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呵護

當前位置 /首頁/寶寶護理/寶寶呵護/列表

寶寶不吃飯到底應該怎麼辦?

讓寶寶吃飯,真的是最難為寶媽的事情之一,總想著讓寶寶多吃點兒,不吃以為生病了,吃少了以為不好吃,總之就是內心一遍又一遍,孩子你多吃點兒行不行。

讓寶寶吃飯,真的是最難為寶媽的事情之一,總想著讓寶寶多吃點兒,不吃以為生病了,吃少了以為不好吃,總之就是內心一遍又一遍,孩子你多吃點兒行不行。

強迫寶寶吃飯,寶寶心裡苦,可是寶寶說不出,以至於哇哇哇大哭收場,回頭寶媽還是心疼的不行。何苦呢?

吃飯應該變成愉悅的時光,而不是相互折磨。

所以今天就給寶媽們捋一捋心情,支支招

寶寶不吃飯到底應該怎麼辦?

接受孩子的不同

有的孩子喜歡每次吃飯吃到飽,有的孩子吃到“七分飽”,他們有高矮胖瘦的區別是很正常的。健康是一個很具有彈性的概念,胖一點、瘦一點、高一點、矮一點,在一定範圍內都可以很健康。

理解生長曲線的真正意義

生長曲線是以健康孩子的身高體重頭圍等資料制定的,注意,是健康的孩子。當孩子的發育指標低於了-2Z曲線值(大約是3th percentile),提示醫生和家長,孩子需要做一個身體檢查,看他是不是有健康問題影響到他的發育。並不是意味著孩子一定“不健康”,“不達標”。

另外,早產的寶寶,出生時便低體重的寶寶,也不能跟正常足月產的寶寶直接比較。穩定的平緩的生長髮育就是好的發育。

注意,穩定的發育曲線並不意味著沒有任何波動。沒有大起大落,通常都不是有健康問題,都是正常的發育狀態。

搭配多樣的食物

有的孩子喜歡吃肉,有的孩子喜歡吃水果,有的喜歡吃米糊,有的就喜歡喝奶。只要在一定時間範圍內,孩子吃的食物是涵蓋了適量的奶製品、蛋白質類、澱粉類、蔬菜類、水果類,都可以獲得全面的營養。不需要每餐都搭配精細,以幾天、一週為單位搭配好食物都是可以的。

你可能也需要根據孩子的個體需求和偏好,提供有側重的搭配。比如在6個月新增輔食後,純母乳餵養的寶寶就格外需要補充含鐵高的輔食,新增高鐵米糊,儘快儘早新增含鐵高的肉類和的豆製品。

簡單的輔食就可以了

孩子的輔食不需要很華麗,做法複雜,相反,很多小朋友都表現出更喜歡口味簡單,做法簡單的食物,他們還喜歡他們的小手可以掌握的東西。

提供選擇

你可以準備幾種食物,逐一餵給孩子,如果孩子都“告訴”你她不吃了,就別再餵了。

你也可以給孩子自己動手吃,一歲前的孩子會有天然的自己動手的興趣,錯過了,以後可能不再那麼感興趣自己吃,需要餵食到更大的年齡。

給孩子自己吃的時候,如果孩子已經失去吃的興趣,開始玩食物,或者在你覺得可以接受的時間內無法吃完,就收走。

次數少量多餐

WHO建議,六到八個月的寶寶,每天2-3次輔食;九個月到一歲增加到每天3-4次;一歲後可以吃家庭食物為主了,一歲到兩歲,每天應3-4次進餐,並可根據小朋友的胃口,可有1-2次營養零食(可以是小分量的蔬菜、水果、奶製品等)。

小舒想要提醒各位爸媽,小朋友吃飯的特點就是他們注意力短,一次吃不了多少,少量多餐是非常適合的模式。其實,一日三餐並不是最健康的模式,而是現代工業發展起來後為了適應工作時間而發展起來的作息,真正最健康的形式應該是,餓了的時候吃,不餓就不吃。孩子需要適應一日三餐,逐漸和其他家庭成員一起進餐,或者可以適應在幼兒園裡的餐點,但是要注意,三餐習慣需要時間來養成,另外,在保證3餐習慣的同時,並不用拘泥於只吃三餐,只是可以在非餐點的時候儘量少吃一點。

如何給輔食

不要強迫寶寶吃,等她自己張開嘴,再把勺子放在她的嘴脣之間,讓她主動吃勺子裡的食物。注意,強迫寶寶吃飯容易讓寶寶產生對吃飯的不好的情緒,也更容易發生異物阻塞氣道的危險。

飢餓的訊號

隨著時間推移,你會逐漸瞭解到寶寶願意吃輔食的,飢餓的訊號。

看你準備好她的輔食,變得興奮起來

當你把她放進高椅時,身體前傾

當你要喂她時,張開嘴

飽不感興趣或飽了的訊號

把頭轉向一邊

失去興趣或者被別的事物分心

緊閉著嘴

推開勺子

習慣逐漸養成

進餐習慣是逐漸養成的,不是一天兩天的功夫。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很多“倒退”。

很多寶寶都會不願意坐餐椅,因為他們更希望你抱著他,不願意離開懷抱。可以用兒歌或者玩具吸引注意力把他放進餐椅裡,先安撫好寶寶坐好,哭著可沒有心情吃飯。但是,吃的時候把玩具收起來,吃的過程中也不要用玩具逗玩,從一開始就要養成好的進食習慣。

偶爾孩子也會突然出現扔餐具,抗拒餐椅等。扔餐具不用太過在意,重新給他,或者直接收走餐具,把食物放在他的餐桌上。每天仍然給餐具,堅持你該做的,孩子的習慣也會回到正軌。

抗拒餐椅時有發生,如果實在在餐椅裡大哭,很情緒化,那樣是沒有辦法吃東西的,不妨就不坐了。但是每天仍然堅持嘗試讓孩子坐進去,也可以用一些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讓孩子在餐椅裡不哭,但記住,開吃飯前收走玩具,停止各種“表揚節目”。仍然是那句話,堅持做你該做的,不斷重複地嘗試,給孩子更多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