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發展

當前位置 /首頁/早教/智力發展/列表

春節手抄報簡單好看

春節的演變歷史

上古時代以天象空間變化來標示一歲(年)四季時間變化,北斗七星迴圈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密切關係。斗柄旋轉依次指向“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斗柄從寅位開始,經東、南、西、北轉一圈,歲末十二月指醜方,正月又復還寅位,故“斗柄回寅”為春正、歲始;“斗柄回寅”指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上古干支紀元,正月建寅(攝提格),立春為歲首(歲節)。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立春”的具體氣候意義並不適用於全國各地,“立春”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意義。在歷史發展演變中,由於朝代更迭、曆法變動,歲首(新年)在日期上亦不同。中國曆代的新年,設定日期並不一致:

上古時代:歲起攝提紀元法,即干支紀元法,寅月為正月,立春為歲首。簡化後的天干地支,十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曰: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形成六十迴圈的紀元法。(攝提紀元,今稱干支歷、甲子歷、節氣歷;歸為陽曆類別,又稱中國陽曆)。

春節手抄報簡單好看

夏商周:夏朝以春季一月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為正月。(陰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冬季十月為正月。(陰曆)

漢朝初期沿用秦歷(顓頊歷)。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並吸收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將原來以冬季十月一日為歲首恢復為以春季一月一日為歲首。

漢朝以後,曾有幾名皇帝進行過改歷改歲首。王莽篡漢後,規定十二月朔為歲首,是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為殷正。武則天稱帝后,改國號為“周”,採用周正。此後歷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一日為歲首。

經歷代發展,後人在早期曆法基礎上逐漸完善為當今使用的夏曆。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直至今。1970年以後“夏曆”改稱為“農曆”(陰曆,又稱陰陽合曆))。

春節手抄報簡單好看 第2張

辛亥革命以後,逐漸改用公曆紀年(屬陽曆的一種,又稱格里高利曆)。後來為區別夏曆和公曆兩個新年,鑑於夏曆一月一日恰在干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廿四個特定節令之一的“立春”節氣前後,因此便把夏曆(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曆一月一日改稱為“元旦”。

1913年7月(民國二年),當時北京(民國)政府任內務總長的朱啟鈐向“大總統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中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凱只批准以正月七年級為春節(因當時是“五族共和”,端午等漢族節日列為全國節日不妥),同意春節例行放假,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曆歲首就由以往的“過年”改成了“春節” 。

春節手抄報簡單好看 第3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