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3-6歲/學齡前教育/列表

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越學習越痛苦

家長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其實我想說,同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造成孩子之間差異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學習習慣。習慣是一件很強大的事情,日積月累的堅持,就能把良好的學習習慣轉化成一種堅實的力量。越到學習的關鍵階段,這種力量的作用就越強大。

培養這種力量,需要父母從孩子的國小階段就做出正確的引導和付出巨大的努力。確切的說,在孩子10歲之前,要著重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於10歲前

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重要性

家長要心中有數

成人的世界有個很奇妙的定律:你周圍最好的十個朋友的平均薪資,大概就是你的薪資。說白了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孩子的世界沒有這麼涇渭分明,但是也是分梯隊分朋友圈的。

優秀的孩子更喜歡跟優秀的孩子成為朋友,而經常逃課打架,髒話連篇的孩子周圍往往聚集了一批調皮搗蛋的孩子。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我們沒必要天天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孩子在哪個梯隊裡面跑,最後能不能在鮮花和掌聲中完成比賽,卻是每個家長心上懸著的石頭。

培養一個優秀孩子,就跟馬拉松選手一樣,大概在他10歲之前,父母要像教練那樣培養孩子學習的基礎體力,也就是優良的學習習慣,然後他就極有可能被同一集團的優秀朋友們帶著跑向終點,否則在高速行進中是很難跟得上的。

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越學習越痛苦

為什麼說10歲前培養

孩子的學習習慣是個好契機?

一般談到國小教育,從老師到家長都比較認同一種觀點:一二三年級是孩子打基礎的時期,四年級是孩子學習的定型時期。四年級如果孩子學習成績比較拔尖,對整個國小階段的學習,甚至國中學習生活都會大有裨益。

這種說法是有科學依據的,孩子在10歲左右,雖然大腦的重量不再有明顯的增加,但腦細胞內部的結構在進一步地複雜化,大腦的各項功能也是逐漸趨於成熟。由於大腦結構的複雜和功能的成熟,四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將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研究表明,10歲左右大腦前額皮層的發育開始完善,孩子玩的天性開始消退。四年級孩子注意力的目的性增強,注意力保持的時間更持久,注意力的穩定性由15~20分鐘提高到20~30分鐘,可以勝任更加複雜的學習任務。

所以在6-10歲,也就是在國小四年級前,學習還是基礎期間,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後進入學習的轉折和中國小的承上啟下的高速發展期,才能做到遊刃有餘、順勢發展。

想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談學習習慣之前,建議父母們先用一年左右的時間著重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

很難想象,一個書本隨手亂丟,衣物隨便亂放的孩子會把學習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一個生活在雜亂無章,做事心血來潮的孩子,能在功課上嚴謹認真,不馬虎不應付。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全部事情依賴父母的孩子,會在學習上思路清晰,勇於挑戰。

所謂的細節決定成敗、性格決定成敗,最後一定都是習慣決定成敗。對孩子,最好6歲前養成基本的生活習慣。這將是入學後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巨大的推力。如果能讓孩子在各個方面都養成一定的習慣的話,以後即使不用大人時時督促,孩子也會自覺去做了。

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越學習越痛苦 第2張

習慣的養成

常經歷3個階段

不管是生活習慣還是學習習慣,養成都要經歷下面3個階段。

制度制約。此時尚需有他人督促提醒,行為略顯被動,卻是必經階段。例如孩子做完作業需要檢查,有時還需要家長提醒,逐步養成習慣。

自覺行為。在此階段,行為由他人督促變為自我督促。這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例如,孩子做完作業後問自己:我檢查了嗎?

自動行為。連自我督促也不需要的時候,行動已經自動化了,已經內化為自身的需要了。例如,孩子做完作業如果不檢查,自己就會覺得不舒服,一定要仔細檢查之後才坦然。這時,良好的學習習慣才算真正養成了。

由於這個階段的孩子的自制力差和發展的不平衡,靠孩子自己實很難養成好的習慣的,需要父母的計劃於監督,需要長期有效的訓練。只有反覆訓練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貫的、穩定的動力定型。因此,可以說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

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得更深刻更形象:“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

人生的路很長,但最關鍵的往往只有幾步。希望所有的父母們都能重視起來,養成了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會孩子會自覺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