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1-3歲/幼兒教育/列表

孩子用哭鬧來達目的的習慣,家長怎麼處理?

我兒子4歲,他要什麼東西或者做什麼事情,我們不允許的時候,他第一反應是哭鬧,再不肯就非常急,接二連三摔東西,這讓我很苦惱,溝通說過幾遍也沒效果,怎麼辦?

現在孩子主要出現的問題有:

得不到滿足時哭鬧反抗

與孩子溝通無效

孩子無度哭鬧,大多是哭鬧能滿足自己欲求,並屢試屢驗,現在發展到摔東西,說明父母平時定是很寵溺孩子。

孩子尚年幼時,用哭鬧傳達訊息,漸長大後用哭鬧錶達不滿,亦屬正常現象。但若家長因不堪其擾,滿足孩子,就會給他造成一種心理

得不到時哭鬧是可以解決問題的。長此以往,定會養成嬌縱、暴躁的性格

那麼,當孩子已形成用哭鬧來達目的的習慣時,家長如何處理?

1.與孩子形成商量的溝通模式

給與孩子如成年人般的尊重,平等的交流。當孩子在心理上得到一定的認可和尊重時,內心會更平和、更容易接納和表達。

與孩子相處時,多問幾個“這樣可以嗎?”“你認為怎麼做更好呢?”“我覺得是這樣的,你呢?”

平等的溝通會讓孩子明白想要的東西是需要通過商量來獲取,而不是單方面的決定。有效的溝通也會讓孩子明白是與非,什麼可以被允許,什麼是無理的要求。

2.堅決對孩子說“不”

當孩子提出無理的要求時,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堅定地說“不”。家長要口吻一致,堅持到底。孩子哭鬧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家長的關注,當家長不予理會時,孩子情緒自會冷卻。家長不能因為哭鬧太過心疼或難堪就予以妥協。

讓他明白哭鬧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無理的要求是不被允許的。徹底杜絕他通過哭鬧來獲得滿足的心理。

孩子用哭鬧來達目的的習慣,家長怎麼處理?

3.講道理是必要的

孩子正值情緒爆發時,家長苦口婆心的道理只會導致更逆反,變本加厲。待孩子哭鬧結束,情緒冷卻後,家長需將為何不滿足他,什麼是無理的要求等道理一一分析,全部解釋清楚。並擺明自己的態度,讓他明白“想要什麼可以和我商量,如果可以,是會滿足你的”。

道理不講不明,也需注意方法。日常生活中,若看到其他孩子同樣的情況,可以“就地取材”,進行教導和分析。務必要注意態度的平等和語氣的平和。

4.巧用轉移注意力

當孩子執著在某一事物上時,巧妙轉移注意力是一個好方法。有些家長也善用此方法:

“這個不能拿,我們玩別的好嗎?你看這個也很好玩啊”

“哇!這是什麼?寶寶快來看,媽媽不認識,你來告訴媽媽”

“你看爸爸手上拿的是什麼,好像是你一直想要的皇冠哦,快去追爸爸……”

有時候“忽悠”一下,問題就自然解決了,避免了家長與孩子的正面衝突。

古文《觸龍說趙太后》中有一教育名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3到7歲是孩子性格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不能因一時不忍而寵溺,既然疼愛,更需為孩子作長遠的謀劃,不因眼前的不忍而亂了“大謀”,誤其一生。

最恰當的愛,只需給到七分。愛,太多是溺愛,太少是吝愛。

希望家長能理性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嬌媽也祝福孩子能夠成為真正的小男子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