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心理

當前位置 /首頁/早教/行為心理/列表

如何讀懂難養型孩子?

如何讀懂難養型孩子?

什麼是氣質?氣質是孩子的脾氣、秉性,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反應方式,主要跟神經系統的活動強度和靈活性有關。

難養型孩子生活節律不規則;對新的刺激反應消極,退縮,環境改變後適應較慢;情緒反應強烈,而且常為消極反應;堅持性高,不易接受安撫等。

難養型孩子對父母的挑戰非常大,父母需要有更大的耐心,理解並接納孩子的氣質特點,並根據孩子的氣質特點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

生活節奏不規律

壯壯是個精力充沛的小男生,晚上經常鬧騰到十一二點還不睡覺,讓父母感覺疲憊不堪,只要一關燈壯壯就開始哭鬧,於是每天晚上睡覺都演變為一場“戰爭”。

給父母的話

有些孩子天生吃飯、睡覺以及大便很有規律;而有些孩子規律性要弱一些,只要還有一絲精力,就會拒絕睡覺。而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對孩子的健康發育很重要,父母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首先,睡覺前有一些固定的程式,這是孩子心理準備的過程,比如洗漱、講睡前故事,告訴孩子睡覺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晚安親親,這會讓孩子非常期待。

然後,到了約定的時間就堅決關燈,告訴孩子:“到了約定的睡覺時間,就要睡覺了,這樣你明天才會更有精力。”如果孩子哭鬧,可以安撫他的情緒,擁抱他一會兒,但還是要堅持關燈睡覺。

對新事物和新環境迴避

珍珍是個有點害羞的孩子,進入新環境,適應得較慢。有時候媽媽帶她去參加朋友聚會,大家都圍上來的時候,珍珍就很不適應,鬧著回家,甚至有時候會咬媽媽的手來緩解自己的緊張,媽媽很困惑。

給父母的話

珍珍對新環境有點回避,適應較慢,父母需要接納孩子的這一特點,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給孩子一段適應的時間,孩子需要先作為“觀察者”來認識環境,父母可以主動跟朋友打招呼,讓孩子覺得放鬆、安全,不要過度關注孩子,過一段時間孩子感覺放鬆了再引導孩子融入環境。

情緒本質消極

佳佳晚上想吃一塊糖,媽媽告訴他:“我們約定好的,晚上莎莎是個特別愛哭鬧的孩子,有時候早上一睜開眼睛,就會毫無緣由地大哭起來。剛開始父母還很有耐心,但是孩子哭鬧的次數多了,父母也漸漸開始煩躁,遇到孩子哭鬧,也會立刻心情不好,經常大吼孩子。

給父母的話

情緒本質也是孩子氣質的一個特點,指孩子佔優勢反應的情緒狀態是正性的(積極、愉悅)還是負性的(不友好,不愉快,不和悅的)。如果父母意識到這是孩子一種天生的氣質,並不是在故意搗亂,就會更好地接納孩子。父母在孩子睜開眼睛的時候,給其積極的迴應,或者準備一些其喜歡的玩具和遊戲,讓其睜開眼睛的時候保持良好的情緒,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孩子一定會有所改變。

堅持性高

佳佳晚上想吃一塊糖,媽媽告訴他:“我們約定好的,晚上不可以吃糖,對牙齒不好,你可以等到明天再吃。”佳佳聽不進去媽媽的道理,只聽到“不能吃”三個字就開始大哭起來。佳佳每次大哭都是不達目的不罷休。哭了半個小時的樣子,姥姥堅持不住了,出來講情:“大晚上的,別讓孩子哭了,就吃一塊吧。”媽媽表示不同意,佳佳看到有人支援自己,更來勁了,一直哭鬧下去,堅持了一個多小時,直到哭得太累了才停下來。

給父母的話

堅持性高是孩子的一個優點,在做事情的時候不怕挫折,不容易放棄。但如果孩子堅持的是不對的事情,就會被解讀為倔強,這就是氣質的兩面性,本身無好壞之分,但是有利有弊。對於堅持性高的孩子如何訂立規矩呢?

首先,訂立規矩前要跟孩子講明白,比如讓佳佳知道,在我們家晚上不可以吃糖,每個人都不例外。

其次,所有家庭成員要保持一致,尤其是孩子哭鬧的時候,本來孩子哭鬧只是一種情緒的發洩,如果有人講情,孩子會迅速意識到有機可乘,這時候哭鬧就變成了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支援其堅持下去。

第三,父母態度要前後一致,不可以因為孩子哭鬧而放棄原則,一定要“溫柔地堅持”。

情緒反應強烈

依依非常喜歡在小區廣場盪鞦韆,有一次她想要過去盪鞦韆時發現晨晨已經搶先一步上去了,心有不甘,試圖去把晨晨推開,卻被媽媽抱開了,於是開始大哭大鬧,哭聲震天。晨晨奶奶看依依哭鬧得厲害,試圖說服晨晨讓給依依,依依媽媽示意沒有關係,依依只是需要發洩一下情緒。於是媽媽一直抱著依依,沒說話,媽媽感受到依依的身體反應也很強烈,過了一會兒,哭聲慢慢小下來,媽媽說:“依依剛才沒有盪到鞦韆,有點沮喪了,是嗎?”感覺到自己被理解了,依依又哭了幾聲,媽媽問:“現在感覺好些了嗎?你看,情緒就是這樣的,來的時候像火山爆發一樣,但是過一會兒就會過去了,每一個人都會有情緒,媽媽也會有,這是很自然的,需要身體表達出來。但是鞦韆是大家的,不是依依一個人的,誰先來的誰先蕩,如果有別的小朋友在玩,依依就需要等待,小朋友需要遵守規則好嗎?”依依感受著媽媽溫暖的懷抱,知道媽媽是愛她的,接受了媽媽的建議。

給父母的話

對於情緒反應強烈的孩子,要給其表達情緒的時間,引導孩子感受自己身體的變化,讓孩子明白再激烈的情緒也會過去,等孩子情緒發洩完了再講道理孩子就比較容易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