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3-6歲/學齡前教育/列表

說英語有口音,不敢教孩子,怎麼辦?

跟中國當下的父母們交流多了,就發現在英語學習中他們首先介意的是口音。不敢教自己孩子,是認為自己的英語發音不標準; 挑老師的時候, 首選條件也往往是老師的發音好不好, 所以一般更相信外教。今天,我們好好聊聊英語口音這件事。

說英語有口音,到底會怎麼樣?

大多數英國人說英語帶口音

人們會不自知地把口音和社會地位聯絡在一起。有次有人問我:你覺得美音還是英音高貴?我覺得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標準英音是RP (Received Pronunciation);說RP的是些什麼人呢?BBC新聞播報員、政客(如卡梅隆)、上過私立學校的或老牌大學的, 約佔英國全國人口的3%。

英國其餘97%的人說什麼英語?帶口音的英語。英國至少有十幾種方言。倫敦口音叫 cockney, 英格蘭中部、北部、西部的人們說英語的口音都不一樣,可以是相當不同。我到曼城的時候,都聽不大懂當地人的話。別忘了,還得再加上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北愛人說的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英語。

然而這些英國人根本不介意自己說話有口音, 而是從政策的層面保護方言和地方的文化傳統。

比如,BBC廣播的新聞節目有一個月每天都用某種口音/方言來播報。IVT有個很有名的電視女主播每天在電視上用北部口音做節目。因為她的口音不同於那些RP的主持人,人氣一直很高, 因為普通民眾覺得她很親切。 在英國,整體的感覺是保護方言,支援方言 ,以保持文化多元的正確政治導向。

有個中國同事在口音上下了大功夫, 一聽就是「女王腔」(Queen’s English) ,英國人聽了都皺眉,因為有裝腔作勢之嫌。這些年,女王為了顯示親民,主動把自己的發音調整一些,努力顯得不那麼「高貴」。

說英語有口音,不敢教孩子,怎麼辦?

口語考試主要不是考口音

很多大學語言口語考試的評分標準是語言能力和內容的一個綜合考慮。 比如在我們學校,到了最高階的時候,語言能力和內容各佔一半的分數。

以中級學生一次演講為例,70%的分數給他們的語言表現-- 包括髮音和語法結構的準確度,演講的流利度,使用詞彙和結構的廣度 。而30%的分給內容,評估內容的深度、連貫及其邏輯。有的時候,還會考慮學生在表達時的輔助方式 (颱風,PPT的視覺效果,感染力), 統稱presentation skill。

你可以看到口音佔的比例並不高。口語考試不只是考發音標準不標準。

當你發現自己的英語有口音的時候, 不妨這麼想:說話帶點(小)口音,多迷人的一件事。「她」是你個人身份(identity)的密碼 :你從哪裡來(是江南的小河鎮、還是覆雪的白龍山),你在哪兒生活過(在宿舍努力練習上海話,在操場溜達時琢磨怎麼給每個字加上兒),你喜歡過誰(《老友記》,《阿甘》,《夏洛克》)……

有了口音, 一輩子就改不過來嗎?

有些家長擔心自己的英語有口音。其實不用太介意。 口音是承載方式,重要的還是內容,很多大牛,口音古怪,聽者還不是一樣洗耳恭聽?

練習英語有方法

另外,發音是可以刻意練習的,也會隨著時間而慢慢改變。 我剛到曼城的時候和一個英國人聊天,她說,「你的美國口音好好聽。」我暈,我那時根本沒有去過美國好不好。我的口音應該是受以前的老師、學習材料和電影的影響。大概過了4 -5年,我去某地開會,有人問我,「你是特意練了英音嗎?聽上去很英國了」;可是我並沒有。那幾年在英國南部讀博士,也許是和當地人交流多了?

如果外語老師的發音不好,可以多看原版片,多聽BBC之類音訊資源來補充。現在的資源這麼豐富,想練什麼口音都可以。新東方的王強當年就是靠聽BBC的錄音,刻意練習,把自己的發音練成了BBC主播的水平。

我聽過很多中國人講英文,應該說我們的發音不錯,而且是越來越好。 常見的問題是:

母音不到位(如 a , ai 發音沒到位),

在輕子音後加了a 的音 (bet 讀成 better),

還有說句子時的升降起伏(語音語調)。

如果留心一下, 再刻意練習一段時間, 是個相對容易解決的問題。

關鍵是,不要怕

我和教學術英語的同事交流時,他說中國大學生的口語能力不好,是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口音,或擔心犯錯不願意說;一旦被要求發言時,就磕磕巴巴錯誤頻出。而歐洲來的學生雖然也有法語/德語/西班牙口音,在流利度和準確度上, 平均水平要比中國學生高。所以一定要多說,不要把口音升級為口語的攔路虎。

我在上海書城閒逛,有個年輕人過來推銷XX英語。(我一定是看上去很土。)我頑皮心起,就跟他說英語。

幾個來回後,他說:「你的英語發音很好啊,我的口音就不好,我聽得懂中國人說英語,但聽不懂外國人說英語。 」我說:「你的發音沒有什麼大的問題。你要多說,大膽地說。」

真的,他的發音挺好的,但很簡單的句子裡犯了幾個錯誤, 說了一會兒又開始說中文,明顯是沒有信心。

小孩子的英語發音怎麼能更好?

多聽,給孩子創造多語言的家庭環境

要想發音好, 首先當然要聽得多。

要讓嬰兒聽到不同的聲音。嬰兒一出生,就可以分辨大量不同的音素。 但是如果他們沒有在日常生活中,聽到周圍的人用, 他們會自動把聽不到的音素遮蔽掉。在Patricia K. Kuhl 教授的研究裡:一組日本嬰兒和美國嬰兒在6-8個月時分辨ra 和la時的表現不相上下; 而兩個月後, 日本嬰兒就落後了。 原因就在於,日語的r 的發音跟英語不同;當日本嬰兒不經常聽到家人說ra 和 la , 他們的大腦預設這些音素為「無用」, 把它們從大腦資料庫裡「摒除」了。 一旦大腦對某些音素不敏感(封存)之後, 或只是習慣母語中的一些音素後,要學外語就有點費力。很多英國人學中文,發不出 j, q, x,她們一開始甚至聽不出這三個音的區別。 聽不出來,當然發不出來。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儘量創造一個多語言的家庭環境,不一定是英語, 也可以是方言嘛(方言也是我們個人身份認同, 不必急著扔掉。 中國方言發音的差異很大。 比如粵語和漢語的發音差異超過了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

要多和嬰兒說(不同地方的)話, 庫爾教授還有個發現是人對人的語言交流, 比讓嬰兒看電視/聽CD的效果更好。 這就牽涉到大腦的社會功能。 特別是在嬰兒階段, 情感在認知中有非常大的作用。

我的假想是, 親人的笑臉、聲調、動作更能讓嬰兒注意到他們說的話/聲音。 嬰兒對人際的交流、情感的感知更敏感,更容易接受信任所散播的聲音資訊。

說英語有口音,不敢教孩子,怎麼辦? 第2張

多練,給孩子足夠的時間

可是光聽,是不夠的。從知道怎麼發音,到真正能發出這個音, 有時需要很長的時間。 就好像,很多中國人能聽能西班牙語的小舌音r, 但要完美地發出來, 還真得努力地練習很久呢。也要給孩子一點時間。

還是得多說多練。容許小孩子胡言亂語,這樣鍛鍊各種發音肌肉/器官。 從來沒有學過漢語的老外,學完第一節拼音課,總要捂著自己的腮幫子,說很累很累。因為他們要學習使用一些從來沒有用過的發音器官(及肌肉)。

要在發音和內容(發揮語言交流功能)之間找到平衡, 不要過分介意發音,保持兒童的學習的熱情遠比某個音發得跟女王一樣標準更重要。只有學/練下去,才有改善的可能。破壞了學習的熱情, 就非常難彌補。

講到底,語言是用來交流的;思維的深度、廣度、邏輯層次,不是口音能擋得住的。 或者反過來說,不要由於擔心口音,而忘了語言最基本也最強大的功能。

小結

英國人不介意自己說話有口音。

語言是用來交流的;口音擋不住思維的深度、廣度、邏輯層次。

對於孩子來說,保持學習的熱情遠比某個標準發音更重要。?

如果我說了這麼多,你依然對你的英語發音很焦慮,那就推薦一本書吧: 《 Sheep or Ship》by Ann Baker. 好好練,一定能說一口標準的RP音。

說英語有口音,不敢教孩子,怎麼辦? 第3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