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3-6歲/學齡前教育/列表

培養“聽話的孩子”真的好嗎

“你這孩子怎麼又不聽話啦?”,“寶寶聽話,媽媽買一個好玩具給你。”,“你什麼時候才聽話,讓大人省點心!”“你這孩子為什麼這麼犟,聽話好不好!”,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父母與孩子的對話。大多家長認為聽話的孩子才是乖寶寶、好孩子,大人喜歡這樣的孩子。一些父母還為自己的孩子聽話而感到自豪,“我家寶寶真乖,從不惹大人生氣。”

培養“聽話的孩子”真的好嗎

媽媽每天上班前都會先跟蕊蕊擁抱一下,拍拍他的頭,讓他在家要聽奶奶的話,蕊蕊也會很認真地點頭說“好”。晚上奶奶會講講一天發生的事情,大多數是很蕊蕊有關的,比如蕊蕊不願意把玩具借給小朋友玩,不願意給小朋友分享零食等等。這時候媽媽一般會給蕊蕊講道理,比如要學會分享,完了還會加一句“蕊蕊要聽奶奶的話”。其實蕊蕊媽媽也看過不少育兒書籍,知道孩子雖然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應該尊重,但不知道從什麼開始“要聽話”儼然已成為了她的口頭禪。但是培養“聽話的孩子”真的好嗎?

誠然,聽話的孩子太讓大人省心了,可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長遠發展卻是不利的。孩子自小為了迎合大人的口味和臉色,已經日復一日地磨平和削去了自己的稜角和個性,外表聽話而內心矛盾重重。長大後,即便他想衝破這張溫柔的網,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所以,如果孩子太過聽話,父母應該感到的不是驕傲,而應該是警惕。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活潑好動不是什麼太壞的事,相反,太過壓抑和過多說教都是違背自然發展的規律的。家長對好孩子的標準,不能用聽不聽話去衡量,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發揮,感悟生活,正確的去引導,是最關鍵的!

“聽話寶寶”“乖孩子”已成為父母對孩子期望和評判的標準。可隨著獨生子女的現象,“聽話寶寶”似乎已離我們很遙遠,現在的孩子能找出幾個是“乖寶寶”來呢?更多父母只在怨言期盼:我的寶寶什麼時候能聽話就好了。5歲如何?太懵懂,說不清理;10歲怎樣?沒開竅,玩心太重;15歲沒問題吧?太自我,凡事好像與我們格格不入!這已是現代父母最愀心的事,我的孩子為什麼這麼不聽話哪!

我們傳統文化總是教育小孩從小要“聽話”,不要“淘氣”。結果,我們的孩子不是“獨立性差”,就是“膽小怕事”,“缺乏社交能力”。在21世紀的今天,這種教育觀念顯然已經落伍,不適應新世紀對人才的要求,應當被改變。聽話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好孩子,淘氣的孩子也不等於是壞孩子。有識之士們已經提出:“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許多“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卻成長為“問題兒童”。根據調查,在社會上有所作為的人士,他們小時候幾乎都是不聽話的孩子,有的還非常調皮搗蛋。實踐證明,不聽話的孩子往往有自己的主見,大腦思維活躍,對任何人或事情不隨便屈從,自信心強,有獨立處事能力等等。

為什麼說“聽話”兒童反而成為了“問題兒童”呢?所謂“聽話”兒童,常見的特點是長期屈從於家長或老師的訓誡和威嚴。這樣的“聽話”兒童,有的只是奴性,卻毫無個性和獨立性,遇事沒有自己的主見,不敢反抗不同觀點甚至是邪惡勢力。這樣的兒童,其性格已經被扭曲,心理也不健全,自然長大後容易成了“問題兒童”。遺憾的是,這個問題至今並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虎媽”、“狼爸”類的家長將孩子鞭打進“名校”甚至成為有些家長教育子女的楷模。

為了培養好學、好問、好動的兒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張”,即:“解放兒童的頭腦,使其從道德、成見、幻想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雙手,使其從‘這也不許動,那也不許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嘴巴,使其有提問的自由,從‘不許多說話’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空間,使其接觸大自然、大社會、從鳥籠似的學校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過緊安排,從過分的考試製度下解放出來,給予民主生活和自覺紀律,因材施教。”

我們年輕一代的父母還要猶豫在傳統觀念與競爭機制之間搖擺不定嗎?不要再對你的孩子說“寶寶,聽話,不聽話,爸爸媽媽不喜歡你。”讓你寶寶那顆被彎曲、被壓抑的心靈迴歸自然,還原孩子珍貴的童心、童言、童趣、童樂吧!

      作者簡介:王玉瑋,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兒科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兒科主任,中國優生優育協會兒童早期發展委員會委員。

TAG標籤:教育 聽話 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