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營養食譜/百科知識/列表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的由來

聽過許多重陽節的故事,那麼你是否真的清楚重陽節的來歷呢?趁著重陽節的腳步已近,我們一起卸下工作的負擔,來了解一下我們祖國博大精深的重陽節文化吧。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的由來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所以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取九月九日“久久”長壽之意。2006年國務院又將“重陽節”確定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

據史料考證,重陽節始於遠古,形成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遊》裡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節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重陽正式被定為節日是始於唐代。也許這就是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的原因。詠唱重陽節的詩章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其一,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漢代《西京雜記》就有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求壽的習俗。這是受古代巫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宴”。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

其二,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儀式。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星,在九月隱退。“大火”星的退隱,讓一直以“大火”星為季節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也讓把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恐懼。因此,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季節有了新的認識,九月祭火星的儀式逐步衰落,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承。如果說上巳(清明節)是人們度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節日,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間有清明節“踏青”,重陽節“辭青”的風俗。

其三,重陽節的起源。據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宮女賈某被逐出宮,從而將飲宴、賞菊等風尚傳入民間。

  推薦閱讀專題:2012年重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