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3-6歲/學齡前教育/列表

再小的家也不能丟了規矩

家規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用家規家訓教誡家人、子弟,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從先秦到明清,有諸多流傳下來的經典家訓為人稱道。但遺憾的是,隨著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和科技進步,現代家庭對家規家訓卻提得越來越少了。

再小的家也不能丟了規矩

受訪專家: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徐梓教授

什麼是家規家訓

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教授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重家教素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禮記?大學》認為:“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在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序列中,家起著樞紐性的關鍵作用。它強化著個體的修身,也築實了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因此,古人非常重視對家的維護建設及對子弟族眾的教育。為“保家亢宗”、子弟的幸福和家族榮耀,就擬定一定的行為規範,這便是家法家訓的最早起源。

“傳統的家訓一般分為文獻形式和口頭訓誡兩種。”徐梓說,文獻形式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用以規範孩子一生為人處事和居家治生的原則,包括諸如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刻苦讀書、和睦鄰里、勤儉治家、量入為出等內容。在家譜中,有更多形式整齊的這類家訓、家規。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名訓有《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另一種則是針對孩子具體行為提出的規訓和勸勉,主要為書信形式,比如著名的《曾國藩家書》。

尊重天性不能沒規矩

徐梓介紹說,古代的家規家訓主要是針對一個大家族或家庭。傳統的大家族不僅人口眾多,規模龐大,而且具有政治上的自治、經濟上的自給自足、文化上的自我認同特點。很多學者指出,家族是中國傳統社會裡最具自主性和充滿活力且“無所不能”的一個組織。治家如治國,國家少不了法律,家族中也離不了家規家訓,“國法以治其國,家教以齊其家”。所以從根本上說,我國家規家訓的繁榮根源於傳統的家族制度及其特性。而現代人的居住和生活方式多以小家庭為主,因此對於家規家訓的重視程度越來越低。

“現在看來,很多家庭把家規家訓遺忘得過於徹底了。”徐梓說,當下有不少父母受到西方自由主義教育觀的影響,誤以為孩子就要隨著天性恣情任意發展。這種態度有些矯枉過正,導致很多孩子沒有起碼的敬畏感,天不怕地不怕,做人做事沒有了底線。“美國愛家協會主席杜布森博士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沒有堤岸的河流,不過是一片泥沼’。”徐梓強調,家長對孩子要有一定的引導、約束、甚至適度的懲戒,這也是家規家訓的意義所在。一定要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凡事要有敬畏之心,要能自我約束。在按照自己意願做事的同時,也要照顧別人的利益,考慮他人的感受。

良好家風易於傳承

徐梓認為,在現代家庭中,在家規家訓漸弱的情勢下,良好家風的形成格外重要,可以說這是一種現代意義上的“家規家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說,以身示範比簡單的規訓更加生動有效,耳濡目染要遠遠勝過耳提面命。如果一家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種良好的風氣,共同認可一種價值觀,這對於孩子也是一種很強大、很有效的教化資源。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被家風影響,自然養成好的習慣。孩子喜歡玩手機,如果家長只是粗暴制止,效果不一定很好,不如以身作則,以己示範,家長自己首先不玩手機。“孩子都是有樣學樣,所以言傳不如身教,父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徐梓說,比如,一個家庭可以把晚餐視為一種重要的家庭活動,每個成員都要儘量參加,如果臨時有事不能參加,就要提前告知其他成員。這種家風就會告訴孩子,每一個人都要受到約束,每一個人都要守規矩。這樣一來,家規家訓也能夠在現代家庭中得以傳承。

TAG標籤:規矩 家訓 家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