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營養

當前位置 /首頁/1-3歲/幼兒營養/列表

藥品無兒童劑型憑感覺下藥?

藥品無兒童劑型憑感覺下藥?

近日,美國製藥巨頭強生公司再次通過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網站釋出公告,宣佈自願召回下屬麥克尼爾公司生產的21個批次的兒童用泰諾、美林等非處方藥。雖然召回不涉及國內產品,但許多家裡常備美林、泰諾給孩子退燒的家長仍致電本報記者表示擔心,不知道兒童藥品的安全該如何保障?

特別是目前國內九成藥物沒有兒童劑型,經常自購藥給孩子治常見病的家長更感嘆兒童藥品“不夠用”,抱怨有時某些藥孩子吃了沒效,很難找到合適的代替藥品。

對此,專家解讀稱,其實兒童專用藥並非想象中那麼缺乏,家長的擔憂大可不必。真正值得擔心的,反而是家長求愈心切、不諮詢醫生就給孩子盲目自行用藥的行為。

現象:

強生召回美林、泰諾 家長一聽退燒藥就搖頭

據新華網7月12日訊息,美國製藥巨頭強生公司近日再次通過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網站釋出公告,宣佈自願召回下屬麥克尼爾公司生產的21個批次的兒童用泰諾、美林等非處方藥,原因是藥品可能含有某些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

其實,早在兩個多月前,該公司在12個國家和地區召回過嬰幼兒用的泰諾、美林等40多種非處方藥時,上海強生製藥就曾表示,中國在售的泰諾是在中國生產的,召回不涉及中國市場。但這一宣告似乎仍難消除家長的疑慮,有極端的家長更認為:像強生這麼有實力、多年來專做兒童藥品的世界500強企業都會出事,兒童藥品的安全怎麼保障?

“他們甚至連其他廠家生產的布洛芬成分的退燒藥都不要了。”珠江醫院兒科副主任李巨集教授告訴記者,美林的成分主要是布洛芬。有些家長更極端在帶著發燒的孩子前來就診,會盲目地拒絕使用一直具有較好退燒效果的布洛芬藥物,即使醫生開出其他的牌子,他們也不想給孩子用。

九成藥品無兒童劑型 孩子用藥跟著感覺走

日前,在廣州體育東橫街某藥店,記者發現竟有家長不用處方就可買到阿奇黴素幹混懸劑之類的處方藥。“以前也用過,去醫生開當然沒在藥店買方便。”一位姓林的女士稱孩子感冒,有點發燒和咳嗽,是小病,有幾次都是自己給她用點退燒藥就沒事了,稍為不便的是醫院一般會針對病症明確貼上使用標籤,而在藥店買,不少藥沒有兒童劑型,得按體重比例給孩子算用量。“沒有專門的兒童劑型,複雜的說明書確實有點讓人犯暈,當然也會有點擔心。”林女士稱,只能憑感覺來分份,由於分得不均勻,用多一些或少一些是常有的,但也沒辦法。

據相關報道,目前我國90%藥品沒有兒童劑型,目前我國3000多個藥品製劑中,供兒童專用的僅約60種(含中成藥)。在採訪中也有家長反映,到藥店去給孩子買藥,常被告知沒有專門的兒童用藥,只好買回成人藥酌量使用。

“我們也會擔心,用成人藥給孩子吃會不會不安全?” 像林女士一樣經常自購藥給孩子用的多位家長接受採訪時表示出同樣的擔憂。

專家解讀:藥品劑型少≠藥不夠用

“兒童藥品的劑型不多,這是客觀現象,因為其生產成本比成人藥品大,利潤不高。但臨床上,兒童用藥並不存在不夠的現象。”珠江醫院院長曾其毅教授指出,假如兒童專用藥那麼缺乏,臨床治療上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在現實中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事實上,目前兒童醫保目錄上的藥物大多都有兒童劑型,基本能滿足臨床用藥需求。跟國外的兒童藥物相比,國內有不少中成藥製劑可供選擇。

“其實,兒童藥品規格和劑型不夠,不少是可以通過分包來解決的。”曾院長透露,目前國內已有廠家開始行動。其實,兒童的病種並沒成人複雜,最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基本都有兒童劑型的藥。而目前在市面上,常用感冒、退燒、止咳藥也都有專門的兒童劑型。

至於兒童少用藥和搶救藥物、特殊治療藥物,目前確實較少兒童劑型。據南方醫院兒科副主任馮曉勤教授介紹,遇到這種情況,一般使用成人規格的藥物,但醫生會嚴格按照兒童的體重來計算用藥劑量,大可不必擔心。

兒童用藥不良反應高於成人

有報道指出,兒童服藥不良反應率達到12.9%,新生兒更高達24.4%,而成人只有6.9%。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會使孩子致殘。甚至有文章引用北京、上海、重慶等地聾啞學校的調查,稱這類學校的孩子當中,70%是因為小時候藥物使用不當造成的。

“我不瞭解調查的背景,無法對資料的準確性作出判斷,但兒童用藥的不良反應會明顯高於成人。”馮曉勤稱。這是由於兒童的身體機能還不成熟,肝、腎功能發育不完善,對藥物的代謝能力比成人差,更容易出現藥物副反應,如過敏、胃腸道反應、肝腎功能損害等,嚴重的會出現藥物性耳聾。

“就拿藥物性耳聾來說,現在能引起耳聾的藥物比以前少了,但引起兒童耳聾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是藥物。”馮曉勤說,引起藥物性耳聾的原因一是個體差異,即一些孩子天生對此藥物敏感;二是用藥過程中安全監測不夠,不能及時發現藥物引起的異常而停藥。引發耳聾的藥物主要為氨基糖類藥物,美國的醫院會在病人服藥後抽血監測其血藥濃度,避免不良反應,但在中國絕大多數醫院沒開展這項技術。而兒童即使服藥後有一些不適如耳鳴、耳痛等,但沒法對家長準確表述,很容易被忽略。

“當然,兒童藥物不良反應不一定是用藥劑量引起,與個體差異、用藥方法和錯服藥都大有關係。” 馮曉勤補充說。自購藥方便 濫用現象堪憂

“在國外,急性病很少自行用藥。像沒處方就買抗生素,這種做法是不妥的。” 以前曾當過多年廣州市兒童醫院院長的曾其毅指出,有些家長對藥品的依賴度很高,孩子一有小病小痛,馬上就想給藥吃,這種求愈心切而造成濫用藥物的現象更令人擔憂。

“事實上,對於普通的感冒發燒,孩子的機能雖會出現反應,但大部分都有強大的抵抗力。”曾院長指出,近年來,抗生素在孩子身上的濫用情況很嚴重。不少藥的毒副反應,在生產使用的短時間內不易發現,需較長時間的廣泛應用才逐漸顯現出來。比如以前曾廣泛給兒童使用的四環素,若干年後才發現會引起牙著色和釉質發育不全,吃出“四環素牙”;還有黃胺類藥物雖然治療炎症見效快而且價格低,但時間長了對腎臟有一定的刺激和毒性作用。

“給孩子用藥,應儘量避免使用或少用化學性藥物和生物製劑,尤其是抗生素。”曾院長提醒說。

提醒:

家長給孩子用藥 易陷三大誤區

“家長最不該的是自以為是當醫生,自我判斷孩子病情,自行到藥店買藥。” 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兒科門診主任何景然也指出,總有一些家長會錯誤判斷孩子病情,想當然地給孩子自行用藥。他分析稱,這麼做的家長一般容易陷入以下幾個誤區:

誤區一:“對號入座”診斷病情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病情很輕,如果是半夜發病,到醫院看病太麻煩,乾脆就自行決斷,在家附近藥店選藥給孩子吃。

何景然表示,年紀越小的孩子越要到醫院看病,家長切勿根據成人的症狀“對號入座”來給小孩判斷病情。同一種病,在成人身上的症狀和在嬰幼兒身上可能完全不同,如成人肺炎的症狀是發燒、咳嗽和氣促,但嬰幼兒不一定發燒和氣促,而表現為呼吸困難和其他全身症狀,家長如果根據自己經驗判斷,很容易耽誤病情。

誤區二:“按圖索驥”吃藥

有些家長以為上次孩子生病醫生開了這個藥,這次孩子又犯了這個病,於是按照上次醫生開的藥到藥店“按圖索驥”。

“我見過不少家長自己給孩子買藥吃,吃了幾天沒見好,才急忙抱孩子到醫院。”馮曉勤提醒,就算孩子的症狀和上次發病時差不多,也不代表就一定是上次那種病引起的。即便是同一種病,孩子在不同時候發病的症狀和病情也不同,不能按同一藥方治療,應該到醫院做診斷後開藥。

誤區三:用量不足即停藥

雖然藥物說明書上表明用藥一個療程為7天,但服藥兩三天後孩子病就好了,於是給孩子停藥。

何景然強調,服藥一定要夠療程,如果沒滿療程就自行停藥,很可能產生藥物的耐藥性。“沒有服夠療程,雖然症狀得到控制,表面看起來沒病了,但體內的致病菌實際上沒有被完全消滅,而是在體內潛伏起來。等到下次條件適合,致病菌又死灰復燃,但對使用過的藥物就產生耐藥,再用藥就無效了。”

貼士:

兒童規範用藥基本原則

專家結合兒科醫生在給小患者用藥時的心得,提出如下的基本原則:

1.孩子生病要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遵循醫生的意見,不要盲目自行用藥;

2.首選有兒童專用劑型的藥物;

3.如果沒有兒童劑型藥物,選擇成人和兒童都可使用的藥物,同時保證這些藥物已經有在兒童身上使用的經驗。這類藥物在說明書上會給出兒童公斤體重的用藥劑量,給孩子用時要嚴格按公斤體重來計算,莫憑感覺,隨意減一半或三分之二給孩子用;

4.如果碰到兒童少見病等特殊情況,需要選擇特殊藥物,這些藥物沒有兒童使用的先例,一般不要貿然使用,而是請專家會診討論,或者借鑑其他醫院使用該藥物的經驗再決定是否用藥。(翁淑賢、盧文潔)

醫學指導/珠江醫院院長曾其毅教授

珠江醫院兒科中心副主任李巨集教授

南方醫院兒科副主任馮曉勤教授

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兒科門診主任何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