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寶寶護理/母嬰資訊/列表

調查:雲南礦改博弈

調查:雲南礦改博弈

2006年起,一場以集中解決礦山開發佈局不合理的礦產資源整合浪潮席捲全國。截至目前,雲南98.5%的礦區已完成第一輪整合,2010年確定進一步推進整合的68個礦區共減少156個礦業權,減少222個礦業權主體。“一個礦區只設置一個採礦權”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中。

然而,“礦”字背後是複雜而微妙的利益關係,資源整合不僅是礦山企業的重新洗牌,也是各方利益的重新調整分配。磨合期間,如何兼顧各方利益和多元目標,實現“和平”、和諧的整合,真正實現“利國利民”目標,是雲南礦改破解的現實問題。

回溯亂象 礦業“春秋戰國時代”

偷撿銦礦

馬關縣都龍鎮礦區,烈日灼烤,沿著蜿蜒陡峭的礦道下行,方興雲踱了一圈又一圈,已經滿頭大汗,他每天的任務就是在礦區巡邏,尋找、規勸那些揹著編織袋,挎著籮筐“撿小礦”的人。“外來偷撿礦的人好對付,一攆就走,反倒是本地的村民不好溝通。”

馬關縣是我國最大的銦礦產地,隨著銦在液晶顯示器上廣泛應用,價格不斷飆升,一度超過1000萬元/噸。2005年起,大批來自廣東、福建等地的商人湧入馬關縣開發銦礦,礦山亂採濫挖、以採代探、一證多礦、私下違法轉讓和違規承包、假借其他礦種辦證開採銦礦等現象屢禁不止。

同時,當地村民的私挖亂採現象氾濫成災,“說實話,那時我們都不太種地了,家家戶戶上山撿礦,然後用背篼背出來賣,鄉街子裡到處是擺攤收小礦的人。”據曼家寨村民回憶,當時每人每天約能賺到150元。

搶採鎢礦

都龍鎮並非個案,在麻栗坡縣也出現了相似情形,30餘平方公里的鎢礦礦山上,有礦井(洞)上千口,最多時有來自10多個省的採礦者2萬多人。“礦老闆瘋狂搶礦,一座山幾個月內就變得滿目瘡痍,所有企業沒有一家有合法的土地、林地、環保、取水等審批手續,沒有一家有尾礦庫等環保設施,髒水直接排進附近河流。”

無序開採致礦難頻發,每年逾10人死亡;森林植被、生態環境、耕地等受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據麻栗坡縣副縣長張傳德介紹,2006年該縣在鎢礦業上的地方稅收僅273萬元,而政府投在礦山治理上的費用高達600萬元。此外,全縣每年有近2/3的鎢礦通過各種非法渠道外流,近半企業連續幾年沒有上繳過一分錢稅收。

“有部分幹部參股小礦,政府這邊開會討論要整治小礦,那邊就有人給礦老闆通風報信,提醒他們掩埋裝置。”一位幹部告訴記者,為避免走漏訊息,縣政府後來開會只好暫時沒收幹部的手機。

獨闢蹊徑 麻栗坡的“民進國退”

陽光操作

“讓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常被解讀為鼓勵大型國企“跑馬圈地”的國進民退,但麻栗坡縣政府卻獨闢蹊徑。2006年,時任麻栗坡縣縣長的彭輝拿“烏紗帽”擔保:“如2007年內不能基本完成整合任務,就在2008年召開的人民代表大會上主動辭職。”

同時,該縣選擇了“先停產整頓再整合”,將所有鎢礦開採權全部上收,統一招商,只允許中標的這家企業與當地政府和企業組成的合資公司來獨家開採該縣鎢礦資源。而對於原有的採礦權公司,要麼出售資產退出該縣的鎢礦開採行業,要麼在未來成立的有獨家採礦權的公司中參股。

向社會公開招標,縣電視臺全程直播,最終,一家外省的民營企業——紫金礦業脫穎而出。

念緊箍咒

生產規模、礦區群眾利益、環保設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社會責任……合作協議中,麻栗坡縣給紫金礦業設的准入門檻達十數道,如果不達標,賠款將達千萬元。“醜話說在前,才好打交道。”紫金礦業也丟擲了一個“緊箍咒”:在合同期限內,如果麻栗坡縣政府完不成整合工作,就要賠償20多億元投資。”

整合前,麻栗坡探明鎢礦儲量5萬噸,整合後,紫金礦業投入數千萬地質勘探經費,2010年探明30萬噸鎢儲量,面對這一大利好,紫金礦業總經理闕朝陽表示對未來發展十分樂觀。據透露,紫金礦業2009年上繳利稅1000萬元,2010年這個數字增至1.3億元,今年則預計繳納2億元。

但在他看來,僅憑縣一級推進資源整合,仍顯得力量薄弱,“礦山安全生產許可證、採礦證都是省裡面發,而鎢的採礦證是國土部發,麻栗坡模式如果要作為一種經驗進行推廣的話,需要上級部門給予縣一級政府更多許可權。”

資源重組

一個礦區一個採礦權

2006年,為改變礦山企業“多、小、散”局面,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國務院下發礦業整合檔案,要求對煤、磷、銅、鉛、鋅、鎢、錫、鈦、金等15個重要礦種進行整合。

我省隨即出臺方案,明確將“重新劃分礦區範圍,科學確定開採規模,一個礦區只設置一個採礦權。”“整合後,礦業權數量原則上要減少20%以上。”

“先整治,後整合,技術水平和安全生產條件是整治重點。”省國土廳礦管處副處長何祥昆告訴記者,政府對技術水平不達標、資源浪費嚴重、環境問題突出的礦山企業給出了限期整改的“紅牌警告”,整改期滿仍達不到要求的,依法關閉。

截至目前,雲南省98.5%的礦區和100%的重點礦區已完成整合,超過國土資源部等12個部門規定的要求,2010年確定進一步推進整合的68個礦區共減少156個礦業權,減少222個礦業權主體,公告登出了854個不符合保留條件的探礦權。

變化

多方受益

通過整合,雲南礦山一直飽受非議的“大礦小開、一礦多開”和“大手大腳”開採等問題,正逐步得到解決,礦產資源利用水平明顯提高,比如蘭坪鉛鋅礦以前開發礦產主要是賣原料,一噸礦石只能賣幾百元錢,但經過加工後的電解鋅一噸可以賣1萬多元,隨著後續加工的開展,產品價值有望進一步提高。

礦山企業數量大幅度減少,開發秩序朝有序方向發展,經濟效益提高。例如,安寧縣街磷礦區的採礦權由原來的19個整合至9個,去年礦區磷礦銷售收入3.3億元,是2006年銷售收入的1.5倍。

據都龍鎮村民龍興才觀察,整合後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娛樂場所倒閉了一大批,“過去啊,桑拿房、歌舞廳都開到礦門口了,燒烤攤通宵有人喝酒,治安很亂。”

而曾經參與盜採的天保鎮八宋村村民陶啟富坦言“不能隨意撿礦了,心裡是有點矛盾,但想想以後大家都得到山綠水清的好結果,就稍微好過了一點。”

“原來礦上貧富懸殊,礦老闆跟官員拉拉扯扯,政府公信力受損。”麻栗坡縣委書記彭輝感慨,資源整合最大成效是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使構建和諧社會成為可能。

博弈

“天價地價”

“礦改的核心是釐清、整合礦權,整合工作是否能順利推進,關鍵在於贖買雙方能否談得攏價錢。”業內人士分析,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地方政府更多的是起一個“推手”作用,定價權、議價權緊握在買賣雙方的手中,賣方開出“天價”,買方給出“地價”是正常的事。流傳最廣的例子是“一個鎢礦主向整合主體企業開出了1500億的‘天價’,經過數輪談判,雙方最終以14個億成交”。

例如通過贖買的方式,華聯鋅銦公司拿下了都龍礦區的金石坡等8個礦權,談判全程歷經2年有餘,提起這段經歷,公司負責人李天榮連喊“艱難”。

“有很多小礦沒有準確的地質資料,因此很難判斷它的儲量大小,後續開採的潛力,這樣價格就很難定。”李天榮感慨,小礦資料不全,在贖買過程中,作為“大東家”的華聯鋅銦不得不面臨“抓瞎”的困境,只能根據對方企業的規模估算出價,工程師經常得到對方礦洞裡現場摸索研究。

賣還是不賣?對於小礦主而言,這並非艱難決定,按照新的安全生產規定,礦廠必須配置尾礦處理系統,否則將面臨關停命運,但尾礦庫動輒百萬至千萬的投資成為一道許多小礦主跨不過去的“門檻”。

反哺村民

整合後,大部分礦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同時設立警亭、巡邏隊,嚴打私挖亂採。而過去很多本地村民就靠私挖亂採獲利,這舉動無疑觸及了他們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村民看來,“我們靠土地為生,沒有土地了,土地受汙染了,就應該得到合理補償。”

採訪中,數位地方國土部門負責人表示,礦業整合及規範開採中,必須兼顧村民、投資商的利益,因此如何對礦區原有居民進行佔地補償和汙染賠償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

據介紹,一些礦山企業與礦區群眾採取共同管護礦區的形式,讓礦區村小組共同參與礦區管護;優先吸納當地農民工到企業工作;鼓勵礦區居民入股共同辦礦,建立定額分紅機制;每年固定分給“不低於本金10%~15%”的紅利。扶持礦區群眾參與礦石運輸、表土剝離,發展運輸業等多種方式。如曲靖市正全面推行礦村共建機制, 安寧市則建立了礦業反補農業機制。

家住昆陽磷礦旁漢營村的魯強告訴記者,他每年除了可以領取5000元的礦產反哺費外,還買了車在礦區搞運輸,妻子也在礦上工作,兩人年收入已經“跨10萬元了”。從2009年起,昆陽磷礦就開始支付地方磷礦開採反哺費,60%分給村民,40%用於村委會公益事業,當年支付金額就達到了2691萬元。

TAG標籤:博弈 雲南 礦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