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發展

當前位置 /首頁/早教/智力發展/列表

【關於驚蟄節氣的古詩詞】關於驚蟄節氣的含義

古詩詞

1.甲戌正月十四日書所見來日驚蟄節

(宋)張元幹

老去何堪節物催,放燈中夜忽奔雷。

一聲大震龍蛇起,蚯蚓蝦蟆也出來。


2.驚蟄後雪訪徐孟堅不遇坐待甚久

(宋)曹彥約

忽忽弄明珠,紛紛擁塞酥。

都忘春老大,復作冷工夫。

甲拆遲先達,芳菲約後圖。

興來還興盡,呵手復須臾。


3.觀田家

(唐)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廩物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4.義雀行和朱評事

(唐)賈島

玄鳥雄雌俱,春雷驚蟄餘。

口銜黃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歸,嘵嘵遺眾雛。

雙雀抱仁義,哺食勞劬劬。

雛既邐迤飛,雲間聲相呼。

燕雀雖微類,感愧誠不殊。

禽賢難自彰,幸得主人書。


5.春晴泛舟

(宋)陸游

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

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闢轉鴻鈞。

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

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

【關於驚蟄節氣的古詩詞】關於驚蟄節氣的含義


含義

驚蟄,古稱“啟蟄”,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古代分驚蟄為三侯:“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驚蟄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薔薇。”。


【關於驚蟄節氣的古詩詞】關於驚蟄節氣的含義 第2張

特點

氣候特點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農家無閒。可謂左河水之“一聲霹靂醒蛇蟲,幾陣瀟瀟染紫紅。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這時,我國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還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卻利於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視了。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華北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冷驚蟄,暖春分”等。驚蟄節的風也有用來作預測後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後,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溼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溼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程序看,由於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沿長江流域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物候特徵

物候桃始華:桃,果名,花色紅,是月始開。

倉庚鳴:庚,亦作鶊,黃鸝也。《詩》所謂“有鳴倉庚”是也。

《章龜經》曰:“倉,清也;庚,新也。感春陽清新之氣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

《詩》曰“黃鳥”,齊人謂之“搏黍”,又謂之“黃袍”,僧家謂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黃,又名鵹黃,諺曰:“黃慄留黃鶯”,鶯兒皆一種也。

鷹化為鳩:鷹,蟄鳥也,鷂鸇之屬;鳩,即今之布穀。

《章龜經》曰:“仲春之時,林木茂盛,又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飢,如痴而化,故名曰鳲鳩。”

《王制》曰:“鳩化為鷹,秋時也。”此言鷹化為鳩,春時也。以生育肅殺氣盛,故鷙鳥感之而變耳。

孔氏曰:“化者,反歸舊形之謂。”故鷹化為鳩,鳩復化為鷹,如田鼠化為鴽,則鴽又化為田鼠;

若“腐草為螢”,“雉為蜃”,“爵為蛤”,皆不言化,是不再複本形者也。

【關於驚蟄節氣的古詩詞】關於驚蟄節氣的含義 第3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