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早教/教育資訊/列表

哪些行為是疑似精神病?寬泛標準下如何杜絕被精神病?

日前上海市對疑似精神病患者開展一場全民性調查,並對疑似精神病的條件做出了初步的認定,其中包括無故不上學、不上班、宅等等,這些標準是否太過寬泛了?你“被被精神病”了嗎?如何杜絕被精神病?詳情請見下文。

昨天(9月13日),上海市衛生局新頒佈了《精神疾病防治服務規範(2012版)》,其中無故不上學、不上班、不出家門、不和任何人接觸,這些行為異常人員將成為上海市社群開展疑似精神病患調查的線索。

哪些行為是疑似精神病?寬泛標準下如何杜絕被精神病?

哪些行為是疑似精神病?寬泛標準下如何杜絕被精神病?

 開展疑似患者調查

根據市政府批覆關於組織實施本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案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專案意見,為了促進公眾的健康,本市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將在轄區常住人口中開展疑似精神病患調查。需要了解轄區居委會的居民,或村裡的人、家中的人是否曾經出現下述情況:

曾經住精神病院,目前在家;因精神異常而被關鎖在家;有過自殺,或者自殘;經常胡言亂語,或者說一些別人聽不懂、或者不符合實際的話,比如說自己能夠和神仙或者看不見的人說話、自己本事特別大等;經常無故吵鬧、砸東西、打人,卻不是因為喝醉了酒;經常自言自語自笑,或者表情呆滯,或者古怪;在公共場合行為舉止古怪,衣衫不整,甚至赤身露體;認為周圍的人都在議論他或者害他,比如給他下毒,等等;過分話多,說個不停、活動多,到處亂跑,亂管閒事等;對人過分冷淡,寡言少語、動作慢、什麼事情都不做,甚至整天躺在床上;無故不上學、不上班、不出家門、不和任何人接觸。

發生過以上情況,不論何時有過,現在好或沒好,都列入調查線索,一旦發現疑似病例及時上報區(縣)疾病預防控制精神衛生分中心,並告知患者或親屬到精神衛生專業機構進行診治。

 重性患者每年4次評估

《規範》明確規定,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對納入管理的社群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需徵得患者本人、監護人或近親屬同意後,每年至少隨訪4次。每次隨訪應對患者進行危險性評估,檢查患者的精神狀況,指導、督促患者按醫囑服藥,瞭解患者的軀體狀況、社會功能情況、藥物不良反應、心理應激事件及各項實驗室檢查結果。每次隨訪根據患者病情的控制情況,對患者及其親屬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訓練等方面的康復指導,對親屬提供心理支援和幫助。並對患者開展個案管理和心理疏導。

在患者病情許可的情況下,徵得監護人與患者本人同意後,每年對其進行1次健康檢查,內容包括一般體格檢查、血壓、體重、血常規(含白血球分類)、轉氨酶、血糖、心電圖。

  無業病患獲免費服藥卡

《規範》規定,本市社群將開設心理諮詢服務點,採取現場諮詢、電話諮詢、信函諮詢、網路諮詢等多種形式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諮詢服務。

本市還將對無業貧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費服藥管理。向社群居民宣傳無業貧困精神病患者免費服藥政策,接受相關的諮詢,受理申請,協助申請人完成相關稽核工作。對符合條件的在兩週內發放免費服藥卡。服藥患者每季度測一次血常規,每半年測一次肝功能、心電圖。督促患者按時服藥、定期就診和檢查。

對居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進行干預和康復指導。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在轄區疾病預防控制精神衛生分中心的指導下開展隨訪服務,隨訪包括家庭訪視、電話和預約患者到門診就診等方式。提倡柔性化隨訪,不外洩患者資訊。鼓勵和幫助病人進行生活功能康復訓練,指導患者參與社會活動,接受職業技能訓練。

  [轉貼]在上海如何杜絕“被精神病”

有過自殺或者自殘,經常胡言亂語,無故不上學、不上班、不出家門、不和任何人接觸等行為作為精神病患者的調查線索,是否條件過於寬泛?

上海市衛生局新近頒佈了《精神疾病防治服務規範(2012版)》,規定將開展疑似精神病患調查。對於有過自殺或者自殘,經常胡言亂語,無故不上學、不上班、不出家門、不和任何人接觸等行為異常的人員,將作為疑似精神病患者的調查線索。

這個訊息一出,網路上多有調侃之聲。但是,不得不看到,精神疾病對我們的社會來說,其實是個沉重的話題。

據調查,我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在1億人以上,其中重性精神病患人數已超過1600萬人。如果這些精神病人得不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對公共安全將是一種潛在威脅。

因此,對於精神病人進行早期篩查並提供相應的治療,應是政府應承擔的責任。從這個角度上說,上海市政府在精神病防治上有所作為,值得更多地方學習。

然而,也應看到,精神病篩查須慎之又慎。須知,精神病對於現代的醫療技術而言,依然存在許多挑戰。首先就診斷而言,目前尚缺乏公認的客觀指標。精神病的診斷仍然主要依據病人的症狀,而精神病人的常見症狀,如情緒多變、敏感多疑、行為異常,判斷起來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性,需要一個完整嚴密的資料蒐集、彙總、分析、診斷的過程。要保證診斷的正確性,仍具有相當的難度。

這也就是說,對於精神病患者,很難通過普通的體檢或者詢問做出篩選,這實際給精神病的早期篩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上海市政府對精神病篩查標準做了一些細化。但這樣的細化卻極可能引發人們的擔憂。將無故不上學、不上班、不出家門作為精神病的篩查物件,是否條件過於寬泛?而且是不是“無故”,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外人如何判斷?在這樣的標準下,如何杜絕“被精神病”的現象?而且,這樣大面積的篩查精神病,會不會導致病人的隱私洩露而造成新的傷害——畢竟在當今社會,精神病還屬於一個可能讓人感覺“羞恥”的疾病。

也許,要真正做到精神疾病的早期發現,更應該做的不是指定篩查的標準,而應是對精神疾病知識的全面普及,完善精神病醫師的隊伍建設,讓人們有更多的機會關心自己的精神健康,不再把精神疾病當做疾病中的“另類”,這樣才可能真正做到精神病的儘早發現、及時治療。例如,在義大利,全國沒有一所精神病專科醫院。所有的精神病人都生活在社群裡,享受著政府的照顧。這或許才應該是幫助精神病人的更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