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3-6歲/學齡前教育/列表

為捍衛兒童健康奮鬥一生

  求學之路:在輾轉顛沛中度過  劉湘雲的母親因病早逝,這給她年幼的心靈造成了很大創傷,在很小的時候,她就立志將來要學醫,以治病救人為己任。1927年,劉湘雲進入上海清心女子學校,從國小二年級開始住校,一個月才回家一次。

為捍衛兒童健康奮鬥一生

求學之路:在輾轉顛沛中度過  劉湘雲的母親因病早逝,這給她年幼的心靈造成了很大創傷,在很小的時候,她就立志將來要學醫,以治病救人為己任。1927年,劉湘雲進入上海清心女子學校,從國小二年級開始住校,一個月才回家一次。

自幼就開始的長期寄宿生活,培養了她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力更生的勇氣,更激勵了她一生。1936年國中畢業,劉湘雲轉入當時有名的同濟大學醫科預科學習。

次年,抗戰全面爆發,因為戰事吃緊,學校要搬遷到內地。劉湘雲清楚記得,她和同學一道坐火車到杭州,還沒進站,就遇到3架日軍飛機在頭頂盤旋、轟炸,她和幾個高一、高二的學生跳下車,拼命往河邊、往草叢裡奔跑,遠處不斷傳來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他們白天躲避警報,晚上在廟裡點煤油燈上課。一直輾轉到江西贛州,才暫時得以安定。

1939年,劉湘雲如願考入上海醫學院。3年後,她再次隨學校奔赴大後方重慶。劉湘雲說,他們在路上花費的時間有1個多月,真是艱苦難捱的日子。

途中經過錢塘江大橋,日本兵在橋頭設了關卡,一個接一個盤查,氣氛非常緊張。為了安全穿越敵人的軍事封鎖,他們就在老師帶領下,喬裝打扮成鄉村的農民,最終順利通過。就這樣歷經磨難、跋山涉水,劉湘雲終於抵達重慶歌樂山,開始“正常的”求學生涯。

恩師影響:做一個認真負責的人  劉湘雲教授至今仍念念不忘沈克非、陳翠貞、榮獨山等老一輩醫學家的教誨。在重慶歌樂山,生活是艱苦的。師生們都住進由毛竹搭建的屋子裡,每過兩個星期,他們就要下山收集紅色,綠色的再生紙,裝訂成筆記本,再買一些緊缺的日用品。

即使條件如此簡陋,老師的教學也一絲不苟。因為沒有教材,所有課程設定,都是憑藉手工方式完成,再對學生言傳身教。每次上課結束回宿舍,劉湘雲經過那片小院,都看到老師埋頭查閱資料,編寫英文講義,勤勤懇懇,寒暑不輟。

當時,為了讓患者及早得到診治,師生們不得不借助煤油燈微弱的光線看顯微鏡。若遇到夜間急診,他們就提著馬燈照明,認真記錄病史。

為做好實習醫生,劉湘雲竟然將整整一本全英文的實習生手冊,從頭到尾抄寫了一遍!後來,她成為一名正式的住院醫生,也從這段經歷中受益匪淺。“老師的工作作風、敬業精神和責任感深深感染了我,在他們的教誨下,我才逐漸成長”,劉湘雲動情地說。

不畏艱難:控制傳染病大流行  1952年,上海醫學院建立了有一定規模、能滿足兒童需求的專科醫院。劉湘雲也繼續跟隨著名兒科專家陳翠貞教授,從事醫療和教學工作。

“人的一生短暫,總要自己獨立生活。作為一名兒科醫生,怎樣對自己負責,對患者負責,再推及開來,對人民、對國家負責。很認真地做工作,很認真地用一生為孩子服務,使他們身心健康,為整個社會做貢獻。這是我從年輕時候起,就逐漸思考的問題。”說到這裡,劉湘雲的表情靜穆而莊嚴。

建國初期,我國醫療衛生水平十分落後,嬰幼兒的死亡率非常高,達20%。小兒傳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質炎、中毒性菌痢等,連年橫行肆虐。麻疹大流行時,上海受感染兒童高達50萬。

看著一個個幼小生命的逝去,望著父母眼裡充滿的痛苦和無助,劉湘雲心如刀割。為儘快控制傳染病,已經身為兒科醫院領導的劉湘雲,以極大的責任感,日夜忙碌在搶救危重患兒的第一線,在實踐中精心鑽研防治疾病的方法。

有些患兒因高燒而昏迷、抽搐,劉湘雲就採取“冬眠”的手段:搬來一大塊一大塊的冰放在病床底下,保持適宜溫度。她還不辭辛勞,到患兒家裡,挨家挨戶為孩子檢查身體,以阻止病情蔓延。

為了主動預防麻疹、脊髓灰質炎等傳染病,劉湘雲和北京,上海等地生物製品所的研究人員一道,跟時間賽跑,反覆試驗,終於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研製出安全的減毒活疫苗,並在全國推廣取得顯著效果。1964年,劉湘雲到印度尼西亞參加亞非國際學術會議,她鄭重走上講臺,發表了關於脊髓灰質炎疫苗成功研製和應用的論文,受到各國代表讚賞。

因為當時,只有歐美等少數已開發國家才有能力研製出有效的疫苗,而新中國處於經濟封鎖、一窮二白的境況中,能在短短几年取得成功,不能不說是奇蹟!

營養保健:為了孩子健康成長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還很低,許多母親缺乏乳汁,又不懂得正確的餵養知識,兒童普遍營養不良。為改善這樣艱苦的狀況,劉湘雲又努力著手兒童營養保健方面的工作。

當時,在上海等城市,雖然也有牛奶出售,但產量少、價格高,普通人無力承擔。劉湘雲和蘇祖斐等眾多著名的兒童營養保健專家,銳意探索,將魚、豆製品等原料進行合理配比,製成一種叫做“營養鬆”的食物。這一創造性的方法,以簡單、廉價的食物作為替代品,解決了嬰幼兒營養缺乏的問題,發揮了極大的實用價值。直到奶製品越來越大眾化,“營養鬆”才光榮地完成了歷史使命。

劉湘雲教授一生實踐著年輕時立下的志願。當記者問起,她為提高中國兒童的健康水平。做過這麼多有意義的事情,是否感到欣慰時,她用幸福的笑容代替了回答。此刻,也許只有這種方式,才能詮釋她拳拳的“赤子之心”。

為人師表:勤奮,創新、團結  作為蜚聲國內外的教授,劉湘雲是學生眼裡的“嚴師慈母”。她說,真正培養好一個人才是很不容易的,只有對自己方方面面都嚴格要求,才能讓學生有所收穫。她經常勉勵年輕人說,在學術上要“不圖虛名,但求實學”。一個人想要有所作為,必須要勤奮、創新。

她說,兒童是全社會的未來,現在的孩子過了20年,30年以後,就成為人類舞臺的創造者,社會進步的締造者,做一名兒科醫生,讓兒童身心都能健康成長,肩上的責任有多大。年輕人沒有勤奮的習慣和創新的意識,僅僅滿足於現狀,是做不出什麼成績的。

劉湘雲在1993年獲得了衛生部頒發的“諸福棠獎”,她就把全部獎金和自己的一點積蓄拿出來,設立了“勤奮創業獎”,鼓勵年輕的醫生、護士以及技術人員,不斷努力,不斷思考,使自身能力能不斷地得到提高。

劉湘雲還認為,任何工作都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要發揮團隊的力量,才能做得出色。她一直強調,兒童健康是系統工程,怎樣根據孩子的身心特點,把孩子撫育成人,不僅是醫務工作者的責任,更與家長的正確引導密不可分,同時,還需要聯合社會學、營養學、教育學的專業人士,共同出謀劃策。

因此,劉湘雲在退休後,把很大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大眾健康教育上,並獲得全國家庭教育工作園丁獎(1996)及全國“優生優育傑出貢獻獎”(1998)等殊榮。

科普寫作:重要的使命  在談及向大眾普及醫學知識的經歷時,劉湘雲教授先向記者講述了一件往事,孩子調皮闖禍,母親就用棍棒教訓,沒想到用力過猛,把孩子打得腎臟衰竭,不幸身亡。劉湘雲皺起眉頭,憂慮地說到,每個母親都愛自己的兒女,都對兒女期望很大,可直到現在,  還有這麼多人缺乏育兒知識,釀成悲劇,讓人覺得非常痛心。可見,科普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不僅要關心兒童的身體健康,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還應傳播正確的育兒知識。

20世紀80年代初,劉湘雲在《大眾醫學》上發表了多篇科普文章。印象較深的是關於“兒童吃早餐”的問題。當時上幼兒園、上國小的孩子,很多都沒有吃早餐的習慣,她覺得非常揪心,在文章中提出“早飯吃得好,午飯吃得飽,晚飯吃得少”這一原則,她還大力提倡“母乳餵養”,嬰兒出生以後,母親要及早“開奶”。這些觀念在當時來看非常先進,至今還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不僅如此,劉湘雲更煞費苦心,利用幻燈片、圖片、講座等多種形式,為年輕父母介紹育兒知識。她曾經跑遍全國二十幾個省市,深入農村、鄉鎮、城市,探討兒童健康問題,受到醫務工作者和百姓的極大歡迎。

養生之道:知足者常樂  劉湘雲現已年屆90,如此高齡又如此健談、思維敏捷、精神矍鑠,記者不免對劉教授的養生之道非常好奇。沒想到,她卻開玩笑地告訴記者,自己毛病很多,其實“肚子早已經變空了”。

因為早年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飲食很不規律,劉湘雲患了嚴重的胃潰瘍,大約40年前就做了胃大部切除手術。此後消化問題不斷,直到前幾年,還出現膽汁反流等情況,經常半夜被迫醒來。

她因子宮肌瘤引起貧血,不得不將子宮全部切除。她在40多歲時就被查出患有高血壓,去年還因收縮壓一度高達220毫米汞柱,在醫院治療了3個半月。20世紀80年代,劉湘雲又患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面板出“水皰”,只能服用激素治療,堅持十幾年才逐漸減量、停藥。

記者非常驚訝,這麼多疾病,每一種都足以讓普通人深受打擊、備感壓力,那麼,劉湘雲教授是如何坦然面對的?

她說,協調好自己的情緒非常要緊,應時刻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她的生活簡單而樸素,沒有太多欲望。患病後,經過醫生精心治療,雖然每天都要服用很多藥物,但病情控制得還算不錯。不擔心、不多慮,也許就是她疾病纏身卻依然長壽的原因。聊起這份寬容和勇氣,劉湘雲還提到自己在文革時的經歷。

當時,已經身為副院長的劉湘雲,被迫離開心愛的醫生崗位,或接受批鬥,或打掃醫院門診大廳,即使這樣,她依然以樂觀的信念去面對。“我相信任何困難都有辦法解決,包括各種疾病的打擊。”劉湘雲說。

關於日常保健和飲食,劉湘雲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典範。她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從書籍、報刊中學習中醫養生的道理。每天做一套簡單的拳操,花費15分鐘;全身自我按摩,包括頭、耳、眼、胸背和腿腳等,早晨起床做一次,睡覺前再做一次,共耗時約半小時。她還不忘每天到學校空地走2 000~3 000步,持之以恆。

劉湘雲風趣地講,自己一貫胃口好,不挑食、不偏食,沒什麼禁忌。由於胃部做過手術,現在以素食為主。她建議老年人別吃得過飽,口味不油膩、不能太鹹。對於保健品,劉湘雲的看法是,如果確實需要,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嘗試服用。不過她坦言,自己主要攝入少量複合維生素,一般不補充其他保健品和中藥補品。

劉湘雲年輕時,喜歡讀長篇的中、英文小說,現在雖然有1800度近視,還患有白內障,但是,她每晚依然很仔細地看中,英文報刊,或閱讀散文,始終保持晚間12點以後睡覺的習慣。

“我睡得少,但睡眠質量真的很高,家人都說,我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很快入眠”,講到這裡,劉湘雲教授呵呵笑出聲來,彷彿此刻坐在記者眼前的,是一位鄰家慈祥的老奶奶,正娓娓講述著生活的平靜與美好……

TAG標籤:兒童 捍衛 健康 奮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