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報

當前位置 /首頁/早教/手抄報/列表

實現潛能的嚴密法則

對一個人的成長期而言,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什麼時候最適合做什麼是教育上的一大問題。無論做什麼事情,一旦錯過了一定的時期,人就很難培養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也就是

實現潛能的嚴密法則

對一個人的成長期而言,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什麼時候最適合做什麼是教育上的一大問題。無論做什麼事情,一旦錯過了一定的時期,人就很難培養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說有時間制約。這個時期是能否掌握某一功能的重要分水嶺。稱作“臨界期”。

以下是一個關於貓的視覺實驗。把一隻剛出生的貓放在四面牆壁畫有橫線的環境中餵養,兩個禮拜後,當這隻貓進入一般的環境時,他的視力出現障礙,此貓不認識豎線,只認識橫線。也就是說,當貓生下來後,如果只看橫線,不看豎線,貓就不再具備看豎線的能力。這意味著,在貓生下來的兩週時間裡,是他獲得正常視力的臨界期。據說,當貓生下來後,用布矇住他的一隻眼睛,那麼當它長大後,把布取下來時,該貓的這隻眼睛的視力就一直沒有發育。當我們調查引起貓眼視力障礙的原因時,發現貓的身體並沒有發生什麼異常,只不過是在貓眼能力的發育時期,沒給它適當的環境,所以貓眼沒有發揮出它的應有能力。

人的情況也一樣。據說,當我們給一個天生的盲人做手術並讓他獲得視力後,該盲人過了五歲還是目不能視。眼睛看到的資訊進入大腦後形成完整的影象,但是,如果大腦的成像功能沒有得到很好地發揮,那麼大腦就不能將眼睛看到的物體組成影象。也就是說,大腦的視覺神經細胞接受外部刺激後,促成視覺神經網路的發育,從而在五歲之前完成目能視物的過程。但是,如果人超過五歲,即使刺激它的視覺神經細胞,他的神經網路也很難正常發育。

我們知道,當人生下來後,它的腦細胞網路就接受刺激,並通過刺激使人腦得到發育和形成。最近,人們在研究大腦功能發育的不同時期,他們相信不同的機能發育分別對應著不同的臨界期。

不僅是看的能力,而且人所具有的其他能力,在開始時都是以潛在的方式存在。潛在的能力只有接受刺激,才能成為真正的能力。因此,如果人的潛在機能不接受鍛鍊,人的這方面能力就會被淹沒,永久地從這個人的身上消滅。就跟人一開始就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一樣。

最先對世人公佈存在“臨界期”的著名人物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昆拉多·勞倫茲博士。她發現鳥類有“銘記”的現象。一隻經過人工孵化的鳥出世後,會把最先看到的物體當作自己的母親和保護者,然後平靜地跟著她走。但是,聽說這種“銘記”也要在小鳥孵化後的幾個小時到十幾個小時才能產生。因此,這種“銘記”也可以說是“臨界時”。 即便剛生下來的小鳥把氣球認作了“自己的母親”,也是一種心智的發育和萌芽。

當我們在考慮臨界期的問題時,我開始覺得不僅人體機能隱藏著臨界期,而且人在心智的選擇上也隱藏著幾個嚴密的臨界期分支。關於心智發育的臨界期問題,以前幾乎沒有人涉及,但是,正如諺語所說,“百歲看小”。一個人小時候形成得性格和思維定式,在他長大後是很難改變的。一個心裡有問題的孩子,其問題會持續到他長大後很長的一段時間。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臨界期所種下的孽障。

也許大家會覺得,我向大家說臨界期,說過了臨界期就無法挽回的話語是故意嚇唬大家,其實我並沒有這樣的意思。光從結果看來,大家都可以理解為是:理所當然。可是,以前大家想沒想過自然界當中存在著像臨界期這樣的嚴密法則呢?我想大家沒有,這是正我想說的。因為大家覺得理所當然而忽視了法則的存在,所以只有當出現某種結果和困難時,大家才會變得驚慌失措。

出生後15分鐘在母子(女)身上會發生什麼?

從1975年後,美國發生了許多關於母子(女)關係的新問題,如母親虐待子女問題,孩子得了自閉症等心理障礙疾病等問題。原因之一是因為嬰兒出生後就馬上被放進了新生嬰兒室,從而使母親失去與嬰兒接觸的時間。嬰兒出生後不能和母親相見,會導致母子(女)關係不和。如果嬰兒早產,嬰兒一出生就被長時間的放進保育器當中,嬰兒在出院之前都難得和自己的母親見上一面。結果,回到家後,母子(女)關係不好,母親不好好撫養嬰兒,甚至有虐待嬰兒的現象。 

母子(女)最早的接觸應在什麼時間之前為好呢?我的瑞典朋友,醫學工作者唐·沙桐曾為此作過試驗。

實驗分兩組進行。一組按醫院通常的程式進行生產,嬰兒生下來後給他(她)量體重,進行一系列的處理(30分鐘),然後把嬰兒交給母親看一眼,之後搶走,放進新生嬰兒室,使母嬰分開。另一組設定了母子(女)接觸的時間。嬰兒出生後,進行6分鐘左右的必要處理,然後讓他(她)趴在母親的肚子上,之後用毯子蓋住嬰兒和母親的腹部。接觸約5分鐘後,把嬰兒往母親的胸部挪一挪,使嬰兒能吮吸母親的乳房。母嬰接觸的時間約15分鐘。然後按醫院通常的程式進行處理,把嬰兒放進新生嬰兒室。之後的情況和條件與第一組一樣。

這15分鐘的差距是如何反映到母親和孩子的身上的呢?唐·沙桐對這兩組母嬰的情況進項了追蹤調查。調查共考察35個專案,並分36個小時後,一個月後,一年後和兩年後等四個時間段來進行。結果表明,這兩組母嬰在兩年後還因這15分鐘而存在差距。其差距不僅表現在嬰兒的哭泣次數上,還表現在母親的行動上。和嬰兒有過15分鐘接觸的母親常常愛撫嬰兒,報嬰兒,親嬰兒,對嬰兒說話等。和嬰兒沒有過接觸的母親則很少愛撫嬰兒,對嬰兒的清潔過分敏感,總擔心嬰兒尿溼了尿布。而且,在抱怨帶孩子煩人,帶孩子辛苦的問題上,兩者也有明顯的區別。尤其是男孩子與母親的關係問題上,兩者的差別就更加明顯,這是十分有趣的問題。

在此實驗基礎上再做進一步研究的是古力布蘭特大學的古拉烏斯教授。他也發現:兩年前,在孩子生下來的三天之內,能否給母嬰創造15分鐘的接觸機會,會影響到兩年後母親對孩子的譽愛以及言行舉止。根據這種觀點,古拉烏斯博士首先提出了“母子(女)情結”的看法。它的研究對後來的美國小兒醫學和心理學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確實,母親和孩子早早接觸會對母親的心理產生重大的影響。唐·沙銅箔使研究發現:孩子出生後的15分鐘是母子(女)關係的分水嶺。

母親的心理髮育也有“臨界期”

森永良子先生是日本為數不多的,專門對小孩進行心理諮詢和治療的兒科專家。他曾在芝加哥伊利諾斯州大學兒童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員。1976年後,開始在伊豆遞信病院工作,專門對兒童進行心理治療。醫院餵養了一群狗,專門供醫院進行動物實驗。

森永先生的實驗從虎犬蒂羅生孩子開始。蒂尼一共生下12只小狗。但因為是高齡生產,最後活下來的只有5只小狗。到第12天,我決定把一隻叫“小甜餅”的小母狗從蒂民身邊抱走,放到家裡養他三個禮拜。“儘管我不忍心讓狗仔這麼小就和它的母親分離,但為了瞭解母狗和小狗隔離後所造成的影響,我不得不這樣做。”

小甜餅太小,養它可真不容易。據說,要用紗布裹住奶瓶餵它喝奶,要用溫水浸過的布擦拭肛門,幫助它排洩。通常小狗排洩是母狗的事情,母狗會用舌頭去舔,以對小狗的肛門產生刺激。三週後,既小甜餅出生的第五週,它在森永家裡可以自己喝碟子裡的奶,自己吃狗食,自己拉屎拉尿。它被養成了一隻聰明伶俐的寵物狗。

三週後,小甜餅被重新送到母親蒂羅的身邊。當其它在母親身邊長大的兄弟姐妹在蒂羅身上找乳房吃奶時,小甜餅站在一旁遠遠地但著。過了好一會,它才想起大家在找母親的乳房,於是它自己也走了過來。結果,蒂羅拒絕它,並用低低的吼叫威嚇它,不許它過來喝自己的奶。同時,也不許它吃飼料盒子裡的狗食。

 回來後的第四天,小甜餅趁蒂羅不注意,吮上了媽媽的乳房。蒂羅發現後,對小甜餅進行了威嚇。不過,後來還是默認了小甜餅,允許小甜餅吸自己的奶。但是,與其他在母親邊長大的兄弟姐妹相比,小甜餅明顯受到了歧視,因為它的身體從來沒有得到過母親的親吻。也許是小甜餅還記得媽媽的緣故,所以它向媽媽撒嬌。可是,不管它怎樣撒嬌,媽媽就是不接受。三週的分別決定了母犬的心理變化,同時也使“小甜餅”有別於其它的兄弟姐妹。 

雖然上述的實驗不能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們結論性的東西,但是我覺得它對我們是有啟發意義的。無論是人也好,動物也好,其最基本的心理和生理機能都必須通過各種微妙事情的積累來完成。

孩子的能力是遺傳決定的?還是環境決定的?

那麼,人的能力到底是遺傳決定的呢?還是環境決定的呢?遺傳和環境的界線應該劃在什麼地方呢?

最近,人們對遺傳基因的研究進展很快。對一個外行人來講,很容易產生錯覺,以為什麼都是由基因所決定的。其實不然。為此,我走訪了從事遺傳基因實際研究的工作人員。三菱化成生命科學研究所的中村桂子先生告訴我:不同遺傳基因所擁有的資訊量是巨大的,而真正表現出來的資訊只有其中的1%,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才能全部來自遺傳。另外,我們還壓根不知道:什麼資訊會表現出來,表現出來的資訊會選擇何種組合方式。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儘管我們不能完全否認遺傳力量的存在,但是如果那它和環境的力量相比,我們完全可以無視遺傳的存在。此外,根據這種想法,人的環境就大大地突破了人們已有的思考範圍。為此,我們必須對稱之為環境的內容、時期以及所有的問題進行重新思考。

而且,從上述的觀點來看,一直沿襲至今的教育觀和養兒育女觀也必須對“時期”的問題進行從新思考。什麼時期適合做什麼?怎麼做才能最有效?以前被看作常識的問題是不是真的正確呢?對於這些問題,我們都必須進行一次深入的思考。

兒童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把握能力生成臨界期,才不會使他們的潛能白白浪費。(井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