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3-6歲/學齡前教育/列表

青春期孩子如何教育

青春期孩子如何教育?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們最常見的擔心,就是孩子不聽話。尤其是在孩子12-18歲的階段,家長們常覺得和孩子很難溝通,同時擔心他們進入青春期後變成叛逆少年、壞孩子。下面來看看青春期教育存在哪些誤區?

其實,孩子不聽話,不代表變壞。相反,這是青少年進入成年期前自然的歷程。

在兒童期的孩子,凡事依賴父母,也多順從父母,家長怎麼說孩子就怎麼做。隨著身心的發展,進入青少年時期後,孩子們開始自我探索,會產生比較多自己的想法,也不願意受到約束。

他們會想要去證明自己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但往往因為我們不夠了解就被認為這是一種叛逆。

這種獨立思考行為的能力正是變成一個成熟大人所必備的。而這些所謂的叛逆行為也大多會在成年期的性格發展成熟後慢慢消失。

但青春期的教育依然是必要的。錯誤的教育方式往往會導致一系列問題,家長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避免三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命令式溝通。

案例1:王媽媽說,“你才上國中就學人家交女朋友,以後不準再和那女孩子見面,下課立刻給我回家!”孩子回嘴:“我已經長大了不用你管!”

在這個案例當中,孩子出現父母認為的不適當行為時,父母立刻用命令式的溝通方式,自然引來孩子的激烈反抗。

青少年常堅持己見並且反抗權威,要改變他們的想法並不容易,尤其是用這種直接命令的方式。孩子不明白箇中道理緣由,因而更難接受。

現如今,孩子越來越早熟,有自我的想法,父母應該轉變為扮演引導者甚至是陪伴者的角色,用討論的方式引導孩子去思考自己的決定可能造成的正負面影響,並學習為自己決定的結果負責。

青春期孩子如何教育

家長要避免的第二個誤區,是和孩子站在對立面。

案例2:陳爸爸對著他的孩子說:“你看看你渾身是傷,在學校跟人打架了吧?就只會打架,真是沒用的壞孩子。”可以預期這個時候孩子是頭回也不回地進了房間。

在這個案例當中,父母犯的錯誤是過於決斷、批判。跟孩子溝通時應該多點傾聽,披頭的斥責會堵住孩子的嘴,也堵住他的心。

當你認為孩子犯錯的時候,應先了解事情發生背後的原因

有時孩子自己也會因為犯錯而害怕、難過,這時候父母要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先試著同理並接納他的情緒,之後再和孩子討論事情發生的原因以及適當的解決方式。

斥責只會貶低孩子的自尊,無法學會接納自己,更無法學會包容和原諒別人。

有的父母可能會擔心,總是包容會不會把孩子寵壞呢?一直退讓會不會讓孩子無法無天呢?當然,對孩子適當的規範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家長要避免的第三個誤區是不能濫用家長職權。好的父母應該扮演一個有智慧的規範者的角色。

案例3:李爸爸正叨唸著:“我每天回家就看到你在打電動,也不多花點時間用功唸書,再不聽話就給我滾出去!”孩子立刻回嘴:“出去就出去!”

在這個案例中,可以適時規範孩子的電玩時間,但並不是用威脅的方式。

規範如何定立也很重要,太嚴格的限制孩子如果做不到,定了也沒用。定立規範前務必和孩子討論,讓他有參與感和部分決策的自主權,培養他的責任心。

可以具體和孩子討論每天電玩多少時間可以有把握不至於影響應該完成的功課,也可以藉機討論如何做好時間規劃。

親子關係是人生當中最奇妙的、充滿挑戰的一種關係。想品嚐親子關係的美好,有賴於父母用心的經營以及在挫折中不斷的學習和成長。

在這個過程裡,溝通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別地,當家中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大多數的父母會感受到跟孩子溝通的困難和衝擊,因而感到挫折、無奈。

不過,危機就是轉機。

父母如果能夠重新調整眼光,認識親子之間的差異和問題,使用有效的溝通方式來跟孩子互動,化解衝突,便是轉危為安的成長契機。