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寶寶護理/母嬰資訊/列表

讓寶寶發現自己的潛能

誰說只有科學家才能發現科學定律?小朋友也行呀。下面這個發現故事就記錄在圖畫書《於兒,吐吐》裡。

胖臉兒是個可愛的小豬,他的臉胖得比誰都胖。他吃東西總是又快又多。這一天在幼兒園吃木瓜,他把木瓜吃得乾乾淨淨,連瓜子兒都吞下肚了!小朋友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最後他們一致認為胖臉頭上“會長出樹束”!

讓寶寶發現自己的潛能

一開始,胖臉兒嚇壞了,他坐在地上哭,想像著頭上長樹的樣子:要一邊打傘一邊撐著樹才能給它澆水,睡覺時還得加長床架才能托住。但他轉念一想,頭上長樹不是沒有好處,世上有哪棵樹能比這棵會走路的樹更氣派?爸爸媽媽會很得意,鳥兒也喜歡上來停停,小朋友們還會擠過來乘涼,等到木瓜熟了還可以請大家吃呢!

胖臉兒越想越高興,一路跑回家,一口氣喝下他所能喝的最多的水,然後鑽進被窩。為了防止樹長不直,他特意掉轉床頭睡。迷迷糊糊過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他就醒了。他緊張地摸摸頭頂,想看看木瓜樹長多高了,結果——什麼都沒有!怎麼會呢?

胖臉兒又想哭了,可這會兒肚子咕嚕咕嚕地發脹,他趕緊去上廁所。坐在馬桶上他還在想,木瓜樹會不會明天才長出來?待沖水時他驚奇地發現,木瓜子兒都在便便裡!胖臉兒覺得真好笑,他安慰自己說:“也好,萬一長出來的木瓜不好吃,反而糟糕咧!”

《子兒,吐吐》是一部臺灣原創圖畫書,講述了一個溫馨而幽默的幼兒故事,它來自於作者李瑾倫兒時的生活體驗。不過,也許連作者本人也未能意識到,她的故事演示了一個相當完美的科學認知模型。

胖臉兒自己發現一個定律:我們吃瓜時吞下的子兒會和便便一起拉出來。

你可別小看了這個“子兒定律”,它對孩子的重要性一點也不亞於“萬有引力定律”。蘋果砸在牛頓的頭上,木瓜子兒吞在胖臉兒的肚裡,它們產生了相似的反應;他們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推理、判斷,首先得出一個假設,然後繼續推理,得出符合邏輯的一系列判斷。然後——最重要的步驟——依據假設進行實驗,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從而證明假設的真偽,最終獲得結論。

胖臉兒做的事情一點不比牛頓少。他和小朋友們根據“子兒埋在土裡會發芽”的常識而得出“子兒被吞進肚裡會長樹”的假設判斷,然後他繼續推理出頭上長出樹後可能出現的各種情形(他居然會有在床頭安裝樹託的創意,即使牛頓再生恐怕也會自愧不如)。回到家他就開始著手實驗,首先喝下儘可能多的水(多麼富有科學獻身精神),上床睡覺還不忘記換床頭(非常嚴謹的科學態度)。第二天,當胖臉兒發現頭上什麼都沒有時(最初的實驗失敗),他再次推測或許明天才會長出來(假設的靈活修正);而最後他發現瓜子兒在便便裡。實驗的徹底失敗讓他得出與最初假設完全相反的結論。最讓人佩服的還是他在實驗失敗後的自我解嘲,表現出一位未來科學家應有的幽默感。

這個故事非常符合幼兒的心理。我曾到女兒所在的幼兒園給班上30多個孩子講過這本書,當我中間提問“子兒被吞進肚裡會怎樣”時,真的有好幾個小朋友說“會長樹”呢;我後來又問“為什麼胖臉兒要喝水”,孩子們搶著說“要澆水呀”!我好容易才忍住沒笑。我也沒有去點破,只是非常忠實地繼續“傳達”這個故事,希望他們能跟著胖臉兒一起去體驗,他們會和胖臉兒一樣自己去領悟。

許多家長常常會在孩子很小時就開始關注科普教育的問題,但是關注點常被困在這樣一個狹窄的範圍內:我們應該給孩子講述怎樣的知識?應該按怎樣的次序講?應該怎樣講?——我們可曾想到,這些問題或許並不是最重要的。

“子兒定律”告訴我們:孩子們本可以像牛頓一樣聰明,他們可以進行“牛頓式”的觀察、思考、實驗和發現,而不是僅僅去知道“牛頓”或“萬有引力”什麼的。我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點燃和保持他們的興趣,並幫助他們構建合理的認知方法。

從樹上掉下的蘋果本不特別,特別的是牛頓。瓜子兒也一樣。

如果我們明白了這一點,許多童書的閱讀就會增添一份別樣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