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護理

當前位置 /首頁/寶寶護理/生活護理/列表

三伏天寶寶體質怎麼調理

三伏天寶寶體質怎麼調理?怎麼改變虛寒、上火體質?讓孩子全年少生病,如何調理寶寶?天氣是越來越熱了,三伏天也慢慢的開始接近了,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三伏雖然熱,但也是冬病夏調的好時機。三伏天來養生,已經不是一個生僻的概念了,可是說了那麼多的三伏天調理,可大家都知道其中的緣由嗎?

正確有效的操作又應該是什麼樣的呢?不著急,趁著三伏還沒有到,還有充足的準備時間,六師妹帶大家一次性瞭解個透透徹徹!

三伏天,到底有哪三伏?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而且最潮溼、悶熱的時候。

“伏”就是天氣熱到極致,適宜伏不適宜動,也是指,陰氣收到陽氣的壓迫藏伏在了地下。

咱們古語中也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總稱,調理的階段也是根據這個時間進行區分的。

2019年三伏時間:

初伏:7月12-7月21日

中伏:7月22-8月10日

末伏:8月11-8月20日

又溼又熱的三伏,最宜補陽?

三伏天,陽盛於外而虛於內,遠離一切陰寒。

首先了解一下咱們的陽氣是如何發展的:

冬至陽氣復生,陰氣開始隱退;夏至,陽氣也在熱辣辣的盛夏當中到達了頂點,同時陰氣也在這時完成了它最後的消退;

但也是從盛夏之後,陰氣也會慢慢的復甦,陽氣悄悄的減少;冬至時,陰氣就會佔據最有利的勢力,陽氣縮回了角落,等待下一輪的復興。

瞭解了這些後,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盛夏適合補陽祛寒的時機了。

利用外部環境陽氣旺盛和內在陰氣隱退的機會,扶益陽氣,可以達到祛寒的目的,從而讓孩子不平衡的陰陽恢復正常的狀態。

三伏天寶寶體質怎麼調理

如何趁三伏天趕走體內的寒溼?

現代科技太發達了,大人和孩子在夏天基本上不會出現熱到大汗淋漓的情況,及時偶爾外出,也是從一個空調房到了另一個空調房。

出汗的時機也只有中間的一段過度路程。

這樣長期的生活在空調的冷氣中,是非常容易讓自己的陽氣收到損傷的,同時因為不出汗了,體內的廢液就少了一個排出的途徑。

這些無法排除的廢液,只能在體內彷徨無助,然後就轉變成了讓孩子生病、鼻炎、咳嗽等等一切的寒溼,惡性迴圈。

再加上天氣一熱,咱們就很容易被寒涼的食物,像是西瓜、冷飲迷花了雙眼,再次讓孩子的脾陽、胃陽遭到打擊。

所以經常會出現,一個夏天過去了,孩子的舌頭一伸出來都是白白厚厚的一層,舌體也是胖大的。

這些都是體內積蓄了太多的寒氣導致的。

三伏天是是孩子調理體質、恢復健康狀態的關鍵時期,需要注意起居、飲食、外調等各方面:

1、夏天有自己的睡眠方式

夏季的特點是晝長夜短,晚睡早起,是順應自然時節變化的專屬於夏天的起居時間。

但晚睡並不是真的要在夏天熬夜,而是要根據晝長夜短的情況做一個變化,對孩子而言,晚睡也不能超過10點入睡。

起床時間可以定在6點到7點,陽氣那麼旺盛的夏天,如果因為睡懶覺缺少了補充、吸收的機會,是在就太可惜了。

2、夏天有自己的飲食提供

三伏天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悶熱難熬,孩子的新陳代謝本來就很快,在這時就會消耗更多的能量。

平時的一些不適當的行為又會讓孩子能夠補充進來的東西大大減少,入不敷出的情況下,就很容易出現“上火”和“溼熱”的症狀。

所以夏天炎熱,就更要注意要以清淡、溫補為原則,不要吃一些寒涼、油膩的飲食。

粥算是一個熱夏比較適合的飲食了,不油不膩,還能補充孩子需要的營養。

最重要的是喝粥可以養胃防積滯,是一個一舉數得的飲食了。

山藥紅豆粥

材料:

大米3把,紅豆1把,山藥1根

步驟:

1、山藥洗淨,去皮,切成丁;

2、紅豆用冷水浸泡2~3小時,撈出後瀝乾水分;

3.紅豆、大米、山藥放入鍋內,加入適量清水,選擇煮粥模式,煮至黏稠為止。

這個方子來源於羅大倫育兒,大米加山藥可以健脾益胃,幫助消化,再加上紅豆清熱健脾,利溼祛寒。

一歲以上的孩子都可以食用,但要注意熬煮的軟爛一些哦。

3、夏天有自己外調手法

夏天也有獨特的外調方法,能充分的利用其三伏天的天氣和溫度,把炎熱化為能量,變成調理孩子的幫手哦。

張璐在《 張氏醫通 》記載道: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十日後塗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這裡說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調理祕籍——三伏貼。

三伏天要給孩子抓住時機溫補陽氣,前期的準備一定要做好。

距離三伏天還有1個月不到的時間,不長不短,準備也一定要從現在開始了。

首先,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消化問題,不要讓孩子積食太過嚴重,否則三伏貼光對付積食就要用上一定的時間了,就別說驅寒了。

其次,三伏天是溼氣最重的,家長可以每天早起後觀察一下孩子的舌苔,如果出現發黃、發白厚膩的情況,並同時伴有大便的黏膩,就一定要給孩子進行祛溼,被讓溼氣困住了脾胃。

然後呢,穴位貼和推拿也一定不要忘了,雖然馬上就要進入三伏了,但是日常的一定不能放鬆,這樣才能讓三伏的力量發揮到真正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