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呵護

當前位置 /首頁/寶寶護理/寶寶呵護/列表

究竟如何增加孩子的“抗挫力”

所有的干擾動作都是“為了孩子”,仔細想想,其實哪一個原因不是為了自己好受一點兒?這話聽上去心裡堵得慌,可細想想卻太有道理。管住自己,別把自己變成孩子的主角。

所有的干擾動作都是“為了孩子”,仔細想想,其實哪一個原因不是為了自己好受一點兒?這話聽上去心裡堵得慌,可細想想卻太有道理。

管住自己,別把自己變成孩子的主角。

共勉。

1

從小到大,孩子難免生病,尤其是發燒最常見。

剛開始,我們會特別著急,認為孩子“病”了,要想盡辦法退燒。

然後,隨著經驗和知識的增加,我們知道,其實發燒是孩子動用自己身體的力量,和外侵病毒的一種“鬥爭反應”,它不是病,只是一種“現象”。

後來,我們又知道,發燒是孩子增加免疫力的不可替代的途徑。每一次發燒,孩子都像是經歷過一次浴血奮戰的士兵,手刃敵人,保衛自己,戰鬥力,意志力的數值都會飛躍式增長。

關於這一點的科學證明,在各種渠道能找到,我就不過多引用了。

話是這麼說。可是回到孩子發燒的現場,誰也做不到雲淡風輕。

究竟如何增加孩子的“抗挫力”

孩子平時水靈靈的大眼睛睜不開了,水嫩嫩的面板也暗淡了,跑來跑去的小調皮黏黏的趴在媽媽的身上,吃不下,睡不好。這個時候,每個家長的心都要碎了,比自己生病還要難受得多。恨不得能把這病轉到自己身上,代替那麼小的寶寶受這份罪。

如果這時,有人伸過來一個機器,告訴你:高科技研究成果,按下一個按鈕,就可以代替孩子發燒生病,完全解除孩子身上所有的痛苦。立竿見影,手到病除——而且免費。你會選擇按這個按鈕麼?

我得承認,那時候的我,一定會按這個救命的按鈕。花更多的錢也願意。

說它救命,其實是救的我的命——雖然知道發燒只是正常反應,但是作為媽媽,卻還是深深的遭受著痛苦的折磨。

所以,與其說是為了孩子,還不如說是為了我自己。

如果你也跟當時的我一樣,會選擇按下這個按鈕的話。那我們就會看到,破壞孩子自我成長能力的正確開啟方式。

是的,孩子會在每次發燒之後,以我們看得見,或者看不見的方式,增加內在的能力。而如果我們剝奪他自己經歷這個發燒的過程,就剝奪了他增加免疫力,自我修復的能力。這反而是對孩子的傷害。

2

萬幸的是,世界上並沒有這個機器,所以,我們雖然“恨不得”代替孩子承受發燒的痛苦,但是畢竟只是“恨而不得”。

可惜,除了生病之外,很多孩子幾乎沒權利親自去經歷屬於自己的問題:

學走路的時候,不小心摔倒了,還沒來得及琢磨怎麼爬起來,旁邊就有大手伸過來攙扶。同時囑咐著“你別走那麼快,看摔著!”

自己穿褲子,二分鐘沒穿上一條腿,馬上有人過來幫忙穿好,耳邊響起“這麼大了還不會穿褲子,弟弟比你小都會了”。

自己搭積木的時候,搭了好幾次都失敗了,急的坐在那裡大哭,旁邊家長會不耐煩的過來,一邊幫忙搭好積木,一邊叨嘮著:“這麼點小事,有什麼可哭的呀?你不是男子漢!”

和幼兒園小朋友打架了,家長一邊埋怨“他打你,你就打他啊!你怎麼這麼沒用?”,一邊領著孩子去找對方家長理論。

上學之後,孩子到該睡覺的時候還沒完成作業,家長心疼孩子,可能免不了幫忙完成作業,但是又覺得這樣有點“慣著孩子”,所以再加兩句“修理”一下孩子:“做事情效率太低了!你這麼拖拉,以後什麼都做不好!”

究竟如何增加孩子的“抗挫力” 第2張

假以時日。若干年後,這些家長就會成為那些追著老師要“孩子不自律,不自信,不能獨立解決問題”的解決方案的焦慮的家長們。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發飆,失控;遇到困難迴避,退縮,遇到問題馬上尋求幫助,有的稍有不順心就不做事”她們這麼說自己的孩子。

從能力上剝奪親自解決問題的機會,從心態上打擊和否定親自解決問題的信心。

在事實和意識兩個方面,把孩子的抗挫力扼殺在搖籃裡,可謂萬無一失,堪稱完美。

3

“抗挫力”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花費三十年的研究發現:在人生的挫折與困難面前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失敗的關鍵在於一個人Resilience(心理彈效能力,俗稱抗挫力)。抗挫力猶如一套個人的心理自我免疫系統,不僅保護自己免受困難與挫折的侵蝕,還能提高生命的動力,以勇氣與智慧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簡單來說,抗挫力,就是我們面對挫折的能力。

浴火重生,還是遇火焚身。這取決於我們自己。

抗挫力最近被提的很多,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自殺的情況。根據中國官方報道的資料,中國是世界兒童自殺率最高的國家。而這些自殺原因裡,絕大部分都不是真正遇到“人生絕境”,而是在面對類似“考試成績不如平時好,被老師同學誤會”這樣的情況時,孩子認為這就是“人生絕境”,無計可施,悲觀絕望所導致的。

究竟如何增加孩子的“抗挫力” 第3張

事實上,自殺只是抗挫折能力長期累積而體現出來的。

而我們每個人的家庭生活中,也是很容易受到抗挫力缺失的影響的。

一個老師告訴我,現在導致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原因,通常都是來自於孩子自身的意志和能力:

比如遇到難題就放棄,學習不肯努力,一點不開心就不去學習,習慣問別人答案而不是自己思考……等等,這正是抗挫折能力缺失的體現。

抗挫折能力分為兩部分:

1, 抵抗挫折的能力。

2, 相信自己有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時有勇氣面對挫折。

簡單來說,如果挫折是我們在森林裡面對的一隻熊的話——對,就是《荒野獵人》裡面,小李曾經面對過的那隻。

首先,我們要有足夠的體力,能夠與熊搏鬥,如果太過羸弱恐怕無法實現。也要有相應的智力,能夠讓我們能夠有機會贏過它。

但是,即使我們同時擁有體力和智力,但是我們一見到熊就嚇得屁滾尿流,也就只有任熊宰割的份。

所以,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有相信自己能夠戰勝它的信心,有與之搏鬥的勇氣。

這才有贏的可能性。

也就是說,抵抗挫折,需要有真實的能力去處理它,也要有心裡的勇氣去面對它。缺一不可。


4

抵抗挫折的能力

來自於以往獨自解決挫折的經驗;

來自於在摔倒了自己爬起來的過程中,體會自己身體的力量;

在自己穿衣服的過程中,感受四肢的協調感;

在自己搭建積木的過程中,體會力的平衡感;

在處理和小夥伴的衝突時,學習人際溝通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在辛苦的鑽研學習難題的時候,融會貫通課上所學,並且摸索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這些,不但無法通過家長的包辦代替實現,也無法通過家長的“說教,建議和指導”實現。因為那是你的經驗,不是孩子自己的。

正如小李的爸媽,也未曾教過他如何與熊搏鬥,在寒冷的時候要躲到動物的屍體中取暖一樣,他也不知道自己知道這些。但是在真正面對挫折的時候,我們會調動身體裡所有的潛能去解決。

相信自己有抵抗挫折的能力

正是以往一次次摔倒了自己爬起來,自己學會穿衣服,自己最終成功的搭建積木,自己處理和小夥伴的矛盾,自己思考學習中的難題的成功經驗,能幫助我們不斷的建立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面對人生中的下一個難題。

我們的今天,正是我們的昨天決定的。

以往的失敗會帶來明天的失敗。以往的成功,同樣。

究竟如何增加孩子的“抗挫力” 第4張

“我就是看著孩子靠自己無法成功,怕他失敗了太挫敗,所以才去幫他的呀!”

很多家長都這麼說。

比如孩子搭不好積木,急的嚎啕大哭。

這時候,如果我們去幫他快速搭好積木,孩子學到的就是遇到困難媽媽會幫我,有事找別人求助最方便。

而如果我們在幫他的時候,嘮叨著“你不行,你怎麼那麼笨,這麼點小事都做不好,就知道哭,不堅強”的話,就是在孩子對自己能力有懷疑的時候,明確清晰的告訴他:“不用懷疑,你真的做不到,你需要別人幫忙才能做到”。

如果孩子內心的自信和意志力是“根”,那麼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行為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長出來的“草”。

我們做著代替孩子解決問題的行為,說著否定他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語言,無異於“斬草除根”。

有的家長說:“有時候孩子真的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需要我們幫助。“

沒有錯,何來對?當孩子有機會去嘗試各種處理問題的方法時,他才有判斷對錯的可能。

放手讓孩子去“錯”,允許孩子用跟你不一樣的方法解決問題,你會發現,世界上“對”的標準並沒有那麼狹隘。

把孩子解決他自己問題的權利還給孩子吧。

允許他面對自己的挫折,允許他大哭,允許他哭過之後,意識到問題還要自己解決,所以擦擦眼淚,坐起來重新想辦法。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並非是一個冷血的旁觀者,而是一個堅定的支持者。

就像馬拉松跑道邊,觀眾的加油聲能夠支援運動員跑出最大潛能的好成績,但是,如果觀眾上場代替運動員跑步,這場比賽會輸,兩個人的人生也不會贏。

最後,我們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

當孩子搭不好積木急的大哭的時候,究竟為什麼要去幫他呢?

是因為心疼孩子哭?

因為聽到孩子哭就心煩?

因為不忍心孩子感受到“搭不好”的挫敗感?

因為如果自己不幫忙,會“不像個好媽媽”?

還是因為想顯示自己的全知全能?

……

彷彿,沒有一個答案是為了孩子,更多是為了緩解我們自己的焦慮。

就像我想要按下按鈕,代替孩子發燒一樣。

為了孩子,忍住滿足自己的衝動,可能是我們最需要做的事。

(本文選自作者新書《把最好的自己給孩子》)作者:樹媽馬瑞,“凱叔講故事”簽約作者,P.E.T.父母效能訓練認證講師,公眾號:溫暖紀錄者,ID:treelen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