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寶寶護理/母嬰資訊/列表

冬季寶寶嘴脣保養知識詳解

 

冬季寶寶嘴脣保養知識詳解

嘴脣是嬰幼兒最脆弱的面板部位之一,嬰幼兒脣面板較大人更薄,皮脂腺尚未完全發育成熟,面板分泌的皮脂不夠,所以皮表障壁功能容易受損。冬季寶寶嘴脣的疾病有哪些?本站小編講給大家詳細介紹。

 寶寶的嘴脣面板和大人有何不同?

書田診所面板科主任醫師鄭惠文指出,嘴脣面板和其他部位面板有四點不同:

1嘴脣的面板較薄,大人有16~20個表皮細胞層,而寶寶只有3~5層。

2 嘴脣沒有黑色素細胞。

3嘴脣無附屬器的毛囊、汗腺和皮脂腺。

4 嘴脣表皮皮指膜較缺乏,所以嘴脣容易呈現紅色。

寶寶嘴脣狀況透露健康訊息

如果寶寶嘴脣經過適度保養,仍未見改善,可能要注意,寶寶是否生病了。鄭惠文提到:寶寶的嘴脣狀況,包含顏色、形狀、乾裂程度都透露這一些訊息,家長可以藉此知道寶寶的健康是否有問題喔!例如:當寶寶嘴脣如果有變藍變紫加上發酣的症狀,很可能有是心血管有問題,血液輸送不正常造成;而當寶寶嘴脣腫了起來,就要注意是否有食物或藥物過敏;如果寶寶嘴脣乾裂流血,加上面板也有這樣的症狀,有可能是異位性面板炎或脂漏性面板炎;六個月以上的寶寶如果嘴脣有黑色素沉澱、增生的現象,配合有腸胃道腫瘤的家族史,則可能是腸胃道方面的疾病。

鄭惠文表示,因為嘴脣先天構造不同,在乾燥的冬天,嘴脣缺乏皮脂膜保護,如果有一些破壞,就更容易表現出來,而寶寶面板表面積相對於體積比大人來得大,所以對於環境改變產生的面板變化也較大人快速和劇烈,所以水分容易藉由表皮面積散失,同樣的溫差或水分流失,寶寶緩衝的空間更小,嘴脣也容易更幹。所以寶寶的嘴脣保養直重“保溼”,特別是冬季。而有異位性體質、乾燥性體質、或六個月以下有脂漏性面板炎的寶寶,嘴脣及面板的保溼更為重要。

Lip

 冬季如何保養寶寶嘴脣?

冬季氣候乾燥,寶寶小嘴脣特別容易變幹,甚至脫皮。與其他肌膚相比,脣部沒有汗腺及油腺分泌,寶寶又喜歡舔嘴脣,不僅不能溼潤口脣,反而會加速脣部的水分蒸發,使變脣更加乾澀。加上寶寶面板代謝率又愉,角質層的結構特別,所以要注意保溼,以減少破壞、加強修護為原則。鄭惠文及書田診所小兒科醫師潘俊伸都建議,可食用的凡士林是最適合寶寶脣部保養的塗料。至於市面上販賣的護脣膏,只要選擇屬性溫和,無色、無新增香料的即可。

 

 

一到冬天,天氣轉涼溫度降低,許多身體狀況都隨季節變化而改變。面板容易乾燥是最明顯的症狀,而嘴脣又是最脆弱的面板部位之一,而對嬰幼兒來說,嘴脣面板較大人更薄,皮脂腺尚未完全發育成熟,面板分泌的皮脂不夠,所以皮表障壁功能容易受損,是很常見的情況。冬季寶寶嘴脣的疾病有哪些?本篇將詳細說明。

 寶寶的嘴脣面板和大人有何不同?

書田診所面板科主任醫師鄭惠文指出,嘴脣面板和其他部位面板有四點不同:

1嘴脣的面板較薄,大人有16~20個表皮細胞層,而寶寶只有3~5層。

2 嘴脣沒有黑色素細胞。

3嘴脣無附屬器的毛囊、汗腺和皮脂腺。

4 嘴脣表皮皮指膜較缺乏,所以嘴脣容易呈現紅色。

寶寶嘴脣狀況透露健康訊息

如果寶寶嘴脣經過適度保養,仍未見改善,可能要注意,寶寶是否生病了。鄭惠文提到:寶寶的嘴脣狀況,包含顏色、形狀、乾裂程度都透露這一些訊息,家長可以藉此知道寶寶的健康是否有問題喔!例如:當寶寶嘴脣如果有變藍變紫加上發酣的症狀,很可能有是心血管有問題,血液輸送不正常造成;而當寶寶嘴脣腫了起來,就要注意是否有食物或藥物過敏;如果寶寶嘴脣乾裂流血,加上面板也有這樣的症狀,有可能是異位性面板炎或脂漏性面板炎;六個月以上的寶寶如果嘴脣有黑色素沉澱、增生的現象,配合有腸胃道腫瘤的家族史,則可能是腸胃道方面的疾病。

鄭惠文表示,因為嘴脣先天構造不同,在乾燥的冬天,嘴脣缺乏皮脂膜保護,如果有一些破壞,就更容易表現出來,而寶寶面板表面積相對於體積比大人來得大,所以對於環境改變產生的面板變化也較大人快速和劇烈,所以水分容易藉由表皮面積散失,同樣的溫差或水分流失,寶寶緩衝的空間更小,嘴脣也容易更幹。所以寶寶的嘴脣保養直重“保溼”,特別是冬季。而有異位性體質、乾燥性體質、或六個月以下有脂漏性面板炎的寶寶,嘴脣及面板的保溼更為重要。

 冬季如何保養寶寶嘴脣?

冬季氣候乾燥,寶寶小嘴脣特別容易變幹,甚至脫皮。與其他肌膚相比,脣部沒有汗腺及油腺分泌,寶寶又喜歡舔嘴脣,不僅不能溼潤口脣,反而會加速脣部的水分蒸發,使變脣更加乾澀。加上寶寶面板代謝率又愉,角質層的結構特別,所以要注意保溼,以減少破壞、加強修護為原則。鄭惠文及書田診所小兒科醫師潘俊伸都建議,可食用的凡士林是最適合寶寶脣部保養的塗料。至於市面上販賣的護脣膏,只要選擇屬性溫和,無色、無新增香料的即可。

 

 

其它疾病

1 鵝口瘡

由念珠菌感染引發,屬於薇菌的一種,通常發生的機率和抵抗力好壞以及衛生習慣有關,如果寶寶長期施打抗生素也容易發生。通常發生在兩歲以下的寶寶,症狀常見在脣部和口腔內,薇菌會造成白色灰狀的物質在嘴脣上。由於很痛,所以寶寶會吃不下,食慾不佳。治療以口服塗抹,1~2週會痊癒。

 2 川崎病

川崎病屬幼兒期的一種急性疾病。潘俊伸指出,如果寶寶有嘴脣潮紅乾裂的現象,又合併發燒達5天以上,就有可能是川崎病,必須當心合併症。

川崎病的急性期症狀,約10~14天后會康復,但有15~32%的病童會產生心臟和相合並症(如:冠狀動脈炎、心臟膜炎及心肌炎等)。凡引起冠狀動脈炎者,可能發生冠狀動脈瘤,甚至冠狀動脈狹窄及阻塞,嚴重者導致心肌梗塞,甚至不治死亡。

 重視衛生,杜絕呼吸道融合病毒!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沈仲敏

秋冬季節感冒的小朋友特別多,對兩歲以下的嬰幼兒來說,有一種呼吸道疾病,會讓小朋友咳得很厲害,甚至出現類似喘嗚咻咻的聲音,這就是所謂的呼吸道融合病毒引起的細支氣管炎。究竟此疾病對寶寶會產生哪些威脅?事先了解並做好預防,定可幫助孩子遠離呼吸道融合病毒的侵襲!

 進入流行高峰季 小心接觸傳染~

呼吸道融合病毒是一種單股RNA病毒,和腮腺炎病毒、德國麻疹病毒同屬副黏液病毒(Paramyxovins),在多種不同組織中培養,都可發現特別的細胞融合現象(syncytial cytopathology),因此名為融合病毒。它侵入呼吸道後會引起氣管上皮細胞壞死、黏液分泌、發炎細胞浸潤、黏膜下屬水腫。有很多病毒引起細支氣管炎,但是呼吸融合病毒是最常見的,其他如副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等都有機會。

在四季分明的歐美,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流行季節,是每年冬天至次年奏,但根據臺灣本土研究,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全年均有報告病例,而十一月到隔年三月達尖峰,之後才慢慢減少流行。它是造成2歲以下約90%嬰幼兒發生細支氣管炎最常見的病毒,男女比例約1.5:1,其中約有7至12%,因病情嚴重需要住院或使用呼吸器輔助治療。特別是高危險群,如:先天性心臟病、慢性肺病的早產兒、免疫功能不全,死亡率更高達72。2%。兩歲以下的嬰幼兒,其中如男單、低社經家庭或居住在擁擠的環境,如養育院、醫院等公共團體,更是高發生群。

病毒主要是由飛沫經由空氣或手至鼻或眼睛所傳染,幼兒得到感染多半經由較密切的接觸感染,家中患有感冒的較大兒童,父母親或家中其他成員得到感冒或輕微不適,均可傳給幼兒。潛伏期4~6天,疾病表現期7~10天,會比一般感冒3~5天更久,並且病情更嚴重一些,病毒排放時間約定~12天,甚至有長達三星期以上,急性症狀的前2~4天最具感染力。1歲以下的孩童有50%曾感染過呼吸道融合病毒,而3歲的孩童則幾乎都曾經感染過。

 

 

嚴重感染恐致死 家長不可不慎

當寶寶發生咳嗽、流鼻水、鼻塞及微燒的感冒症狀後,進一步咳嗽加重,呼吸困難,合併咻咻喘嗚的聲音,在這時候,您的寶寶就可能得到細支氣管炎了。通常開始是感冒症狀,有發燒及鼻塞現象,再經過2至4天,病毒傳播到細支氣管,造成刺激及呼吸道的阻塞,就產生咳嗽及呼氣時的喘嗚聲,類似類喘發作的呼吸急仲及困難,咳嗽聲也較沙啞。若生病的時間較久,小朋友可能會食慾減低、活動力下降,睡不安穩經常容易醒來。

症狀容易拖拖拉拉持續一段時間,甚至1至2周。在較大孩童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時,只有輕微感冒症狀,包括輕微發燒、咳嗽、流鼻水、呼吸急促等,但若是較小的嬰幼兒受到感染,則有30%~70%可能會併發肺炎或急性細支氣管炎,是很常見需要住院的疾病,尤其是所謂高危險群如早產兒、慢性肺疾病、先天性心臟病、免疫不全者,若感染嚴重,容易造成窒息發作、肺部塌陷或肺部膨脹,需要氧氣甚至插管治療,可能引起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症狀治療 疾病快快好

在治療方面,由於呼吸道融合病毒為一種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並沒有效果,因此宜採用所謂症狀治療的方式。當父母親面對幼兒發生症狀而感到憂慮時就應該就醫,大多數嬰兒感染時並不需要特別的藥物治療,也不需住院,醫師會開立症狀緩解的藥物,例如咳嗽、化痰和流鼻水的藥,當發燒超過38.5℃以上,則可考慮給些退燒藥物,目前為以口服Acetaminophen(Scanol,Tylenol,Tempra,Pandol)或是NSAID類的肛門塞劑為主。

此外會鼓勵家屬做適當的拍痰,利用拍打肺部胸廓的物理治療,使痰液經由振動和姿勢引流向大支氣管集中,是相當有效的排痰方式,讓咳不出痰的嬰幼兒可藉由物理治療的方式將痰液引流出來。至於媽媽們常說小朋友不會吐痰,其實這是正常現象,小朋友通常要到7、8歲以後才學會吐痰的動作,因此引流出來的痰液會到小朋友的喉部,之後就吞入胃中,並不是回到肺部,仍然可以達到排痰的效果。父母在居家照護時,應該多注意補充水分、多休息;如果出現輕微食慾不振或吸吮困難,則以少量多餐的方式,儘量維持小朋友的活動力正常,幾天後通常可因為自己的免疫力發生作用而自然復原。

“研發新藥物&疫苗期為病童帶來福音”

除了症狀治療之外,呼吸道融合病毒是少數有所謂抗病毒藥物(ribavirin)的病毒,但是需要以吸入的方式。通常用在高危險群,如心臟病童或早產兒發生嚴重感染,需要使用呼吸器時,此外國外有對抗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免疫球蛋白,須以注射方式使用,是在高危險群預防感染時每個月注射一次,或是嚴重感染時使用,其他呼吸道融合病毒新的抗病毒藥物或疫苗,都仍在實驗及研究階段,相信日後會有效的治療或預防的方式。

但是如果出現呼吸困難如每次呼吸時,胸部肋間肌收縮、上下起伏、呼吸急促,每分鐘呼吸超過60下以上、臉色蒼白或嘴脣發紺,則表示病情嚴重,儘量速送急診考慮住院給予氧氣治療。若嚴重進食困難導致出現脫水現象,如:小便次數變少、虛弱無力、哭泣時沒有眼淚等,也需要住院給予點滴注射。有的小朋友在快要痊癒時出現二度感染的現象,通常為續發性的細菌感染,例如中耳炎,這時候就必須考慮使用抗生素了。

 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衛生第一!

在預防方面,呼吸道融合病毒多經飛沫唾液感染,尤其在發病的前幾天,發燒、咳嗽、流鼻水的症狀發生時,當咳嗽或打噴嚏的時候,病毒會隨著飛沫擴散出來,口腔及鼻腔內的分泌物均具有傳染能力,持續期間約為1周或更久。此外嬰幼兒正處於“以嘴巴認識世界”的階段,往往拿到什麼就塞進嘴巴,因而特別容易生病,建議家長多注意幼兒的手部清潔,勤洗手,以降低手上的帶菌量;感染流行期間,少出入公共場所;保持居家環境的空氣流通,這些都有助減少感染機會。另外,在家中應避免其他人員造成的感染,若大人有輕微感冒等不適症狀,應考慮在接觸嬰幼兒時帶上口罩,並適當的處理用過的擦臉面紙,進入家門或接觸小朋友之前應該洗手,加強預防病毒的擴散。若是在託嬰中心等嬰幼兒群聚的地方,一旦發現有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感染,一定要採取隔離政策,因此為病毒傳染力極高。

細支氣管的特徵為產生喘嗚,有許多其他的情形也可能有類似的症狀,例如有異物吸入氣管中,也會發出喘嗚聲類似細支氣管炎,這需要做進一步檢查才能確定:此外,反覆地發生細支氣管炎,比如一年超過三次以上,並且過敏的家族史,或過敏性抗體的升高,則要考慮是否為兒童氣喘,少數先天性的問題,如氣管軟化,也可以產生類似的喘嗚聲音,通常在嬰兒出生後不久,就發現持續性的症狀,這些不同的診斷及處理,應一一釐清,並由醫師作適當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