,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這樣,真讓我擔心。而後者家長就會問自己,我期望我孩子進一步如何成長,怎麼辦,我接下來該做些什麼?當我們找原因時,家長會體驗到更多的挫敗感;而當家長問自己怎麼辦時,就會積極行動起來,看看能做些什麼對我們的孩子有所幫助。

我們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平時生活中就要用心的去關注孩子的成長,多多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強化,遇見孩子的缺點和不足也要及時指出,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同時也要真正做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一角色,我們相信在父母的正確的關注和指導下孩子會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