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心理

當前位置 /首頁/早教/行為心理/列表

孩子膽子小得要命,我該如何“拯救他”?

明明是一個3歲的男生,他的膽子特別小,晚上睡覺必須開燈,不然又哭又鬧。

孩子膽子小得要命,我該如何“拯救他”?

電視裡放的動畫片如果人物造型比較凶猛,他馬上會說“我不要看這個”。如果有打鬧或可怕陰森一點的場面,他更是會大聲尖叫著跑開或者直接鑽進茶几下面躲起來。

在外面看見小蟲子,他會大叫“我怕”, 到了動物園,看到高大的駱駝他都不敢走過去,嚷著要回家。看到長頸鹿吃樹上的樹葉,他也害怕得一個勁地往媽媽懷裡鑽。

明明的膽小有時會讓爸媽特別尷尬。有一次在遊樂場,明明爬上了一個模擬的消防員通道,要順著杆子滑下來。那個杆子其實很愛,只有1米5左右高。

輪到明明的時候,他兩手抓住杆子,怎麼也不敢放鬆往下滑,媽媽在上面扶著他,爸爸張開雙手在下面接著,明明還是嚇得尖叫。最後甚至害怕得大哭起來。

這讓明明爸媽特別尷尬。後面比明明小的孩子都沒有半點困難地滑了下去,明明的表現卻這麼擔心,他們真不知道這到底是怎麼了。

他們非常擔心明明缺乏男子漢的氣概,擔心明明的膽小會被嘲笑,擔心明明無法正常融入到集體中。

膽小不是孩子的錯

有的孩子膽兒很大,爬高摸黑的,什麼都不怕;可有的孩子天生膽小,不管你再怎麼努力,也不敢爬高,不敢一個人睡覺,甚至怕聽到古怪的聲音。就像求助中的小孩明明一樣,膽子很小,相信這樣的孩子也會愁壞了父母。


不得不說,不管是任何一個高明的心理學家還是任何一個經驗豐富的幼兒老師,都很難明確的說清楚寶寶膽小的特點是怎麼形成的。

可以說一部分來源於遺傳因素,或者說是孩子天性如此,比如說,寶寶剛出生還在嬰兒期時,從孩子哭聲的大小,飢餓時的表現就能看出孩子的膽子大小。

但也有一部分來源於環境因素,比如整個家庭的觀念都是鼓勵孩子去探索,不怕孩子受傷,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膽子通常會比較大。

反過來,如果家長過度保護孩子,常常對孩子說這個“你還小這個不可以碰”,“如果你摸它就會咬你”等等帶有嚇唬性的話語,這些都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讓孩子逐漸變得退縮膽小。

所以說,父母膽子大,不代表孩子膽子也大,除了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等等也是不可忽視的,並且通常這些因素彼此糾纏在一起,很難理清。

我的兒子仔仔膽子也很小,比較敏感,直到現在,他睡著之前都一定要開燈。他也依然害怕小動物。有一次去動物園,很多孩子在大人的幫助下都敢騎到了駱駝背上,而仔仔只敢遠遠地看著,不敢靠近……

作為媽媽來講,在他小時候表現得特別膽小時,我真的是有很多擔心的,擔心他以後被欺負,擔心他不是一個有擔當的男子漢,擔心他無法適應以後的競爭等。

但現在,我的心早已慢慢放下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仔仔膽小的特點慢慢改善了很多,尤其現在,膽子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敢於嘗試新鮮的事物。

所以說,膽子小並不代表孩子以後就不能正常適應集體生活,這個問題並沒有父母們想象的那麼嚴重。只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當孩子體驗到事實的真相併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恐懼時,他的擔心就會一點點放下,變得越來越“大膽”。

當然,孩子的膽小能不能得到有效改善,最重要的還是父母對此的態度,如果發現孩子膽小怕事,因此責罵孩子,或者不顧孩子的感受在他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刻意鍛鍊他的膽子,這些對孩子都不會有積極的影響。這些方式很可能無形中把“膽小”這個觀念放大強加在孩子身上,這隻會讓他意識到自己確實是“膽小”的,並且越來越不敢挑戰自己。

膽小不是孩子的錯,這個每個人人性中都存在的一個特點。所以對待膽小的寶寶,父母應該以寬容,鼓勵為主,並陪伴他幫助他一起跨過膽小的這個障礙。


如何對待膽小的寶寶

如果家裡有的膽小的寶寶,父母可以做點什麼呢?

1、寬容的看待

如果說寶寶天生就有些膽小,那又怎樣呢?能代表寶寶就不能很好的發展嗎?錯!

膽小、膽大其實都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膽小的人當他對狀況熟悉了以後,也會變得膽大。膽大的人在遭遇某一次驚嚇之後,也可能會對類似的狀況變得膽小。

而且膽小還有一個優勢就是謹慎,膽小的孩子雖然有時顯得退縮,但這樣的寶寶長大後做事能更加細緻,觀察事物能更加敏銳,尤其在某些涉及安全的狀況時,因為膽小,謹慎而不會輕易去嘗試,自然不太會出狀況!

所以說膽小並不能說是一個“缺點”,這就是孩子性格中的一部分。

2、正確的引導

寶寶常常對外界的一切都非常好奇,所以,媽媽要充當一個帶領寶寶去探索世界的嚮導,而不是經常使用一些嚇唬孩子或者禁止性的語言,如果真的碰到危險的東西,可以換個方式對孩子說。

3、學會放手

寶寶是媽媽心頭肉,時時刻刻都想保護寶寶,絕對不讓寶寶受到任何傷害。愛子心切的雖然可以理解,但是寶寶要成長就必須要逐漸脫離媽媽的保護圈,所以要學會適當的放手,要習慣孩子摔倒,並且鼓勵他自己站起來,不要任何時候任何事都幫助他完成。讓他去嘗試他才會慢慢變得自信。

孩子膽小不是問題,父母的對待方式才是問題。不要逼他成為你想象中的那樣,接納孩子本來的一切,孩子才會成長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