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營養食譜/美食資訊/列表

首播收視告捷,火在以美食見人生

4月18日晚,暌違兩年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終於被端上電視熒屏的餐桌。一以貫之的解說詞、熟悉的配樂、行雲流水般的旁白和畫面,都讓《舌尖2》維持了上一季的精良和考究。有觀眾直呼“觸動靈魂”,口水和淚水齊飛。

如果說《舌尖1》開創了國產紀錄片的歷史,那麼,《舌尖2》無疑仍在繼續創造更多的第一。央視1套每週五晚九點的首播,央視多頻道多時段的重複播出,每週只 播一集的“追劇”範兒,大型綜藝節目般的廣告投放,不菲的國內國外版權收入,以及大型電商同步跟進的營銷大戰,都將國產紀錄片的市場地位,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首播收視告捷,火在以美食見人生

我們開始意識到:好的紀錄片,相比肥皂劇與娛樂秀,不僅收視率可以更高,經濟效益也可以更大。“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會成為一個響亮的品牌,不只是名字取得有新意,也不只是因為“吃貨”越來越多;而是因為,這是一部對美食充滿了敬意的紀錄片,它滿溢著對自然饋贈的感恩,對草根勞作的歌詠,和對中國飲食文明的禮讚。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更為鮮明地加強了對社會文化層面的挖掘:從人開始,敘事起興,入眼觀感,入心情感,美食成為背景,靈魂感受觸動。雖然也會有人覺得,故事略顯喧賓奪主,對食物描述太過匆忙,但是一部主題為“探討人與食物關係”的紀錄片,本來就不只是一場美食盛宴,它不是“天天飲食”的菜譜,更不是“美女私房菜”。

《舌尖》躍出螢幕之外的,有一種媽媽的味道、兒時的味道、故鄉的味道。就像第一集“腳步”中的養蜂人逐花而行,很多人都遠離故土成為異鄉之人,擁有幾千個味蕾的舌頭,卻頑強儲存著來自兒時、來自故土的味覺記憶。《舌尖》讓人有種衝動,想要回家再吃一頓媽媽做的飯,跟媽媽學做一道家鄉菜,奔波路上永遠帶一點家鄉美食,認真對待我們的一日三餐。

對家庭溫情和血緣親情的渲染,也是《舌尖》的動人之處。這是一部美食紀錄片,卻看不到酒店的名廚,只有民間的廚房。用一種平視而非俯拍的角度,講述著市井美食與草根生活,市井味與人文味的和諧混搭,讓人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以美食見人生,將美食寄託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當中,既是《舌尖》的最大特點,也是其最為成功之處。真正流連“舌尖”的美味,不是價格昂貴的“高大上”美食,而是藏在自然深處溢滿草根味道的食材,以及那些親近它的人,春夏秋冬的辛勤勞作,苦辣酸甜的生存故事。

看 了《舌尖2》第一集的花絮,尤其是導演李勇單繩威亞上樹拍攝的簡陋和驚險,很多人都給我發簡訊,說我太不考慮攝製組的安全了。說實話我非常冤枉,拍攝時攝製組並沒有說他們沒有保護繩,回北京看素材的時候我也板著黑臉發飆,“此類事情絕不許再次發生”,但我心裡清楚,李勇非常敬業,為了獲得更好的影像效果總 是不計一切代價的。在組裡,他也是公認“拼命三郎”。

李勇一直是分集導演裡的楷模,無論是認真程度還是工作進度都走在別人前面。作為一個紀錄片人,李勇能在很短的時間裡和主人公打得火熱,而他敏銳的細節捕捉能力,又給自己的作品增加了很多亮點。節目播出後,很多觀眾都記住了幾對夫妻之間的打情罵俏,鮮活、溫情又不失風趣。這看上去簡單,背後卻飽含著創作者長時 間冷靜的觀察和聚精會神的的記錄。文匯報一位朋友看到這集,把養蜂人妻子吳俊英的同期聲作了一點點修改,他在微信裡說:紀錄片,聽上去像旅遊,又好耍又浪漫,實際上,風餐露宿,辛苦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